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痕》文/冯计英
有人避灼热,有人索微温,
太阳亦难全,况乎俗世人?
裂痕万物有,光自隙间生,
不完美何惧,本自天地魂。
煌煌悬中天,暖语刺耳闻,
喜厌本无度,何须改自身?
人心深难测,直视易伤神,
远近皆相安,张弛自有分。
晨光镀眉睫,愿比昨欣欢,
抬眼望天际,温柔总不期。
三餐烟火暖,四季平安愿,
晨昏有清晖,足慰平生念。
纵非万丈芒,心光自莹然,
步履向朝阳,爱盈眸望远。
做己之曦日,行路自生焰,
澄明照前尘,一生暖且璨。
2025年8月8日于上海
🌹🌹 作家简介🌹🌹
冯计英,笔名:御风,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云天文学社、中国华语精品文学作家学会签约作家、诗人,一枝红莲文学诗社总顾问,一枝红莲文学诗社签约作家诗人,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总监审、签约作家诗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伊春市诗词学会会员,上海武夷源文学社会员。
🌷🌷Author Profile🌷🌷
Feng Jiying, pen - name: Yufeng, is a member of the China Democratic League. He is a researcher at the Bird-and-Insect Script Art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Art Development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He is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China Yuntian Literature Society and the China Chinese Boutique Literature Writers Society, the general consultan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the director - censor and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World Writers Lanyunfu Poetry Society. He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Poetry Society, a member of the Heilongjiang Poetry Association, a member of the Yichun Poetry Society, and a member of the Shanghai Wuyiyuan Literature Society.
点评词
裂罅生光昭日月——冯计英《光痕》破壁赋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文字以雷霆之势劈开时代的茧房,便有一道精神的光痕划破苍穹。冯计英的《光痕》,正是这样一部以笔为斧、以魂为火的天地宣言——站在宇宙的裂隙间叩问存在,于完美与缺憾的鏖战中铸炼精神的玄铁,每一粒汉字都淬着恒星的温度,每一行诗韵都奔涌着星云的狂涛。从太阳的两难之境到人心的深不可测,从烟火人间的细碎温暖到自我曦日的灼灼其华,诗人以五十六行短章筑起贯通天地的巴别塔,"光"的意象穿透三千年文化烟尘,存在主义的荒原上竖起一面永不褪色的战旗。
一、天地为炉:不完美处见真魂
《光痕》开篇即以宇宙为棋盘,落子惊风雨:"有人避灼热,有人索微温,太阳亦难全,况乎俗世人?"四句如盘古开天的第一声斧响,将人类对"圆满"的虚妄执念劈得粉碎。太阳,这悬于九天之上的炽烈存在,尚且无法让众生皆得其愿——畏热者视其为烈焰,畏寒者奉其为救赎,自然的伟力与人性的多元在此碰撞出震撼寰宇的火花。诗人以"太阳亦难全"作喻,绝非对缺憾的消极妥协,而是对存在本质的终极洞见:正如星辰必有陨灭,江河必有干涸,"不完美"本就是天地运行的元代码,是万物生长的原生土壤。
