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尝人生之味
——赏读汪曾祺散文集《五味》
作者/葛国顺
汪曾祺的散文集《五味》是一本生活的百科全书。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多样性,通过酸、甜、苦、辣、咸五味的视角,展现了地域特色与生活哲思,承载情感记忆的生活画卷,犹如一扇通往美食世界与生活真谛的奇妙之门,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各地的美食文化,更让我们懂得了如何去品味着那酸甜苦辣咸交织的人生韵味。
所谓“五味”,汪曾祺自有他的理论:酸味是山西人的独特情怀 通过北京饭馆中山西人点菜前先喝三调羹醋的场景,生动展现其嗜酸性格;甜味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如广东甜品如芝麻糊、绿豆沙广受欢迎,四川夹沙肉、广西芋头扣肉以甜味著称;苦味在川菜、徽菜中常见,如黄油饼的咸香混合泪水的咸涩,象征人生的复杂与美好,倡导在苦中寻乐;川菜、湘菜以麻辣闻名,体现热烈豪放的饮食文化。北方菜肴多用井盐腌制,如高邮咸鸭蛋,强调食材本味。汪曾祺主张“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倡导饮食文化以包容与多元,反对以自我为中心的评判标准。通过美食展现对生活的尊重,如慢炖食材时的耐心与与亲友的互动,体现“食在人生”的哲学,揭示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与生活智慧,传递出“包容、热爱、在苦中寻乐”的生活美学。
汪曾祺笔下的食物,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从故乡的咸鸭蛋,到北京的豆汁儿、炸酱面;从昆明的汽锅鸡、糖炒栗子,到张家口的特色小吃,每一种食物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带着它们所属之地的独特气息与文化底蕴。从高邮走出去的他,故乡高邮,那是他文学创作的源泉之地,也是美食记忆的摇篮。汪老讲起故乡的食物,是那么深情款款含情脉脉,他有多爱家乡啊。故乡的炒米和焦屑、端午的咸鸭蛋、咸菜茨菰汤、虎头鲨、昂嗤鱼、砗螯、螺蛳和蚬子、野鸭、鹌鹑、斑鸠鷄、蒌蒿、枸杞、荠菜、马齿苋,都留在他的记忆里,留在他的笔下。《故乡的野菜》中细说了荠菜、蒌蒿、马齿苋、莼菜,还提及了一个故乡在明朝时的散曲作家王磐,重点介绍了王西楼的《野菜谱》,有图有配诗,多写人民疾苦。“江荠青青江水绿,江边挑菜女儿哭。娘新死兄趁熟。止存我与妹看屋-一江荠",“抱娘蒿,结根牢,解不娘新死兄趁熟。止存我与妹看屋--江荠",“抱娘蒿,结根牢,解不散,如漆胶。君不见昨朝卖客船上,儿抱娘哭不肯放-一抱娘蒿”汪老说,这些诗的感情都很真挚,读之令人酸鼻。的确,汪老告诉我们他的家乡有一位用野菜记录百姓疾苦的散曲家,他把他的感动带给了读者,也把他对故乡这片土地的爱带给了读者。
尤其在描写高邮的咸鸭蛋是那么有画面感。家乡咸鸭蛋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筷子头一扎下去,红油就冒出来,这简单的描写,却让读者仿佛能闻到那股咸香,品尝到那独特的美味。这种对故乡食物的深情描绘,不仅仅是对美食的赞美,更是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与思念。北京,作为他居住最久的地方,这里的美食也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豆汁儿的独特味道,炸酱面的酱香浓郁,都在他的笔下活灵活现,让未曾品尝过的人都心生向往。 而昆明,那是他人生中难忘的一站,在战乱岁月中,昆明的美食给予了他慰藉与温暖。汽锅鸡的鲜美、乳扇的香甜,都成为了他记忆中难以磨灭的味道。可以看出,靠近民间的作品总有人间烟火的味道,说尽世间人情冷暖,说尽百姓疾苦。
汪老年轻的时候在西南联大读书,那段对在昆明的那段日子也印象深刻。《昆明的吃食》里描写饭馆“映春时”里的一位堂倌,很有小说人的味道。回忆了故乡的食物和昆明的食物,汪老说,食物和文化一样,要多尝一尝。由《五味》这本书的开篇《葵·薤》为证:我写这篇随笔,用意是很清楚的。希望年轻人多积累一点生活知识。古人说诗的作用: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还可以多识于草木虫鱼之名。草木虫鱼,多是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对王草木中鱼有兴趣,说明对人也有广泛的兴趣。
在对待食物历史的考证上,汪老是一副老学究的摸样,严肃的很。一转身,你又会看到这样的句“我曾经夸口,说我什么都吃,为此挨了两次捉弄,一次在家乡,我原来不吃芫荽(香菜),以为有子:臭虫味。….铺中管事弄了一大碗凉拌芫荽,说:'你不是什么都吃吗?’我一咬牙吃了。从此,我就吃芫荽了。”这一段让人大有惺惺相惜之感。
《五味》中酸甜苦辣臭,每一道菜,都承载着一段故事,一份情感。他以食物为媒介,将普通人的生活、情感与经历融入其中。不仅道出了酸甜苦辣臭的个中滋味,而且为我们展开了一幕幕活生生的生活画卷。汪老说过:“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是什么时候都需要的。”深以为然,生活需要美,需要美食,归根结底是需要一份饱含热情饱含希望去生活的心。他谈吃,更是在谈人生。他以食物为媒介,将普通人的生活、情感与经历融入其中。其实,《五味》的魅力远不止于美食的描写。在这些美食的背后,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人性的赞美,让我们在文字的海洋中徜徉,领悟着人生的真谛。
( 2025.8写于草页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