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篆籀与楷书
篆籀为基:金熙长论摩崖榜书楷书的必由之路
篆籀为基:金熙长论摩崖榜书楷书的必由之路
编者按:
本文由广东中山书家善剑先生撰写,他深入阐述了金熙长先生核心书学理念——“欲写摩崖榜书楷书必先写好篆隶”,尤其强调掌握“篆籀笔法”的基石作用。文章系统解析了金熙长老师以《毛公鼎》篆籀笔法锤炼线条、贯通气韵,并螺旋式提升隶、楷、章草的教学路径,有力论证了篆籀乃书法力量与气格之本源。其“草从篆化,楷从隶出”的洞见,以及对唐楷入门方式的反思,为寻求雄浑高古书风者指明了根本方向,极具启发性与实践价值。欲窥书法堂奥,此文不可不读。
金熙长谈欲写摩崖榜书楷书必先写好篆隶
文 / 善剑
近日,我在《书画名家艺术网》公众号上,认真学习了金师熙长先生关于“篆籀笔法”的文章(如《解读篆籀笔法:青铜四象里藏着的雷鸣电语》),以及善应先生、玉慈女士等师友对金师书学理念的精彩评述(如《用“耳”赏字!》《从金熙长的篆籀笔法谈他的“草从篆化,楷从隶出”》)。这些文章让我深受启发,更让我回想起三年前刚拜入师门时,金师为我们开出的那张至关重要的“书方”——其核心思想,就是要想写好摩崖榜书、楷书乃至行草,必须首先扎扎实实练好篆书和隶书,特别是掌握其中的“篆籀笔法”。这绝非空谈理论,而是金师根据其数十年的书写实践和教学经验,总结出的根本路径。
一、 金师的“书方”:篆隶筑基,螺旋上升
金师的教学步骤非常清晰,且极其强调基础积累和笔法根源。回想我们初学时的经历,就生动体现了这一点:
1. 行草从章草入,但起点是隶书:《皇象急就章》是公认的章草入门佳帖,也是写好行草的重要基础。然而,金师并没有让我们立刻上手去写《急就章》。相反,他让我们先临写汉隶名碑《石门颂》。这个阶段的目标很具体:练习写大字(约二十公分见方),初步掌握大字的间架结构和用笔感觉,做到字形基本稳定、可观。
2. 深入核心:转攻《毛公鼎》! 当我们能在《石门颂》上把字写到一定规模后,金师立刻让我们转向临写西周金文重器《毛公鼎》。在这个鼎文上,我们投入了更长的时间和精力。为什么要做这个看似“跳跃”的转变?金师明确指出,《毛公鼎》所蕴含的“篆籀笔法”,是解决线条质量、增强笔力、贯通气韵的关键。《毛公鼎》笔法圆浑、中锋为主、线条遒劲饱满、富有弹性,充满了内在的力量感和金石气。
3. 以篆入隶,脱胎换骨:当我们经过一段时间《毛公鼎》的锤炼后,金师让我们再次回到《石门颂》。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此时再写《石门颂》,与最初临写时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因为我们将篆籀笔法(尤其是中锋圆劲、笔力内含)自然地运用到了隶书的书写中。结果就是:
线条质感飞跃:线条不再是扁薄浮滑,而是变得流畅而遒劲,充满了韧性和力量感,如同古藤,如同青铜铸线。
“隶中有篆”:在隶书的体势中,融入了篆书的圆转、凝重和内在张力,使得隶书更具古意和厚度。
4. 巩固与拓展: 在掌握了用篆籀笔法写《石门颂》后,金师才让我们继续学习《西狭颂》、《郙阁颂》等汉隶名碑。并且,在临写这些碑帖之前,以及后续学习《大开通》、《三公山》等风格更雄强的摩崖石刻时,金师都反复要求我们先临习《毛公鼎》,以不断巩固和强化篆籀笔法的根基。
5. 水到渠成:回归章草:在这样持续了大约两年的篆书(以《毛公鼎》为核心)和隶书(以《石门颂》《西狭颂》《郙阁颂》等为代表)的交替锤炼之后,金师才让我们正式开始临写《皇象急就章》。此时,我们对于章草中圆转的笔意、古拙的体势、内在的力量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更好的驾驭能力。金师强调,这种“篆隶筑基”的过程并非一劳永逸,在未来的学习中,还需要反复进行这样的“回炉”操作,不断深化对篆籀笔法的体悟。
二、 摩崖楷书的根基:郑文公与汉三颂,源头仍在篆籀
