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蜜蚁”的生存智慧想开来
陈 玲
日前,中央电视台“世界地理”频道“科学动物园”栏目,播出了一期节目,介绍了神奇动物——“蜜蚁”。看后,令我眼界大开,感触良多,没有想到蚂蚁的世界会是这样的神奇。
节目一开始,屛幕上展示了一张图片,上面是一个个如葡萄粒般色彩各异的圆球。主持人卖关子说到,大家猜猜看这是什么?有猜是气球的,有猜是葡萄的,有猜是某种动物卵的。随后,主持人解谜说道,这是蚂蚁的肚子,话音未落,“啊——”视频连线的观众立刻发出一片惊讶声,我心中也疑虑丛生,蚂蚁的肚子怎么可能这么大,又怎么会是五颜六色的呢?

带着疑虑,我迫不及待地追节目。
通过专家的释疑解惑,我才知道,原来这是“蜜蚁”的肚子。
“蜜蚁”,是蚁科中的一类独特昆虫,是由工蚁特化而来的,它的腹部可以膨胀至正常体积的数倍,如一颗葡萄粒那么大,而且晶莹剔透。它具有用腹部储存蜜露(蚜虫分泌物或植物花蜜)的功能 ,它的主要职责就是负责储存蜜露,以供蚁群在干旱(饥荒)时期食用。因此,它被称为“供蜜蚁”或“活体粮仓”“活体蜜罐”。它是通过将自己的身体悬挂于巢穴顶部的方式,来长期保存食物的。

“供蜜蚁”不负责采蜜,只负责储存蜜露。“储蜜罐”里的蜜露,主要是其它工蚁采集来的,然后喂养给它,由它储存起来。由于采集到的蜜露品种及颜色各异,使得“供蜜蚁”的肚子呈现不同的颜色。当旱季来临,蚁群缺蜜断粮时,就通过刺激“供蜜蚁”反刍,吐出蜜液,嘴对嘴喂养其它蚂蚁,帮助蚁群度过难关。

“供蜜蚁”是一个牺牲性角色。一只工蚁,一旦成为储蜜个体,就担负起“储蜜罐”职责,终生将自己倒挂于巢穴顶部。等身体完全膨大后,它就丧失了活动能力,同时,会因为膨大的身体无法通过狭窄的巢穴通道,而被终生“禁闭”在巢穴内,直至蜜露耗尽死亡。偶尔有个别“供蜜蚁”,即使侥幸爬出蚁穴,也会因肚子“爆炸”而死亡。一个“供蜜蚁”牺牲后,蚁群中长得最大的工蚁便会前赴后继, 立刻变成“供蜜蚁”,承担起“储蜜罐”的职责,以确保蚁群“粮仓”有足够的粮食储备,从而使族群得以生存、延续,繁衍生息。

蜜蚁的这种储蜜行为,凝结着自我牺牲的生存智慧。体现了它们履职尽责、责任大于天的职业精神;体现了牺牲小我,顾全大局,以个体牺牲换取群体生存的自我牺牲精神;体现了昆虫社会的高度分工与协作的团队精神,这种精神,这样的生存智慧可与我们高级动物的人类相媲美。
记得小时候,我经常会蹲在蚂蚁窝旁,看蚂蚁们像无头苍蝇似的,毫无章法的进进出出,忙忙碌碌,好生纳闷,它们都在忙些什么呢?其实,它们都是在按照自己的分工,各司其职:蚁后、雄蚁、工蚁(蜜蚁)和兵蚁,各自承担或履行着自己生殖、繁殖、劳作(后勤保障)及安全保卫等专业职能,以保障整个蚁群家族的蚁丁兴旺,生生不息。

联想到我们人类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这就需要我们各行各业的从业者都能尽职尽责,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牺牲小我,顾全大局。我们的军人、科学家、政府工作人员、医生、农民、教师、环卫工人……大家各司其职,同心协力,才能使我们的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几天来,我的思绪久久未能从“蜜蚁”的生活中走出来,它们的生存智慧让我生出无限感慨:地球上的生灵,从高级动物到低级动物,从高大威猛的动物,到小如蝼蚁类低至尘埃的动物,无不有自己独特的生存技能和法宝,无不按照自己的生存法则,在自然界中占有一席之地。它们的存在,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进而,维护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神奇的大自然蕴藏着无穷的奥秘,等待人类去探索、去发现。
备注:图片来自于网络,侵删。





茶水分离 市树市花,扫码聆听超然楼赋
超然杯订购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