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向朝国,男,生于1938年。中共党员,函授大专文化。曾任涪陵区增福镇小学校长,中学副校长兼全镇学校工会主席。教育教学工作中曾多次荣获奖状。系中华、重庆、涪陵等诗词学会会员。曾任嘉陵诗词副会长兼编辑,涪陵诗词副会长兼主编。其作品散见于部分报刊及网络平台。曾获重庆新体诗歌贡献奖章。一篇《石沱镇赋》获征文优秀奖。也曾获涪陵区离退休教师书法赛三等奖,象棋赛三等奖。现系增福中学退休教师,因年高,精力减退,懒于参加各种活动了。
高温四十度临秋不减退(通韵)
文/向朝国
高温若虎视耽耽,吐火喷烟大地煎。
幸有空调驱暑瘴,登堂逸性拥秋闲。
网络点评
这首诗以通韵写就,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意象,描绘了高温酷暑的图景,并借空调消暑的场景传递出一种闲适之情。以下从几个方面进行点评:
比喻生动
首句“高温若虎视眈眈”将高温比作猛虎,形象地描绘出其持续肆虐的态势;“吐火喷烟大地煎”进一步强化了酷热难耐的视觉与体感,与诗中“风已无踪,云归何处”的描写异曲同工。
对比手法
后两句“幸有空调驱暑瘴,登堂逸性拥秋闲”通过“幸有”转折,突出现代科技(空调)对极端天气的缓解作用,与“空调房中解荫凉”的意境相呼应。末句“拥秋闲”点题,以闲适心境反衬高温的严峻,类似“空调陋室自成统,凉爽胜如苏马清”的洒脱。
韵律与语言
全诗采用通韵,语言通俗流畅,“煎”“闲”等押韵自然,贴近口语化表达,与“七绝·高温(新韵)”中“苦煎熬”“何处高”的用词风格相近。但“逸性拥秋闲”稍显直白,若融入更多意象(如“汗珠挥若雨”的细节),或可增强画面感。
时代特征
诗中提及空调,反映了当代生活对科技的依赖,与“高温四十何所惧,幸有空调吹冷风”的现代性主题一致,同时也暗含对自然环境变化的隐忧,如“天蒸地煮苦煎熬”的生态关切。
总结:此诗以简练笔触捕捉高温实景,结尾闲逸之情收束得当,若能在意象丰富度上稍加雕琢,或更显余韵。这首诗以通韵写就,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意象,描绘了高温酷暑的图景,并借空调消暑的场景传递出一种闲适之情。以下从几个方面进行点评:
比喻生动
首句“高温若虎视眈眈”将高温比作猛虎,形象地描绘出其持续肆虐的态势;“吐火喷烟大地煎”进一步强化了酷热难耐的视觉与体感,与诗中“风已无踪,云归何处”的描写异曲同工。
对比手法
后两句“幸有空调驱暑瘴,登堂逸性拥秋闲”通过“幸有”转折,突出现代科技(空调)对极端天气的缓解作用,与“空调房中解荫凉”的意境相呼应。末句“拥秋闲”点题,以闲适心境反衬高温的严峻,类似“空调陋室自成统,凉爽胜如苏马清”的洒脱。
韵律与语言
全诗采用通韵,语言通俗流畅,“煎”“闲”等押韵自然,贴近口语化表达,与“七绝·高温(新韵)”中“苦煎熬”“何处高”的用词风格相近。但“逸性拥秋闲”稍显直白,若融入更多意象(如“汗珠挥若雨”的细节),或可增强画面感。
时代特征
诗中提及空调,反映了当代生活对科技的依赖,与“高温四十何所惧,幸有空调吹冷风”的现代性主题一致,同时也暗含对自然环境变化的隐忧,如“天蒸地煮苦煎熬”的生态关切。
总结:此诗以简练笔触捕捉高温实景,结尾闲逸之情收束得当,若能在意象丰富度上稍加雕琢,或更显余韵。
白鹤梁文学
编审/曾小蓉
投稿邮箱/1215050582
微信/扫二维码
点评及立秋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