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苏海军,编辑顾问范存宝)胶东沃土孕育灵秀,一方水土养就巧匠。在高密这片被剪纸艺术浸润千年的土地之上,郭志芳宛如一株深扎传统根脉的劲竹,以纤柔素纸为载体,将生命淬炼成贯通古今的文化血脉,用剪刀奏响守护非遗的时代强音。
晨曦初露时,老屋窗棂间便浮动着细碎光影——那是郭志芳伏案创作的剪影。斑驳的木桌上,各色宣纸层层叠叠,银亮的剪刀在她指间翻飞如蝶,时而凌厉似剑走龙蛇,时而温婉若春风拂柳。每道褶皱都暗藏玄机,每处断口皆蕴蓄生机,寻常红纸经她巧手点化,便化作腾云的神龙、绽放的牡丹、嬉闹的童趣,那些游走于虚实之间的精妙纹样,恰似跃动的文化基因,承载着农耕文明的智慧密码。
她的剪刀下藏着半部高密史话。从明代洪武年间先民迁徙带来的质朴图式,到明清商埠繁华催生的繁复构图;从乡间灶神前的祈福窗花,到婚嫁礼俗中的吉祥喜花样,郭志芳像位执着的时光捕手,将散落民间的造型语言重新编织成系统的美学体系。她深谙“十字挑”技法里隐藏的建筑力学,精通“链子扣”工艺中的数学韵律,更悟透了胶东民俗与齐鲁雅文化的交融之道。那些看似信手拈来的对称纹样,实则是经过千次推敲的文化方程式。
工作室即是她的道场。案头摆着祖传的铜制砑模,墙上悬着不同年代的精品力作,年轻学徒们屏息凝神,看她如何把岁月沉淀转化为指尖功夫。“剪纸不是简单的复制,要让老手艺长出新枝叶。”她常这般叮嘱弟子。在她的引导下,传统生肖主题有了卡通化的灵动气质,历史典故化作系列连环画卷,甚至将现代光影效果融入镂空技法。这种创造性转化,让古老艺术焕发青春光彩,却不改其文化内核。
暮色苍茫时分,郭志芳仍端坐灯前赶制展品。暖黄的光晕里,剪刀开合声与窗外蟋蟀鸣唱应和成曲。她知道,自己正在完成的不仅是件艺术作品,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每当看到孩子们举着自己的处女作欢呼雀跃,看到外国游客对着精细纹样惊叹不已,看到博物馆展柜里自己的作品成为文化名片,她便觉所有的坚守都有了意义。
如今,这位剪纸界的“守艺人”已然成为流动的文化符号。从田间地头的现场教学,到国际展会的文化展演;从校园课堂的美育实践,到文创产品的跨界融合,她的身影始终活跃在传承第一线。那双布满茧痕的手,既握着祖辈传下的桑皮纸,也托举起民族审美的未来。
刀锋过处,纸屑纷落如雪;岁月走过,匠心历久弥坚。郭志芳用半生光阴证明:真正的非遗传承,不在庙堂之上的高谈阔论,而在日复一日的躬身耕耘;不在故步自封的抱残守缺,而在与时俱进的创新突破。她手中的剪刀,既是裁开混沌的利器,也是缝合时光的银针,更似丈量文明厚度的标尺,在薄薄的纸张上,刻写下中华美学生生不息的年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