金师的教学思路在临习魏碑摩崖和楷书名品时,同样贯彻着“溯本求源”的原则:
在让我们学习《瘗鹤铭》、《天监井栏》《许长史碑》、《姚伯多造像记》这些风格独特、气象宏大的楷书或楷隶相间的名作之前,金师要求我们必须先写好郑道昭的《郑文公碑》及其《云峰山诸石刻》。这些作品笔力雄健,体势宽博,具有典型的“篆籀气”,是理解摩崖大字笔法和气象的重要桥梁。
而写好《郑文公碑》等,其基础又在哪里呢?金师明确指出,必须首先掌握《汉三颂》(即《石门颂》、《西狭颂》、《郙阁颂》)。汉三颂开阔的格局、浑厚的线质、磅礴的气势,为书写摩崖大字提供了最直接的养分。
那么,《汉三颂》的根基又是什么?答案再次指向了源头——《毛公鼎》所代表的篆籀笔法。正是篆籀笔法赋予线条那种圆浑、厚重、内含万钧的力量感和金石气,使得汉隶能在宽博中见骨力,在舒展中显凝重。没有这个根基,《汉三颂》的临习就容易流于形似而失其神髓,进而影响到后续对《郑文公》乃至《瘗鹤铭》等更高阶摩崖楷书的把握。
三、 对唐楷入门路径的反思:篆籀笔法是创新的基石
金师对当前普遍流行的“楷书从唐楷(如欧、颜、柳)入门”的教学路径持鲜明的批判态度。他的观点非常犀利且发人深省:
1. “功用”的类比:他认为,唐代楷书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其高度规范化、法度化的特点,某种程度上类似于我们今天的“电脑印刷字”。它的首要目的是清晰、规范、易识,服务于科举、公文等实用领域。
2. “法度”的异化:金师指出,唐楷的“法度”本是优点,但若将其奉为圭臬,让初学者千人一面地机械模仿,这种“法度”就极易异化为“刻板”和“束缚”。过于强调点画的精确位置、起收笔的固定模式,容易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描形”上,而忽视了书法最核心的“笔力”、“气韵”和“性情”的表达。
3. 扼杀创新与胸怀:长期在这样的框架下训练,金师担忧会造成学生将来“缺乏创新思维及博大胸怀”。因为过于追求工整规范,容易磨灭书写的自然性和个体性,限制了对更古老、更质朴、更宏大艺术风格的感知和吸收能力。
四、 总结:篆籀笔法——摩崖榜书与真楷的不二法门
通过金师的教学实践和理念阐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
篆籀笔法(以《毛公鼎》为最高典范)是书法线条力量的源泉,是贯通篆、隶、楷、草的内在血脉。它追求中锋用笔的圆浑厚重、力透纸背、绵里藏针。
摩崖榜书与楷书(特别是具有摩崖气质的楷书)所要求的宏大气象、雄强笔力、金石韵味、自然意趣,其根基绝非直接模仿其剥蚀的“石花”外貌所能获得,而必须来源于扎实的篆隶功底,尤其是对篆籀笔法的深刻掌握。
用篆籀笔法写隶,隶书则骨力充盈;用篆籀笔法写楷,楷书则气格高古,避免了甜俗软媚。
“草从篆化,楷从隶出”
不仅是金师的理论总结,更是其教学体系的核心逻辑。跳过篆隶,尤其是跳过篆籀笔法的锤炼,直接学习唐楷或追求摩崖效果,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触及书法艺术真正的深度、力量和创造性。
因此,金师熙长先生反复强调“欲写摩崖榜书楷书必先写好篆隶”,其深意就在于:掌握篆籀笔法,就是掌握了书法艺术的“基因密码”和“核心动力”。
这是通往书法堂奥、写出真正有生命力、有感染力、有历史厚度的摩崖榜书和楷书的必经之路,也是避免陷入僵化、培养创新精神与博大艺术胸怀的根本保障。这,就是金师为我们开出的那剂“书方”的永恒价值所在。
(本文根据金师熙长先生教学理念与实践整理,并参考其相关金熙长著作及评论文章)
延伸阅读:
《什么是篆籀笔法?隐士新论,书坛异人!》
《用“耳”赏字!评金熙长金气石气论与篆籀笔法》
《从金熙长的篆籀笔法谈他的“草从篆化,楷从隶出”》
本期编辑:善恒 善之
图片提供:尚慈
策划设计:刘永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