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诗《菩萨瞒》
@昏暗的街边
身体不能抵达的远方
罐装威士忌能抵达
生活往往将“哲”与“学”拆开用
使一根路灯竖起的光
突然温柔地,低下头颅
长椅上的男人
也垂着头
他们共同迈进这样的窘境——
积水中:楼角、霓虹、广告牌
逼近又远去......高跟鞋的滴答声
都在倔强地抬头
向上望
带着一张悲伤的脸,和双颊淋漓的
未尽的雨水
@立秋的雨水
立秋的雨水赶到午后落下
这集体主义的奔赴
正在蓝色彩钢瓦上轰然炸开
时间挪后一秒
十万滴雨瞬间跟上、填满
积水渐深
一个人正从密集的雨水中
独自逃离
长街空阔
另一个人抱头奔走,决绝地将肉身
往雨缝里塞挤
天色如注墨,重新涂画头顶
幸好,后来多出来的雨水清凉、通透
从一盏灯里溢出
@一条河在慢慢上锈
雨水抵达万物的回声里
而遥远的秀水河是收集雨水的瓶子
一只腐朽的木船
像只丢弃的旧鞋靠在岸边
这不是一个好时机
倾听与倾诉,拉开鱼与水的关系
如果此刻
你向水面打窝、抛竿
用一只钩子拖慢一条河的流速
把太公望和张志和
从上游拉回来,向他们请教垂与钓的关系
如果你还会写诗,请披上蓑衣
就着雨水,给远方的人仔细回信
水面慢慢上涨、浑浊
“等待的人还没来”
“我一个人拦不住一条河的锈蚀”
这样锈下去,会产生新的悲伤......
@少林少林
天下立秋
这是欢迎新方丈的第一场暴雨
僧侣悠闲地出入大雄宝殿、罗汉堂
借文物之口
驱出信众、香客、游人
漫天雨水是经卷上抖落的文字
诵咏整个寺院
冰凉的石阶在水洼中
生成一面面窥视人间的镜子
狭窄的琉璃檐下
避雨的老人和孩子互相勾嵌,像一桶
拔掉引线的火药
阿弥陀佛,大雨也是身外物
是时候:尘归尘,佛还给佛
轻快的袈裟拂过高高的门槛
善哉善哉,他们略过
蹲在菩萨肩上梳理羽毛的
一只麻雀
——这一羽灰色的慈悲,那么小、那么轻
多看一眼,就飞走了
@我的远方不过是隔壁的隔壁的隔壁......
这是迟早的事......
一场大雨“湿”无巨细,在万物之上
印下响亮的蹄声
我把窗子安装在南山上
那里有一条淮河绵延环绕而过
会比我更早遇见你
在人间,所爱之人无法归来
我就将“隔壁”一间间推演下去
如是抵达愧不如:一场秋雨
而我,只能用这最笨拙的方法
点亮自己,去想你
这组《菩萨蛮》(注:标题“瞒”疑为“蛮”之笔误)以秋雨为核心意象,串联起都市角落、时令感触、自然哲思与精神叩问,字间弥漫着潮湿的诗意与冷峻的洞察,如一幅幅被雨水晕染的水墨画,在朦胧与清晰间,藏着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细腻打量。
《@昏暗的街边》开篇便将身体与精神的距离撕开:“身体不能抵达的远方/罐装威士忌能抵达”,物质与精神的错位,在路灯“温柔地低下头颅”与长椅上男人的垂首间呼应。积水中晃动的楼角、霓虹,与高跟鞋“倔强地抬头”形成张力,而“悲伤的脸”与“未尽的雨水”,让都市的孤独在潮湿中愈发清晰——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窘境里,共享着同一片昏暗的雨。
《@立秋的雨水》聚焦时令的集体性与个体的孤独。“集体主义的奔赴”写雨的磅礴,蓝色彩钢瓦上的“轰然炸开”是听觉的冲击,而“一个人独自逃离”“另一个人抱头奔走”,则在宏大的雨景中,凸显个体在自然伟力下的挣扎与突围。末句“后来多出来的雨水清凉、通透/从一盏灯里溢出”,让坚硬的雨有了温柔的转折,仿佛困境中透出的微光,带着些许释然。
《@一条河在慢慢上锈》将视角转向自然,秀水河成了“收集雨水的瓶子”,腐朽的木船如“旧鞋”,透着时光的斑驳。“倾听与倾诉,拉开鱼与水的关系”,暗喻人与人的疏离;向太公望、张志和请教“垂与钓”,则在古典意境中追问等待的意义。“我一个人拦不住一条河的锈蚀”,将自然的衰败与内心的无力交织,“新的悲伤”在浑浊的水面上,随雨意蔓延。
《@少林少林》在立秋暴雨中观照佛门。僧侣的“悠闲”与暴雨的“漫天”形成对比,雨水是“经卷上抖落的文字”,石阶水洼是“窥视人间的镜子”,禅意与俗世在雨中交融。避雨的老人与孩子“像一桶拔掉引线的火药”,暗藏俗世的张力;而菩萨肩上的麻雀,是“灰色的慈悲”,“那么小、那么轻”,却成了最动人的禅机——真正的慈悲,或许不在宏大的经卷,而在这转瞬即逝的细微生灵里。
《@我的远方不过是隔壁的隔壁的隔壁......》将思念拉回日常。秋雨“湿”无巨细,印下“响亮的蹄声”,而“隔壁”的推演,是对“所爱之人无法归来”的笨拙回应。把窗子“安装在南山上”,让淮河“比我更早遇见你”,这份将思念寄托于山水的想象,在“点亮自己”的微光里,透着平凡人的深情与无奈。
整组诗以雨为线,从都市到自然,从个体到禅意,意象绵密而统一。雨水既是场景的背景,也是情感的载体——它模糊边界,也放大细节;它连接万物,也凸显孤独。语言冷峻中藏着温度,克制里含着汹涌,在“湿”与“透”的交织中,完成了一次对生存状态的诗意叩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