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痛苦
王建平
生命本身是宇宙间最神圣壮丽的现象。痛苦在人生经历中无法抹去或摆脱,是生活固有元素,注定与生命相伴。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言:“我只害怕一件事,我怕配不上自己所受的痛苦。”
痛苦堪称上帝赐予的特殊礼物。卡夫卡说:“我带着一个美丽的伤口来到这个世界,这便是我的全部陪嫁。” 痛苦与欢乐如影随形,像一剂带着苦涩的良药,唯有忍痛饮下,才能锻造生命的免疫力。人类早已懂得从生命的底蕴中汲取痛苦的力量,这份力量,何尝不是一种馈赠?欢乐与痛苦在交织中延展。生理层面看,痛苦是身体受外部影响时,内分泌腺体分泌出的活性激素,它维持着生理功能的稳定,对身心平衡至关重要。 “激素” 的痛苦,敏锐而深邃地观照着生命、理解着生命,让人获得全新的存在体验。
痛苦自有其孤傲素洁的美学价值。从孤独走向痛苦的过程,正是生命向纵深掘进的轨迹。尼采坦言:“如果明确了人生的目的,人就希望苦恼,甚至会主动地寻找痛苦。” 人生本就是一场不断与痛苦相遇的旅程。一个不知痛苦为何物的人,其神经系统必然处于封闭状态;一个极端自私、毫无感情的人又怎能体会痛苦的重量?
痛苦中常伴随着孤独的体验,体验着独特的美学元素 —— 那是经历创伤后的一种审美表达。痛苦是一种特殊的 “遇境”。人生苦难重重,是世间最深刻的真理之一,领悟其真谛,便能从苦难中挣脱,实现人生的超越。痛苦的意义在于为生命赋予积极方向,是独立人格的熔炉。哲学的本质,说到底是提升生命活动的质量,而痛苦恰恰彰显了生命的意态,生命的体验,实则是对痛苦的体验。意愿与现实的冲突催生痛苦,而这份体验能升华出最广博的人道精神 —— 让人的品行在磨砺中变得圣洁高尚,心灵在淬炼中变得宽广博深。
体验痛苦,有时是受良心或理性的召唤而产生的内在冲突,是对自身的严格剖析,或是在无尽忏悔中的深切痛楚。有人因颖悟聪慧而心性敏锐,有人因体质羸弱而感觉精微,也有人因神经病变导致思维异常,从而深陷痛苦。这种体验带着悲剧色彩,却具有最普遍的生命特征,是一种积极的痛苦。它能让人摆脱软弱的病态,获得积极向上的健旺之气,重现勃发蒸腾的生命张力,最终实现生命境界的飞跃,迎来生活追求与创造的欢乐。这种欢乐,无关悲哀、消极与虚无,却有着无可替代的积极价值。
艺术的圣殿,正是以痛苦为砖石砌成。当生命穿越孤独,便会变得更加冷峻、坚毅、沉雄。这种生命的痛苦,意味着生命力不甘于沉寂 —— 它驱动着人去追寻、进取、探索、创造,最终换取生命最大的快乐与满足。痛苦的体验,彰显了人类生命品性的高贵。它对生命有着巨大的激发力,这种力量超越生命本身,是生命高贵的直接体现。吴冠中直言:“我这辈子很孤独啊”!道尽了艺术家在痛苦与孤独中坚守的艺术人生。
痛苦的美学元素,在经典中随处可见。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中,西西弗斯反复推石上山的场景,诸神的惩罚本是将生命降格为毫无结果的机械重复,而石头每一次滚落,都象征着人类追求目标时的终极虚无。但这充满复杂性痛苦的场面,却被赋予了荒诞的美学 —— 当西西弗斯意识到徒劳却依然坚持时,痛苦已然转化为抗争的高尚行为。叔本华说:“艺术是摆脱痛苦的途径。” 贝多芬在失聪的痛苦中创作《第九交响曲》,将个人苦难转化为全人类的精神共鸣,让生命在痛苦的博弈中实现升华,净化灵魂,强健胆识,从迷茫走向坚定,实现最高层次的自我人格塑造。
唯有在痛苦中,才能凝聚内在的生命力量,开发生命的潜力,更深刻地认识和把握世界。痛苦是伤痕之美,蒙克的油画《呐喊》中,那充满恐惧的表情将内心的痛苦转化为极具感染力的视觉符号,让痛苦的主题得以升华。很多人的处境是悲剧性的、孤单的,但痛苦本身可以成为一种美的体验,是人生经验中独特的境界,甚至是一种独特的享受。生活本身就伴随痛苦,解决问题的过程又会滋生新的痛苦,各种问题接踵而至,让人疲于奔命,不断经受沮丧、悲哀、寂寞、内疚、懊丧、恼怒、恐惧、焦虑和绝望。心灵的痛苦,往往与肉体的痛苦同样剧烈,甚至雪上加霜。正因人生的矛盾与冲突带来的痛苦如此强烈,才更需要在痛苦的裂痕中寻找美学救赎,让灵魂在撕裂中听见自己的声音。人的处境本就带着悲剧性,痛苦的哲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当生命历程中遭遇持续或强烈的心理、情感乃至生理煎熬时,痛苦便会接踵而至。但它未必是人生的咒魔,而是一种精神的体验,是人生经验中独特的境界。
痛苦丰富着人生的维度。没有痛苦的人生是危险的,意味着人丧失了伤害警觉与自我意识。心理疾病会让心灵停止成长,若不及时调整,心灵便会萎缩退化,心智永远难以成熟。富兰克林说:“惟有痛苦才能给人带来教益。” 并非人人都有这份领悟。人在痛苦时能自省自律,实属难得 —— 以爱为前提,以感恩之心和积极心态承受痛苦,降低过度的满足感,正视现实与自然带来的不可抗拒事实,保持内心的平衡,营造独立的精神空间。如果承受痛苦的能力下降,则是生命活力的减弱。没有痛苦的人生是轻飘的,正如哲人所言,这样的人生不值得活。人生本就是经历一个又一个痛苦的过程。所谓 “最富有” 时,那份 “富有” 又是否真的存在?所有的痛苦都有其价值,其精神价值不可估量,所有的痛,终究会修成正果。痛苦是人类存在的基本维度,它不会因身份地位而豁免,也不会因贵贱高低而增减,对任何人而言,痛苦都是照见人性的镜子。没有痛苦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心理研究表明,适度的痛苦体验能增强心理韧性与共情能力。
把痛苦本身看成美,或许它不 “漂亮” ,但 “漂亮” 不是美的内质。
简 历

王建平,男,1956年生,黑龙江省肇东县人。1984年毕业于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专科班。现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首都书画艺术研究会会员、书协黑龙江分会理事。
散文作品曾在《中国散文大观》《散文百家》《散文家》《黑龙江日报》等发表数十篇,散文作品获中国散文家协会华表奖一等奖提名奖、第四届中国散文论坛优秀作品奖。出版散文集《地中海拾贝》《王建平散文集》。与高长顺合作编剧话剧《职场游戏》、音乐剧《太阳的部落》分获第31届田汉戏剧奖三等奖、黑龙江省戏剧大赛第八届丁香奖优秀剧目奖,与高长顺合作出版长篇纪实文学《教育烛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书法名家新作(王建平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