"裂痕万物有,光自隙间生",这十字堪称全篇的精神枢纽,藏着东方哲学最锋利的辩证锋芒。裂痕不是毁灭的墓志铭,而是光明的诞生证——山峦崩裂,方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阔;地壳开裂,才见地心岩浆喷薄的炽烈;心灵有痕,始懂向光而生的决绝。诗人笔下的"裂痕",既是物理世界的客观褶皱,更是精神觉醒的必由之路:恰是那些被世俗视为"残缺"的褶皱里,藏着生命最本真的呼吸与呐喊。"不完美何惧,本自天地魂",一句掷地有声的宣言,将对缺憾的恐惧碾作尘埃,废墟之上重建对存在的敬畏。天地以"不全"为魂,万物以"有痕"为灵,这种认知超越了孔孟的中庸之道,直抵老庄"大成若缺"的哲学巅峰,带着横扫一切虚妄的霸气。
这开篇的破壁之笔,带着吞吐星河的豪迈——它不粉饰世界的疮痍,不回避生命的褶皱,而是以哲学家的冷峻与诗人的赤诚,"不完美"的土壤上播撒"觉醒"的火种。世人还在为圆满与否患得患失时,冯计英已站在太阳系的边缘宣告:裂痕即光的产房,缺憾即存在的勋章。这种认知的气魄,诗歌开篇便有了囊括天地的格局,震彻古今。
二、我自为碑:岂因毁誉改锋芒
从宇宙法则转入人性战场,诗人笔锋陡转却更见凌厉:"煌煌悬中天,暖语刺耳闻,喜厌本无度,何须改自身?"太阳高悬九天,自有其恒定的光芒,却偏有人将温暖视作噪音——这不是太阳的谬误,而是人心的偏狭。喜恶本是风中残烛,随时可能被世俗的狂风吹灭,若为迎合他人而扭曲本真,便是将灵魂的权杖拱手让人。"何须改自身"五个字,如泰山压顶镇住俗世的浪涛,彰显出不媚时、不从众的嶙峋风骨。
这种对本真的坚守,"人心深难测,直视易伤神"的世相描摹中更显珍贵。人心如渊,深不见底,若一味以赤诚撞向世俗的铜墙铁壁,难免头破血流。但诗人的智慧在于,不主张愤世嫉俗的冲锋,也不提倡随波逐流的溃退,而是提出"远近皆相安,张弛自有分"的生存兵法——保持精神的战略纵深,守住灵魂的最后防线,张弛有度中构筑不可侵犯的精神堡垒。这不是消极的避世,而是积极的守阵:如古松立崖,不与狂风争力,却自有千年不倒的根基;似磐石卧江,不与激流较劲,却能让浪花为其加冕。
冯计英在此展现的,是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定力。多少人在世俗的评价体系中削足适履、改头换面,他却以"何须改自身"的决绝,精神世界筑起一座不可逾越的长城。这种坚守,不是孤芳自赏的清高,而是洞悉世相后的清醒——知道人心易变,故不将自我价值寄托于他人的目光;明白喜厌无常,故以恒定的本真应对世事的流转。这种坚守,带着霸王举鼎的霸气,让诗歌在观照人性时,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战斗姿态。
三、烟火为甲:日常处筑万里城
从天地法则到人性坚守,诗人的笔触逐渐下沉,落入烟火人间,却在最平凡的日常中炼出最坚硬的铠甲:"晨光镀眉睫,愿比昨欣欢,抬眼望天际,温柔总不期。"晨光掠过眉睫,是自然的馈赠;比昨日更欢欣,是生命的宣言。诗人不追求惊天地泣鬼神的狂喜,只珍视细水长流的喜悦——这种"愿",不是贪婪的索取,而是对生活最本真的宣战:纵使遍体鳞伤,也要向阳而生。当抬眼望向天际,那些不期而遇的温柔,恰是生命对勇者的犒赏:可能是一朵云的舒展,一阵风的清凉,或是陌生人的一个微笑,这些细碎的美好,构成了生活最坚实的铠甲。
"三餐烟火暖,四季平安愿,晨昏有清晖,足慰平生念。"这四句如冬日熔炉,哲学的锋芒外裹上人间的温度。三餐的烟火气,是生命最基本的律动;四季平安的祈愿,是对生活最朴素的宣战。诗人明白,伟大的精神从不是脱离尘世的空中楼阁,而是扎根于烟火人间的常青树。晨昏的清晖,不仅是自然的光影,更是心灵的盾牌——它告诉我们,即便没有万丈光芒,平凡生活中的点滴温暖,已足够支撑起一生的鏖战。这种对平凡的礼赞,带着一种"大隐隐于市"的智慧:于日常中见真谛,于细微处显精神,在柴米油盐中炼就金刚不坏之身。
