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呼唤英雄
——参观董存瑞纪念馆有感
王业松
早就想参观英雄董存瑞纪念馆,今天终于有了机会。7月30日,我女婿从北京开车到达张家口市怀来县南山堡村,董存瑞纪念馆就坐落在他出生的村里。
董存瑞1929年出生于南山堡村,1945年参加八路军,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担任班长,曾荣立三次大功。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战斗中,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为部队开辟胜利前进的道路,英勇牺牲,时年19岁。
我与董存瑞是同时代的人,他比我大5岁,我没有赶上当年参军打仗。当董存瑞已经拼杀在战场上时,我还在念书。我上学念书的机会和后来的幸运经历、幸福生活,都是因为有董存瑞这些英雄们为我们挡了子弹,流血牺牲。他们的作战是为后人不再战,他们的流血是为了后人不再流血。
我怀着对英雄崇敬的心情和感恩的思想,参观了董存瑞纪念馆。
时代呼唤英雄。一代人有一代人担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英雄,任何时代都需要英雄,现在仍然需要英雄。
坐落在张家口市张北县古代军事要塞野狐岭802华北军事大演习纪念馆,其中的前言问观众:“如果发生战争,你应该怎么办”?这是每个人必须回答的一个严肃问题。中国人民不希望战争,但是如果有人一定要把战争强加于中国人民,中国人民一定会挺身而出,不惧战争,不怕牺牲,为了保卫美好的家园,为了后代不再流血而以身许国。
人民崇敬英雄。董存瑞牺牲后,东北野战军第十一纵军党委追认他为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董存瑞班”。1948年冀热察行署决定将隆化中学改称存瑞中学。1950年被追认为“全国战斗英雄”。1957年朱德为他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人民铭记英雄。董存瑞纪念馆建于1968年,平均每年接待35万人次。人民日报海外版办公室支部和记者部支部等单位在董存瑞烈士陵园举办重温入党誓词,缅怀英烈事迹,传承红色基因,锻造精兵劲旅。为了传承烈士英勇事迹和牺牲精神,1955年拍摄了电影《董存瑞》,鼓励人们“为了新中国前进”!
英雄事迹让人感动,英雄虚怀若谷更让人尊敬。抗美援朝老兵符国强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不是英雄,真正的英雄没有回来”。他说,战争中的战友抱着炸药包冲锋时被炸得“连影子都没有”。董存瑞烈士也是连影子都没有了。在安葬烈士时,烈士没有留下遗骨,在楠木牌位上面用朱砂写着“以此木代替烈士遗骨”。在烈士牺牲50周年之际,杨尚昆主席将生平最后一次题词献给了董存瑞,写下了“纪念董存瑞烈士英勇牺牲五十周年”。
人民学习英雄。当地人说:“董存瑞早已进入全隆化人的集体记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有一首歌:《代代高呼董存瑞》,表达了对烈士的崇敬。不同的人群,来这里寻找着相似的记忆和感动,从中汲取人生前进的力量。中华民族崇尚英雄,是英雄辈出的民族。和平时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学习、继承董存瑞精神,充分认识到强国必须强军的重要性,认识军强才能国安的真理。任何时候,党领导军队、指挥军队原则不能变,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不能丢。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9月30日在会见四川航空“中国民航英雄机组”全体成员时说:“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把每一项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学习英雄事迹,弘扬英雄精神,就是要把非凡英雄精神体现在不平凡工作岗位上,体现在对人民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责任意识上”。
做好本职工作,具有家国情怀,不负年华,不负时代,就是和平时期的英雄。
2025年8月5日于北京
【作者简介】
王业松,男,1934年⽣,汉族,江苏省泗阳县⼈。南京⼤学中⽂系毕业。曾在国务院外事办公室任助理,在公安部外事局和教育局任处、局⻓,并兼任《公安教育》编委主任。现为中国散⽂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多次在《⼈⺠⽇报》《⼈⺠论坛》⽹、《中华英才》半⽉刋、《亚洲财富国际交流》⽉刊,以及南⾮出版发⾏的《⾮洲时报》等报刊发表⽂章。已经岀版《呼应》等九卷散⽂集,计300万字。其中《⾬中送魏巍》、《我送荣毅仁副主席回家》和《我在中南海⼯作期间花絮》等散⽂在社会上⼴为流传。作者年已九旬,但仍在为时代发声。读者可从中听到⼈⺠的呼声,看到国家发展的脚步,感受到时代的脉搏。2023年,荣获联合国文化荣誉最高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