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字典
刘超产
如果说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都有一段影响人生走向的美好时光,那么,对我来说,这段刻骨相思的韶光年华就在那紧张有序的军旅生涯中!
上世纪八十年代首冬,我应征入伍来到了天山脚下的边塞军营。刚到部队那阵子,新兵班长那慧心妙舌犹如河水下泻的言谈,给我带来了心灵深处的强烈震撼!
新兵班长是山西五寨人。开训第一个周末的班务会上,这位其貌不扬的小个子,用他那浓浓的晋北口音夹杂着普通话,给我们这些来自新疆、陕西、河南等地的新兵蛋子连续讲了一个多小时。不知道别的战友面对妙语连珠的班长是什么感受,反正我是认真仔细倾听了班长关于训练、纪律、学习、养成、生活等方面的工作讲评。当天晚上,我失眠了,缘由是“这个班长为什么口才这么好?”“原来语文在实际工作中如此重要!”“怎样才能很快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能力?”……一连串的疑问不断涌进我的脑海,让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睡意朦胧中,一会儿回忆班长的所说所言,一会儿又反思着我学生时代远文近理的偏科弊端。就这样,整个夜晚满脑子时不时地浮现出了班长那口若悬河的潇洒表情。
有时候一个人的行为不经意间会改变另一个人。第一次班务会之后,让我这个刚刚走进军营的新兵,产生了从背诵字典开始,不断提高自身驾驭文字能力的想法。于是,《新华字典》便成了我最亲密的“伙伴”。只要有空余时间,我就不厌其烦的翻阅字典。还给自己制定了一个每天至少背记三五个字的计划,争取两年内把字典中常用字的正确读音、基本释义、使用规范能够准确地表述出来。为了辅助背诵,我还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再就是背诵字典期间,我自觉坚持天天读报和摘抄报刊上的好句子、好段落与好文章。如果遇到生僻字或者一知半解的字词,便及时查阅字典,做到学习疑难字词不过夜。与此同时,我又将部队要求战士熟记的军事、政治、守纪等方面的职责与规定等内容,无论篇幅长短,都逐一地抄写下来。在此基础上,我珍惜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多读书,做到每读一本书必写读后感。总之,那个时候,只要对背诵字典有益、对提高语言能力有效、对遣词造句有用的办法,我都坚持付诸实际行动。
“莫嫌天涯海角远,但肯摇鞭有到时。” 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背诵字典,没想到我的文字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记得入伍第五年,为了提升军官的文化素养,团里开设了营、连、排三级干部文化补习班。当时,参加文化补习班的营长让一位从地方考入军校的“学生官”为他代写作文,结果获得了“及格”档次。副营长让我为他写作文,结果得了一个“优秀”等级。于是,营长找我为他重写作文,几天之内写的第二篇同题作文同样被评为“优等”层级。就是因为这次帮助营首长写作文一事,我的写作名气一时在全团部队“炸了锅”,很快,我被调入团政治机关,专门从事新闻报道工作。让我感到无比惊喜的是,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的第一周,我写的第一篇消息《汽车连三班环绕地球68圈无事故》被兰州军区《人民军队》报刊登了。当我手捧这份报纸,兴奋激动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随后,在部队的十八年军旅生涯中,我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疆日报》《人民军队》《基层政工通讯》《西北民兵》《阿克苏报》等中省市报刊杂志发表新闻及文学作品一千多篇,其中有七十多篇获奖。转业到地方工作后,我一如既往的仍然坚持写作,先后在《人民网》《中国纪检监察报》《陕西日报》《三秦都市报》《民声报》《西安晚报》《咸阳日报》发表新闻、散文、微小说、漫画、歌词、微电影剧本等体裁文章近千篇(首、幅),其中,有三十多篇获奖。尤其是退休以来,年逾花甲的我依然坚持思考不停息,笔耕不止步,先后围绕赞仰红色文化、赞佩精准扶贫、赞美劳动模范、赞誉生态环境、赞颂乡村振兴、赞扬人文历史、赞赏名胜古迹、赞叹道德风尚、赞许自然风光等题材撰写了累计达二十多万字的散文、人物通讯及微型小说、歌词等作品。
努力的全部意义,在于看到更好的自己。这就是背字典给我带来的醍醐灌顶般的收获!
正所谓:一次新兵班务会,给了我改变人生的启迪!一个背字典的举动,成全了我出彩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