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路人和他的《A I花讯》
林汉筠
以“唇齿江湘,咽喉交广,据五岭之口,当百粤之冲”著称的岭南韶关,因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唱响大地的诗作与诗人。远在唐时,韶关人张九龄以一首《感遇》,打开《唐诗三百首》的首页。在新时代,韶关的五月诗社历40多年春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诗人,其诗歌活动,都会成为广东诗歌的年度十件大事,成为岭南诗歌的一面猎猎飘扬的旗帜。
这面旗帜的举旗人,就是桂汉标。他,虽然已过杖国之年,却诗心不老。在培养诗人、潜心创作上,激情如炽。他曾自豪地说:他在赶路。
这本带着鲜明新时代特色的诗集《A I花讯》,不仅展现了桂汉标半个多世纪的文学耕耘,更以诗意的笔触勾勒出时代变迁与人文精神的交织。全书以“赋能时空”“秀诗可餐”“希望世纪”“AI来了”四辑为框架,构建了一个从传统到现代、从乡土到科技的立体文学图景。通过这部作品,读者能触摸到诗人对诗歌的赤诚之心,感受到地方文学在新时代的蓬勃生机。
注重地域符号书写,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呼吸与脉动,为地方文化赶路。“因为爱,所以爱。”桂汉标的诗歌,是他对岭南大地的热爱,是扎根这块山水人文的显现。诗中常见“浈江”“瑶山”“云髻山”等地域符号,这些意象不仅是地理标识,更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如《云髻山为诗画颁奖》等诗中中,“云髻枫叶为我红”的意境,既是对自然之美的捕捉,也是对地方文化符号的诗意升华。诗人着意将自然景观与人文记忆融入一体,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韶关的丹霞地貌与红色历史。如《又读阅丹路》《皈塘采风感念初心》等诗作,如“读也只能凭车轮代步,亲密接触有全新角度”,既是对丹霞地貌的礼赞,也是对历史足迹的回望。
从丹霞山的红叶,到AI时代的代码;从市井摊贩的艰辛,到乡村振兴的愿景,这部作品既是地方文化的诗意存档,也是时代精神的深刻映照。在他的笔下,地方文化并非静态的怀旧,而是动态的传承与创新。他关注乡村振兴与现代化进程的碰撞,在写左龙古村中,从“古村曾沉睡在岁月的尘烟”到“宽带进村了”的转变,展现了传统村落与现代文明的交融。这种书写既保留了乡土叙事的质朴,又注入了对未来的思考,体现了地方文学在时代洪流中的适应性。
从个体情感到集体记忆,为时代精神诗性观照赶路。桂汉标善于将个人体验升华为集体记忆,以平民视角捕捉市井生活的烟火气,其诗作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少妇轻挽发髻,身旁是拉她衣角的孩子”(《夜市烧烤摊》)的细节,既是对底层生存状态的记录,也是对坚韧生命力的礼赞。桂汉标的诗作常以“小人物”为主角,如《夜行的女代驾》中“骑着小电动,避开光怪陆离”的劳动者形象,展现了普通人在时代浪潮中的挣扎与尊严。
作为当地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桂汉标善于将个体命运与时代命运交织的写法,使诗歌超越了私人情感的范畴,成为集体记忆的见证。他的作品,无不承载着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反思。如《我是党旗的一缕纤维》中,以“党旗的一缕纤维”,瞬间确立了“个体渺小”与“集体伟大”的辩证关系。无数个“我”的融入与坚守,才共同编织出那面引领方向的火红旗帜。而《AI时代来了》等作品,则直面科技对人文的冲击,以“算法与代码,硅与光交织”的意象,探讨人类在技术革命中的定位,体现了诗人对未来的忧思与期许。
从“草根情结”到AI诗学,为文学精神的传承与突破赶路。桂汉标常常说:“诗歌,应成为滋润人们干涸心田的清泉。”他自称“草根诗人”,始终关注底层与边缘群体的生存状态,始终将“初心·恒心·进取心”这一理念贯穿其创作之中。在《等待中的牌局》中,“外来工们的围坐”与“破旧的工帽”等细节,揭示了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迷茫与坚韧。
固守传统,并不否认新时代新写作态势。拥抱变革,是桂汉标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亮点。创新,是他数十年来写作的加码器,尝试以诗歌形式解构科技概念。将“区块链”被喻为“数字的魔法师”,将抽象的技术术语转化为充满张力的意象。在电脑尚未普及前,他就率先采用电脑写作。三年前,在一次文学活动中,他发现当地一名诗人写了一首关于元宇宙的“时代特色诗歌”,他先是一惊,认真分析,仔细研究,全力推介。这种探索体现了桂汉标对“进取心”的践行——他试图在诗歌中构建科技与人文的对话,为传统文学注入现代性。尽管这类诗作在语言上稍显生硬,但其创新精神值得肯定。
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他在寻求着新的赶路。如何在科技浪潮中守护人文精神?桂汉标的实践表明,答案或许在于“不忘本来,吸收外来”——既扎根乡土,又以开放姿态接纳新事物。
AI时代的到来,使得人类的生活和文化,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在AI的世界里,虽然拟像化的创作,但对于桂汉标而言,是他拥抱时代的澎湃激情。他试图通过作品对现代性冲击的反思,探究传统与变革的复杂关系。“AI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对人类自我认知的一次深刻挑战。”(李敬泽 语)桂汉标在拥抱AI技术创作的同时,努力在AI时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光缆深处,数据翻涌如斯,打开元宇宙,也才刚刚开始。让我们一起期待未来的奇迹,虚拟与现实中抒写更精彩故事……”(《打开元宇宙》)将生涩的词句,通过意象进行转换,来突破传统抒情模式。
机器与人类正在相向奔赴,
智能与情感开始交集融合,
跨越了电子与生物的界限,
奇诡魔幻图景令风云变色……
——《AI时代来了》
桂汉标用半个世纪的坚持证明:文学不仅是个人心灵的栖息地,更是社会进步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在春江潮水的奔涌中,《AT花讯》如同一朵倔强的浪花,既折射出历史的厚重,也激荡着未来的回响。
——AI时代来了,赶路的诗人桂汉标,正豪情万丈地“把自然玄妙融入现代诗行。”(《诗证AI向未来》)
(原载2025年8月1日贵州《铜仁日报》)
(本文作者简介:林汉筠,中国作协会员,东莞市作协副主席,现居东莞,作品散见《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北京文学》《人民日报》《文艺报》等;出版历史文化散文集《百年听风》《喊魂》《岭南读碑记》《黔地行记》等;有作品被推介到牙买加、新西兰、法国等国家和地区,多次入选中、高考模拟试题和校本教材。)
(图文来源于诗的红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