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晨光漫过窗棂时,书页上的字迹忽然活了过来。它们从纸页间跃出,顺着光束攀向檐角,与廊下的风絮、阶前的苔痕撞了个满怀——这或许正是“孟国泰大阅读观”的初心:让文字走出书斋,让目光越过纸页,在天地万物间铺开一卷流动的典籍。
一、三重维度:阅读的疆界
传统的书桌太小,容不下山河湖海。“孟国泰大阅读观”主张为阅读松绑,在三个维度上拓开疆域。
“读天读地读人间”(读无字书)是最生动的注脚。檐下的雨帘不是无序的滴落,而是天空写给大地的诗;市井的喧嚣不是杂乱的声响,而是人间烟火气的升腾。春日里观察新笋破土的倔强,仲夏夜倾听蝉鸣的交响,秋夜里细数星星流转的轨迹,冬日里感受雪花的飘逸,田地间留意老者皱纹里的故事,大街上感受行人的气息与生机——这些未经刊印的“文本”,藏着比书本更鲜活的真理。
“读书读文读经典”(读有字书)从未被遗忘,只是换了种打开方式。古籍里的字句不再是博物馆的陈列,而要在现实里找到注脚。读《诗经》时,不妨去田埂间听风吹麦浪的声音;品《兰亭集序》时,且到溪畔看流水抚过卵石的姿态。经典如老酒,需佐以生活的烟火气才更醇厚。
“多感官阅读”(眼耳鼻舌身脑)则是场奇妙的漫游。让眼睛读云卷云舒的笔法,让耳朵读松涛阵阵的韵律,让指尖读树皮粗糙的肌理。清晨草叶上的露珠,是晨光写给指尖的短章;黄昏归鸟的翅声,是暮色唱给耳畔的谣曲。五感是打开世界的五把钥匙,每把都能解锁独特的文本。
二、活读之道:实践的温度
“孟国泰大阅读观”最动人的,是将书页里的铅字酿成生活的醇酒。
他倡导“读活书”,让书本知识在实践中发芽。背过“谁知盘中餐”的孩童,若亲手种下一粒稻种,方能读懂诗句里的沉甸甸;读过“粒粒皆辛苦”的少年,若体验过烈日下的耕耘,才会明白字缝里的汗味。知识不是标本,而是要在掌心抽枝展叶的种子。
孟国泰更推崇“活读书”,让生活本身成为课本。主妇在厨房调配五味时,是在实践化学与美学;匠人在工坊打磨器物时,是在演绎物理与哲学。所谓阅读,不过是带着思考打量世界的每个瞬间——就连檐角雨滴敲打的节奏,都藏着时间的密码。
这种理念延伸到教育,便成了唤醒生命的春风。它不把知识塞进头脑的抽屉,而是点燃探索世界的火种。当学生学会在落叶里读季节的轮回,在蚁群中读协作的智慧,独立思考的翅膀便已张开。教育的真谛,原是让每个生命都成为主动翻页的读者。
三、破界之思:阅读的新生
这一切源于对传统阅读的温柔反叛。当书本成为唯一的光源,视野便会被装订线框住;当文字沦为被动接受的标本,思想便会在纸页间窒息。“孟国泰大阅读观”不是否定书籍,而是给知识松绑,让它在天地间自由呼吸。
暮色漫进窗棂时,跃动的文字已回到书页。但此刻再看那些铅字,它们的笔画间分明藏着晨露的光泽、风声的韵律、市井的温度。原来所谓阅读,从来不是凝视纸页的静止,而是与世界相拥的流动——天地为文,万物为卷,而我们,都是行走的注脚。
简洁版
“孟国泰大阅读观”强调跳出传统阅读局限,通过多感官体验、多维度阅读与生命实践融合,其核心在于将阅读从书本拓展到天地万物与社会生活中。以下是具体内涵与实践方向:
核心主张
主张阅读不应仅限于书籍文本,而应包含三个维度:
读天读地读人间:通过观察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生经历获取知识;
读书读文读经典:传统书籍与经典文献仍是核心,但需结合现实生活理解;
多感官阅读:利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体验世界,例如通过“目之所及,耳之所闻,鼻之所嗅,舌之所尝,身之所感,脑之所思”感知阅读内容。
实践意义
阅读方式创新:倡导“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将阅读融入生活实践,而非仅限于书本知识;
教育理念延伸:与“从个体出发新教育”体系关联,强调通过阅读唤醒生命潜能,培养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
该理论源于对传统阅读模式的反思,认为被动接受书本知识限制了阅读价值,需通过多维度(有字书与无字书)、多感官(眼耳鼻舌身脑)拓宽阅读边界。
作者:青力、阿鹰
责编:唐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