
担任校长21年来,我始终以研究者与创新者的姿态自勉,在德育活动设计、书香校园建设、学校文化培育、骨干教师培养等领域不断探索,也积累了一些实践成果。但回望教育生涯,总深感在课堂教学研究的深耕上尚有不足,这成了我教育管理工作中最深刻的遗憾。
为何在课堂教学改革上一度踌躇?这源于我对教育质量的个性化理解。我始终认为,提升教学质量有三个关键支点:其一,需以科学的激励机制激活教师的工作热情;其二,要为教师搭建专业成长的阶梯,持续提升其素养;其三,需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为学生高效学习指引路径。但在具体课堂模式的选择上,我却长期未能下定决心。
我们曾尝试引入“永威模式”,但更多是行政推动下的被动实践;也曾鼓励教师自主探索,只要教学成效显著便予以认可。实践证明,教师若潜心投入,不同方法皆能收获佳绩:有的以严谨管理见长,有的善用互动调动学生主动性,有的凭借精准训练突破难点。这种多元发展的态势,叠加任职学校教学质量始终稳居区内前列的现实,让我一度对统一教学模式的必要性产生了疑虑。
然而,三件事彻底触动了我:
其一,在聊城担任“名校长”评审时,发现当地校长对本校教学模式的阐述皆清晰系统,相较之下,德州多数学校在这方面明显滞后。这让我意识到,缺乏成体系的教学模式,或许正制约着学校的深层发展。
其二,几年前在上一任职学校推行“学本”课堂的经历。尽管我认同“小组合作”“学案导学”等理念,但改革遭遇了家长与教师的双重阻力:家长担忧教学效果打折,教师则觉得新模式加重了工作负担。即便如此,我仍看到了“学本”课堂的独特价值——它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关注,尤其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自信心。
其三,来到长河小学后,我观察到许多教师在践行新理念时容易流于形式,难以真正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落到实处。
转机始于与孟国泰院长的结识。今年6月,孟院长带领专家团队到长河小学调研指导,让我得以初步洞悉“三标课堂”的精髓。这套教学体系以目标为导向,采用分层互助的教学策略,强调“从个体出发”,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切发展。其“从最后一名抓起,向第一名看齐”的核心理念,真正彰显了教育公平的本质。
“三标课堂”的魅力,体现在四个维度:
1. 流程简明:聚焦“目标设定、目标达成与目标反馈”三个核心环节;
2. 方法科学:构建多层次教学机制(个体、对子、小组、班级、教师),激活群体学习效能;
3. 理念先进:坚守“关注每一个孩子,快乐每一个孩子,成就每一个孩子”的教育立场,尊重个体差异;
4. 成效显著:能实现教学质量的大面积、可持续提升。
这种课堂让我豁然开朗——它既守住了教学的科学性,又充盈着人文关怀;既有明确的操作规范,又为教师预留了创新空间。
如今,我已下定决心以“三标课堂”为抓手,带领全体教师深耕课堂教学改革。我期待通过持续的研究与实践,让“三标课堂”在长河教育集团真正落地生根,让更多教师成长为研究型教学专家,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有温度、有高度、有厚度、有宽度”的教育。
教育改革永远在路上。我坚信,只要我们坚守教育初心,永葆探索创新的勇气,就一定能开创课堂教学的新局面,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筑牢根基。这既是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更是一所学校校长的使命!
作者:孟杰(德州长河教育集团校长)
责编:唐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