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点里的长调
——天祝锅庄的温度
作者/高金秀
当第一声鼓点撞碎暮色,天祝的夜就活了。不是城市霓虹的那种活,是带着酥油香和青稞味的、从骨子里透出来的鲜活——就像周总理当年在命名文件上落下最后一笔时,笔尖带起的那点墨香,穿过六十多年的风雪,此刻正缠在舞者的藏袍角上。
藏袍抖落的,都是日子。那件墨绿的老藏袍,袖口磨出了毛边,却在转身时露出里子的红,像极了当年草原上第一个互助组的旗帜;穿绛紫色袍子的汉子,腰间的铜带钩是父亲留下的,上面刻着的奔马,蹄子还沾着七十年代开垦荒地时的泥;最俏的是群姑娘,她们的藏袍镶着红绸边,跑动时像串起来的丹霞,让人想起县政府门前那排宣传栏里,周总理与各族群众握手的老照片,背景里飘着的正是这样热烈的红。
舞步踩出的,都是光阴。抬手时肘弯的弧度,和老人们描述的“献哈达的规矩”分毫不差;侧步滑行的轨迹,像在重走当年马帮踏出的山路;而那集体顿足的瞬间,力道里藏着的,是修水库时“人定胜天”的号子,是种药材时“一分耕耘”的踏实,是此刻千般滋味拧成的一声“值了”。
眉眼间盛着的,都是土地。老阿爸的眼角堆着褶皱,笑起来却能看见年轻时的英气——那是曾骑着马护送物资的模样;姑娘们的睫毛上像沾着雪,眨眼时落进眼底,就成了对这片土地的温柔;连梳小辫的娃娃,踮脚模仿大人转圈时,脸蛋上的高原红都透着股倔强,像极了天祝人常说的“雪山压不垮,春风吹又生”。
掌声涌起来的时候,像河。先是几星点的响,接着就漫过了整个广场,拍红的手掌、喊出来的赞叹,还有人用藏语跟着鼓点吆喝,把夜都震得发颤。有个戴老花镜的阿姨,一边拍手一边给身边的孙儿讲:“当年周总理说‘要让各族人民过上好日子’,你看,这就是好日子啊。”话音刚落,更多的掌声涌上来,混着“扎西德勒”的祝福,竟比鼓点更让人鼻酸。
鼓点不停,舞步不止,藏袍旋成的花海里,每个人的脸上都亮着光。这哪里是娱乐?是把六十年的风雨揉进了转身,把祖辈的期盼绣在了衣角,把所有人的爱,都跳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温暖。
所以当最后一声“扎西德勒”漫过夜空,我忽然明白,天祝的锅庄从不是简单的舞蹈——是历史在呼吸,是土地在歌唱,是所有故事都化作了此刻的鼓点,敲在每个人心上,一下,又一下,都是滚烫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