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三味:敛、藏、让
作者:孙培棠
晨起散步,见小区花匠正在修剪月季。那些开得最盛的花朵,往往最先被剪下。花匠说:"开得太满的花容易招虫,也容易早谢。"这话让我心头一震,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老话常说:"弓满则折,月满则亏。"这道理看似浅显,却总有人前赴后继地栽跟头。早市上炸油条的老王最懂这个理儿,油温高了容易焦,低了又发不起来,非得把握住那个恰到好处的火候。人生在世,何尝不是如此?
楼下张家的日子过得鸡飞狗跳。男人是个炮仗脾气,一点就着;女人得理不饶人,非要争个输赢。好好的一个家,硬是过成了战场。倒是隔壁的李老师家,遇事总是和和气气地商量,这些年越过越红火。这让我想起小区里那个做建材生意的陈老板,年轻时也是个暴脾气,有次为点小事跟客户拍桌子,结果丢了笔大单子。后来他跟我说:"那时候才明白,发脾气谁不会啊,能把脾气压下去才是真本事。"如今他的生意越做越大,旁人都说他福气好,可哪有什么天上掉下来的福气?不过是懂得了收敛脾性的道理罢了。
菜市场里有两个卖菜的摊子颇有意思。东头的王婶整天怨声载道,不是抱怨生意难做,就是数落顾客挑剔。久而久之,老主顾都绕着她走。西头的小刘却总是笑脸相迎,遇到挑剔的顾客也不急不恼,如今已经在隔壁小区开了分店。这情形让我想起老家的一句俗语:"怨气多了,财神都绕道走。"确实,抱怨就像往鞋里灌沙子,走得越远越难受。单位里那些牢骚满腹的同事,往往越抱怨越倒霉;而那些心平气和的,反而总能遇见好事。
听朋友牢骚单位新来一位同事,是个海归博士,本事确实不小,可就是太爱显摆。每次开会都要压人一头,做点成绩就恨不得全单位都知道。结果不到半年,同事们见了他都绕着走。反倒是同期入职的小张,虽然能力也不差,却懂得藏拙,如今已是副科级。这让我想起老领导常说的一句话:"成熟的麦穗总是低着头。"细想之下,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人,哪个不是谦和有礼?反倒是那些半瓶子醋,最喜欢晃荡出声响来。
小区门口的两家便利店更是活生生的例子。老李做生意精得很,总爱在秤上做手脚,以次充好;老王的店却实实在在,有时还会主动抹个零头。结果不出两年,老王的店开到了第三个分店,老李的铺子却关门大吉了。这正应了我娘常说的话:"算计别人的人,到头来往往算到自己头上。"这些年我算是看明白了,那些处处想占便宜的人,最后往往吃大亏;而那些厚道本分的,反而总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
茶道讲究"七分满",留得三分是人情。这做人啊,也得讲究个度。脾气别太冲,留三分和气;本事别太显,藏几分锋芒;算计别太过,存几分厚道。这不是教人圆滑世故,而是处世的智慧。就像我父亲常说的:"话不能说满,事不能做绝。"给自己留点余地,给别人留点空间,这日子才能过得长远。
老家有棵百年老槐,树干中空却枝繁叶茂。父亲说这树之所以能活这么久,就是因为它懂得"藏":天旱时把水分藏在根里,寒冬把养分藏在干中。做人亦当如此,得意时藏几分锋芒,失意时敛几分怨气。那些大鸣大放的人,往往最先凋零。
暮色中看公园里的舞者,那些跳得最好的,往往不是动作最夸张的,而是懂得收放自如的。他们明白:一个完美的亮相,需要恰到好处的停顿;一段优美的舞姿,离不开适时的收敛。人生这场大戏,何尝不是如此?
老子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在这追求速度与张扬的时代,或许我们更需要学会"敛"的智慧,"藏"的从容,"让"的境界。就像那园中的月季,开七分留三分,反而能经久不凋。
气球吹太满会爆,水杯装太满会洒,人生太满会累。懂得适可而止,方能从容不迫;知道收敛克制,才能走的更远。这大慨就是古人之言:“过犹不及”吧。生活这门学问,说到底就里要学会在满与不满之间,找到那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
作者 简介孙培棠(曾用名:大海滩、许旭),徐州市国土资源局退休干部。《世界文学》签约作家。文学爱好者。在乡镇担任通讯员时期,先后于《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日报》《徐州日报》《铜山报》及省、市、县电台发表稿件500余篇。退休后重拾文学创作,已出版:
文集《人生交响曲》(30万字)
散文集《百花飘香》(25万字)
长篇小说《乡村风情》(27万字)
主要获奖作品:
报告文学《大美徐州》(一部家乡文化的壮丽史诗)荣获2024当代作家年度文学奖一等奖。
散文《放歌磨盘山》获“翰墨流芳杯”全国文学原创大赛三等奖。
《愿做党需要的那颗螺丝钉》在“喜迎二十大,初心不改”征文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文学作品在中共徐州市机关工委“见证精彩、时代印记——喜迎二十大”文学、摄影征文中荣获优秀奖。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