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忠信
“事情真难办”“待遇太低了”“给谁都是干”,这三句朴素的话语,看似平常,实则是转型期社会不同群体生存状态与价值取向的真实写照,更是发展进程中亟待破解的结构性张力的集中体现。它们如同三面镜子,映照出当下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为我们审视治理难题、推进改革进程提供了重要视角。
“事情真难办”,道出了治理者的现实困境。从疫情防控的精准平衡到民生保障的供需对接,从产业转型的利益调整到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当下的治理早已不是“拍板定案”那么简单。人口结构变化、利益诉求多元、风险挑战叠加,让每一项政策都需在“效率与公平”“发展与稳定”“短期与长期”中反复权衡。难办的背后,是治理复杂度的陡增,也是群众对“精细化治理”期待的提升。过去“一刀切”能解决的问题,现在需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种治理能力的升级压力,让决策者倍感“难办”。然而,治理的复杂性并非不可克服,关键在于治理者能否与时俱进,提升治理能力,以更加科学、精准、高效的方式回应群众的期待。
“待遇太低了”,喊出了普通劳动者的生存焦虑。在经济增速换挡、生活成本上涨的背景下,部分行业职工薪酬增长滞后于劳动生产率提升,“干得多挣得少”的落差,叠加住房、教育、医疗等刚性支出压力,让“待遇”成为民生获得感的直接刻度。这句感慨的深层,是对“劳有所得”“同工同酬”的朴素追求,也是对“共同富裕”的热切期盼。当劳动者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不仅会削弱奋斗热情,更会累积社会情绪,这正是分配制度改革需要直面的痛点。因此,改革分配制度,完善收入分配机制,让劳动者的付出得到应有的回报,不仅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需要,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
“给谁都是干”,则折射出部分精英群体的价值迷茫。在市场化浪潮中,一些掌握知识、技术或资源的精英,将职业选择简化为“收益计算”,把个人价值与“给谁干”的归属感割裂开来。这种“去情怀化”的心态,看似是个体理性,实则暴露出精神坐标的偏移。当“成就感”让位于“获得感”,“社会价值”臣服于“个人利益”,不仅会消解精英群体的担当,更会稀释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精英群体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价值取向对社会风气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引导精英群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句话的背后,是三组需要平衡的关系:治理难度与治理能力的匹配、劳动价值与分配公平的契合、个人追求与社会价值的共振。破解这些张力,既需要制度层面的改革——用更精细的治理回应群众期待,用更合理的分配体现劳动价值,用更畅通的渠道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赢;也需要价值层面的引领,在多元中凝聚共识,让“难办”的治理有方向,让“待遇”的追求有底气,让“给谁干”的选择有温度。
时代的进步,从来都是在回应这些“朴素的声音”中前行。听懂这三句话里的期待与焦虑,才能找到改革的发力点,让治理更有精度,让生活更有质感,让奋斗更有意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推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