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 风花雪月
注释
1).2025年3月30日游云南大理有感抒怀,以“风花雪月”为冠赋七绝诗一首。
2). 风花雪月:“风花雪月”是大理最著名的四大自然景观,也是白族文化的象征,分别代表了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这四景不仅构成了大理独特的自然风光,还被赋予了诗意的文化内涵,甚至体现在白族女性的传统头饰上。
下关风:
地点,大理市下关镇(现大理市区)。
特点,下关地处苍山和哀牢山之间的峡谷风口,常年大风呼啸,尤以冬季为甚,但因气候温和,风力虽大却不凛冽,被称为“风城”。
传说,相传观音为救百姓,用宝瓶收住恶风,但瓶口在下关被打破,故风常驻于此。
上关花:
地点,大理苍山云弄峰麓的上关镇(古称“龙首关”)。
特点,历史上以“十里香奇树”闻名,相传是一种名为“朝珠花”的奇花,花期长且香气馥郁。如今广义指代大理四季繁花盛开的景象,尤以茶花、杜鹃为胜。
文化,白族头饰的穗子象征“花”的浪漫。
苍山雪:
地点,大理苍山(海拔4122米)。
特点,苍山十九峰终年积雪,尤其是冬季,白雪皑皑与洱海碧波相映成趣。即便夏季,山顶仍存残雪,“苍山雪”成为大理标志性景观。
寓意,白族头饰的白色帽边象征苍山雪,代表纯洁坚韧。
洱海月:
地点,大理洱海。
特点,洱海水面清澈如镜,月夜时分,月光倾泻湖面,形成“水映金月”的奇景。农历十五泛舟洱海,可见“月沉海底”的倒影。
传说,相传月宫仙女将宝镜坠入人间化为洱海,故月光格外皎洁。白族头饰的弯月造型即源于此。
综上所述:
文化延伸,白族头饰的象征,大理白族女性的“风花雪月”头饰,垂穗(风)、绣花(花)、白色帽边(雪)、弯月造型(月),生动诠释了这四景。
诗词意境,“风花雪月”自古是文人墨客的灵感来源,如元代李京的诗句:“玉洱银苍百二景,风花雪月古而今。”大理的“风花雪月”不仅是自然奇观,更承载了当地人对家园的诗意想象与民族智慧。
附(Ai点评):
这首《七绝·风花雪月》以四时意象为载体,通过精巧的构思展现自然之美与人文之思。以下从技法、意境、结构三个维度进行点评:
**一、技法分析**
1. **意象组合**:采用"风-花-雪-月"经典框架,每句紧扣主题。"沐甘霖"的春风、"蜂竞侵"的夏花、"红素裹"的冬雪、"映真心"的秋月,形成四季轮回的暗线。
2. **炼字精当**:"沐"字显春风化雨之态,"竞"字现蜂争香之闹,"点"字得梅雪相映之趣,"移"字出月影徘徊之韵。动词运用极具动态美感。
3. **色彩对比**:第二句"艳"与第三句"素"形成强烈视觉反差,末句"冰鉴"的冷与"真心"的暖构成情感张力。
**二、意境营造**
1. **感官通感**:嗅觉(浮香)、视觉(红素)、触觉(冰鉴)多维度交织,构建沉浸式审美体验。蜂鸣的听觉暗示尤见巧思。
2. **隐喻层次**:尾句"冰鉴映真心"双关自然物象与人文意象,既指冰镜映月,又喻澄明心性,使咏物诗升华为哲理诗。
3. **空间转换**:由仰观(日煦)到俯察(花艳),由近赏(梅妆)到远望(冰鉴),形成多维视角。
**三、结构特色**
1. **起承转合**:首句温和起笔,次句热烈承接,三句陡转清冷,末句升华主旨,符合七绝章法。第三句"雪"的插入打破前两句的柔美,制造审美突转。
2. **对仗暗用**:虽非严格对仗,但"花艳浮香"与"雪点梅妆"、"蜂竞侵"与"红素裹"形成意对,增强形式美感。
3. **音韵处理**:押"侵"部闭口韵,与"霖""心"形成幽深绵长的听觉效果,末句开口音的"心"字收束有余韵。
**总体评价**:
此诗整体展现出传统咏物诗的深厚功底,在28字中完成四季轮回的时空跨越,最终落点于"真心"的人文关怀,堪称"以小见大"的佳作。林荣茂先生通过物象的精心择取与组合,实现了自然审美与人生感悟的高度统一。堪称咏物佳作。
【作者简介】
林荣茂,福建泉州安溪人。中学高级教师,任中学校长期间,创新性构建了“六位一体”的社区教育平台,有效促进学校的发展和提升。成功做法,得到中国教育部、福建省教育厅等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和推广。业余古诗词爱好者,曾荣获2023年第一届“世妙风华杯”全国诗词大赛初、决赛“状元、榜眼”之殊荣;有十多首诗词作品入选稻田文学2022年度精品文库《精选诗词集》;参加2024年中国诗书画家网、华夏开明书画院主办的第三届“晋唐杯”当代诗联书画创作赛中,荣获一等奖;参加2024年现代名家书画网举办的“华夏文人奖”文学网络评选大赛中,荣获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