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孔孟之桑梓,运河之要津。当吕建德先生饱蘸浓墨,为“跟着楹联游济宁”挥毫写下“孔孟仁风融一城气象,运河碧水润两岸繁华”一联,其书法如古琴拨弦,铮然有声,瞬间在尺幅间延展出济宁城的千年精神图谱。此联不仅以文辞点化城市魂魄,更凭笔墨线条构建出济宁文化生态的双重维度。
上联“孔孟仁风融一城气象”,如巍峨泰山,以文化精魂立骨。“孔孟仁风”四字,笔锋如刀凿斧刻,深得魏碑刚健风骨,墨色饱满沉厚,似镌刻于青铜礼器之上,传递出儒家思想如磐石般坚固的根基力量。而“融一城”笔势流转,吕建德字体特有的飞白与牵丝悄然浮现,墨线由厚重渐趋轻盈,化刚为柔,暗喻儒家“仁”的精神已如血脉般融贯于济宁的城市肌理。尤其“融”字,水部如涓涓细流,行笔间气息绵长,仿佛仁德之风如无形之气,弥漫于古城每个角落——这恰是“仁风”的至高境界:不显山露水,却无处不在。
下联“运河碧水润两岸繁华”,则如长河奔涌,以生态水韵注魂。“运河碧水”四字,行笔如流水蜿蜒,线条圆润流畅,墨色清亮通透,宛如运河水光潋滟,映照千年。至“润两岸”处,笔锋愈发洒脱灵动,“润”字三点水旁若水滴欲坠,氤氲着丰沛水汽。而“繁华”二字,结体开阔舒展,墨色酣畅淋漓,以笔墨的蓬勃生命力,生动映射出运河滋养下两岸经济繁荣、人烟阜盛的热烈景象。整联书法刚柔互济,恰如济宁的双重身份:作品的骨力支撑起“文化名城”的精神高度,而墨宝的流动则描摹出“生态水城”的盎然生机。
吕建德此联书法,其可贵在“在地性”的深刻自觉。作为济宁本土书法家,他深谙这片土地的文化密码。其笔下的刚健风骨,正是儒家“天行健”精神的视觉外化;其墨色的润泽流转,亦是对运河母亲河哺育深情的无声礼赞。书法形式与内容深度咬合,即构成一种文化隐喻:济宁深厚的传统底蕴与奔涌的当代活力,恰如这刚柔相济的线条,在碰撞中达成和谐共生。
吕建德此联,不啻为济宁精神地图的无声导览。上联以仁德为基,下联以活水为脉,刚柔笔墨化作无声导游,引领观者神游于济宁的双重胜境:仁风浩荡的人文殿堂与碧水润泽的繁华市井在此奇妙交融。吕建德以笔墨为桥梁,将济宁的“文化名城”之魂与“生态水城”之韵,凝铸为令人心驰神往的视觉诗篇。
当吕建德作品的流动韵律在墨色中交汇,济宁城的千年灵魂便从宣纸上磅礴升起。吕建德先生的书法,不仅是对文字意象的精妙阐释,更是为济宁精神赋形的艺术壮举。在这刚柔相济的笔墨呼吸间,我们得以触摸一个城市最深沉的文化脉搏——济宁的城市地标,从不仅存于砖石之间,更在仁风与碧水共同谱写的永恒诗行里。
(清 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