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年,我在市关工委和市教育局联合举办的“中华魂”主题教育活动中表现突出,有幸被市关工委推荐参加了河南省关工委第六期“红星照耀我成长”红色夏令营。出发那天,龙门高铁站的出发大厅里,带队老师告诉我们,这次洛阳共有14名营员,分别来自7县7区,都是品学兼优的中小学生。那一刻,我心里既激动又期待——能和这么多优秀的同学参加夏令营,既是难得的缘分,更是成长的机遇。我暗暗告诉自己,一定要珍惜这次红色之旅,和大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抵达林州红旗渠精神营地,来自全省的90多名营员身着统一的红色营服,在太行体验馆报告厅参加了庄严的开营仪式。省关工委赵素萍主任的谆谆教导,像春雨般落在我心间。她叮嘱我们,广大青少年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少年;要传承红色基因,磨炼坚强意志,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新时代的追梦征程;要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这些话,我一字一句记在了心里。

踏入红旗渠纪念馆,时光仿佛在眼前倒流。一幅幅泛黄的历史照片里,林县人民干裂的嘴唇和坚毅的眼神令人动容;一件件锈迹斑斑的凿子、扁担,似乎还残留着先辈们的体温;一段段黑白影像中,悬崖峭壁上的身影在风雪里倔强攀爬……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十年九旱、赤地千里的年代。面对“水贵如油”的绝境,林县人民没有低头——他们用肩膀扛起钢钎,用双手劈开太行,在海拔千米的悬崖峭壁上一锤一凿,硬生生凿出了这条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

站在青年洞前,仰望那悬挂在绝壁上的渠水,耳畔仿佛回荡着当年300余名青年突击队队员的号子声。这里是红旗渠工程最艰险的路段,他们腰系绳索悬在半空,用热血和汗水在坚硬的岩石上凿出生命之路。如今,渠水潺潺流淌,滋润着万亩良田,让昔日的干渴之地变成了沃野。那一刻,我真正读懂了“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这句话的分量——前辈们用奋斗改写命运的壮举,比任何课本都更有力量。

夏令营的旅程里,殷墟博物馆和中国文字博物馆也给了我极大的震撼。漫步殷墟,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沉淀着三千年的文明记忆;在文字博物馆,那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像一个个跳动的生命符号,承载着中华民族最初的智慧与呐喊。它们不仅是文明的“活化石”,更让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也深深激发了我学习传统书法的热情。

离别前夜,追梦剧场里的才艺展示热闹非凡。同学们有的用歌声唱出对祖国的热爱,有的用舞蹈跳出青春的活力,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理想的追求。我也鼓起勇气,用快板伴奏说唱了一段《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把对红旗渠精神的崇敬和对未来的期许都融入了节奏里。

这次红色夏令营,像一堂生动的成长课,让我在触摸历史中读懂了奋斗的意义。红旗渠精神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流淌在我们血脉里的力量;前辈们的付出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照亮我们前行的灯塔。作为一名胸前飘扬着红领巾的新时代少年,我会把这份感动化为行动——像修建红旗渠的前辈们那样,不怕困难、勇于担当,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融入每一天的学习和生活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努力成长为能为祖国添砖加瓦的栋梁之材,让红领巾在新时代的阳光下更加鲜艳!
供 稿:洛龙区关工委
编 辑:樊江锋
校 稿:王创义
监 制:陈 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