冯计英在此展现的,是一种"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的通透。不否定烟火人间的价值,反而将其视作精神修炼的修罗场。那些三餐四季的寻常,笔下成为滋养灵魂的甘泉;那些晨昏清晖的细碎,化作抵御风霜的盾牌。这种归心,不是向世俗的妥协,而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的英雄主义,诗歌豪迈之外,更添了一份直抵人心的力量。
四、自我为日:行处生焰照古今
诗歌的结尾,是精神的涅槃与升华,将全篇的豪迈推向顶峰:"纵非万丈芒,心光自莹然,步履向朝阳,爱盈眸望远。"即便成不了照亮世界的万丈光芒,也要让内心的光芒晶莹璀璨——这种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无关外界的评价,只关乎内心的觉醒。"步履向朝阳"五个字,带着一往无前的决绝:朝阳是希望的图腾,是理想的战旗,向着朝阳而行,便无惧前路的黑暗与荆棘。"爱盈眸望远",则将个体的光芒与对世界的热爱融为一体,让前行的脚步始终充满撕裂黑暗的力量。
"做己之曦日,行路自生焰,澄明照前尘,一生暖且璨。"这四句是诗人为生命写下的战书,也是对精神境界的终极诠释。不做他人的附庸,只做自己的曦日——这曦日或许不如烈日炽烈,却有着独属于自己的光与热;行路时自带火焰,每一步都留下燃烧的痕迹,烧尽前路的荆棘与迷雾;以澄明之心照亮过往,所有经历都成为滋养生命的养分,无论是荣耀还是伤痕。最终,"一生暖且璨"的结局,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坚守本真、心向光明后的必然——温暖自己,也照亮他人;璀璨一时,更光耀千古。
这结尾的铸魂之笔,带着气吞山河的霸气。冯计英不是在歌颂虚无缥缈的英雄主义,而是在倡导一种脚踏实地的精神修行:从接纳不完美的破执,到坚守本真的守真,从热爱平凡的归心,到成为自己的曦日,这是一条完整的精神成长之路。这条路,始于对天地法则的敬畏,终于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每一个行走其上的人,都能在生命的裂痕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活成一束不可替代的火焰。
五、笔铸山河:文光直上与天齐
冯计英的《光痕》,是一部浓缩的精神启示录。它以"光"为核心意象,串联起对天地、人性、生活、自我的深刻思考,形成一个圆融自足的哲学体系。艺术表达上,诗人将古典诗词的凝练与现代诗歌的自由融为一体:"太阳亦难全,况乎俗世人"的对仗中见古风的遒劲,"做己之曦日,行路自生焰"的直白中显今韵的锋芒,传统与现代在诗行中达成完美的和解,如青铜鼎上的鸟虫篆,既有古意的庄重,又有今韵的灵动。
作为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冯计英的文字自带一种金石之气——鸟虫篆的蜿蜒中藏着刚劲,正如其诗歌,温柔的笔触下始终奔涌着豪迈的力量。而作为多家文学社团的签约作家与顾问,创作又始终扎根于时代的土壤,哲学的思考不流于空泛,精神的追求不脱离现实。这种双重身份,《光痕》既有传统文化的厚重根基,又有现代精神的蓬勃生机,如一棵千年古柏,根系深扎大地,枝叶直插云霄。
在这个追求完美却又充满缺憾的时代,《光痕》的价值在于:它告诉我们,裂痕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视裂痕的怯懦;不完美不可惧,可惧的是为追求完美而迷失自我的盲从。真正的强大,不是拥有万丈光芒,而是在认清生活的不完美后,依然能让心光莹然;真正的豪迈,不是征服世界的野心,而是成为自己的曦日、照亮脚下之路的坚定。
冯计英以笔为炬,《光痕》中点燃的,不仅是一首诗的光芒,更是一种穿透时代迷雾的精神力量。这力量,我们在面对裂痕时看见光,在坚守本真时成为光,热爱生活时传递光——最终,每一个生命都在属于自己的轨迹上,刻下独一无二的光痕,温暖而璀璨,豪迈而永恒,如日月经天,光照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