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峨眉山
文/李婷
大凡有着佛教信仰的人,对于“华严三圣”之一的普贤菩萨,肯定不会陌生,对于她的道场——峨眉山,也会略知一二。
说起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的普贤菩萨,人所共知,她象征着理德、行德,与象征着智德、正德的文殊菩萨相对应,同为佛祖释迦牟尼的左、右胁侍。据《悲华经》记载,阿弥陀佛为转轮王时,名为泯图的第八王子在宝藏佛前发愿:要在不净世界修菩萨行;“修治庄严十千不净世界,令其严净,如青香光明无垢世界”;“教化无量菩萨,令心清净,皆趣大乘,悉使充满我之世界”。宝藏佛由此为泯图授记,改号为普贤。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劝人广修“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十大行愿。普贤菩萨以此十愿为众生成就如来功德的主要法门。相传,普贤菩萨的说法道场就在四川峨眉山。
峨眉山,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峨眉山市境内。这里地势陡峭,风景秀丽,有着“秀甲天下”之美誉。且气候多样,植被丰富,有着3000多种植物,其中包括世界上稀有的树种。这里的民众有着极强的佛教信仰,山中有佛教寺庙26座,佛事频繁的重要寺庙就有8座,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26年前,这里与乐山大佛作为“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早就听说,峨眉山景区面积达154平方公里,由大峨、二峨、三峨、四峨四座大山组成。通常所说的峨眉山,就是指的大峨山。我抱着崇敬的心态,和文友起了个大早,自成都市区一路走来。果然,大峨、二峨两山相对,远远望去,双峰缥缈,犹如画眉。这种陡峭险峻、横空出世的雄伟气势,曾引发诗仙李白“峨眉高出西极天”“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的赞叹。峨眉山常年云雾缭绕、细雨霏霏,弥漫山间的云雾,变化多端,把峨眉山装点得婀娜多姿。层峦叠嶂的雄伟山势,气象万千的秀丽景色,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天然妙趣。
清代文人将此地佳景概括为:“金顶祥光”“象池月夜”“九老仙府”“洪椿晓雨”“白水秋风”“双桥清音”“大坪霁雪”“灵岩叠翠”“罗峰晴云”“圣积晚钟”老十景。现在的人们又不断发现了许许多多的新景观,像“红珠拥翠”“虎溪听泉”“龙江栈道”“龙门飞瀑”“雷洞烟云”“接引飞虹”“卧云浮舟”“冷杉幽林”……并又产生出“金顶金佛”“万佛朝宗”“小平情缘”“清音平湖”“幽谷灵猴”“第一山亭”“摩崖石刻”“秀甲瀑布”“迎宾石滩”“名山起点”新十景。无论新老胜景,均是各有神韵,各具精彩,引人入胜。
进得山门,观光车逶迤疾驰,但见峰回路转,重峦叠嶂;古木参天,云断桥连;涧深谷幽,天光一线;万壑飞流,水声潺潺;仙雀鸣唱,彩蝶翩翩;灵猴嬉戏,松鼠舞蹈;奇花铺径,别有洞天。活脱脱一幅美轮美奂的山水画卷,在眼前次第铺展。此时此刻,我被接踵而至的美景陶醉着,头脑里完全没有了“老十景”“新十景”的概念。移步易景,处处惊喜,我激动不已。正激动着,美景便入目而来:这边是“涧谷烟云”“翠鸟啼春”;那边是“沟壑涂绿”“枯木逢春”;前右是“峡谷幽会”“悬崖飞瀑”……令我感到最为震憾和有趣的,还是“峨眉背夫”“人猴和谐”两大景致。
峨眉背夫,是行走在我身边的一道别异风景。他们与泰山挑夫、华山轿夫,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世世代代用一个俯身前行的姿势,背负起了子孙后代和“秀甲天下”的峨眉山。不同的是,泰山和华山挑夫、轿夫都是汉人,而这里的背夫都是羌人。今天汉人的后代大都“金盆洗手”,而这些深居大山的羌族后人,却仍踏着祖先的足迹负重前行。东汉顺帝永和六年(公元141年),印度佛教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传入峨眉。在这里建寺传教,背夫职业也应运而生。峨眉山山道崎岖艰难,生产、生活物资都需要背夫从山下运到山巅。
大唐年间,诗人李白游历峨眉,让背夫将他背上白水寺,恰巧听到广浚师父抚琴弹弦,琴声如万壑松声让他陶醉不已。因此,他有感而发,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诗篇。当我醉心聆听《听蜀僧浚弹琴》时,岂能不为背夫的精神所感动!明神宗年间,朝廷赐予重金重修白水寺,当时是完全仿照印度热那寺修建的“无梁砖殿”,而所有砖瓦全部是背夫从山下背上去的。
峨眉山历代共创建庙宇200余座,那些物资亦全部是靠背夫们运输上去的。伴随着社会的进步,虽然山道上背夫的身影越来越少,可是故土难离的土著们,宁愿负重前行也不想离开这片热土。他们明白:自己背负着嘱托、背负着责任、背负着后代的前程。望着一位位背夫的身影,我情不自禁地行以注目礼,给予他们最崇高的致敬!
“人猴和谐”,是峨眉山登顶途中不可或缺的靓丽景致。峨眉山的猴种是藏酋猴,也简称“峨眉猴”。因生活在佛教名山,故而又雅号“猴居士”“猿居士”,当地山民俗称“山娃儿”。听人讲,这里的猴子在十多种猕猴中是体重最大的。它们四肢等长,尾短于后脚,成年猴两颊和颏下有一圈须状髭毛。这些猴哥喜欢群居,每个家族大多由10到30几只组成,大群可上百余只。虽然属于杂食性动物,一般还是以野果、植物嫩叶、昆虫为主食。这些猴子十分灵巧聪明,时常在途中或乞讨美食,或拦路抢劫,也有的做出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恶作剧。它们有着“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尚方宝剑,打不得、骂不得,任由它们胡作非为。
当我经过一线天时,见到一位中年妇女满脸的哭相,原来是她走到这里时被猴子抢劫了。打眼一瞧,她的花包包被猴子挂在悬崖峭壁的树枝上荡悠呢。有人提示说,去找管理人员吧,谁也没办法。看来“峨眉山的猴子成了精”,并非是一句戏言。由是,我把手里的提包攥得更紧了。后来听人说,只要你不与猴儿戏耍,一般是不会有问题的。由此可见,人猴和谐是真实存在的。
说来,3000多公尺的海拔,对于我这个岭南小女子来讲,的的确确是一种严峻的考验,有生以来还是第一次攀登上这样的高度。我明白,当把坎坷与困难踩在脚下,一层层石阶抬升着高度时,心灵就与普贤菩萨又贴近了一段距离,离我亲耳聆听“南无大行普贤菩萨”的宏愿变为现实亦快了许多。这样想着,默念着“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身心的愉快情致驱散了烦恼与忧伤,身子骨瞬间硬朗起来,已没有了乏力劳累感。我想,这大概就是普贤菩萨的法力相助吧!
峨眉山金顶是普贤菩萨道场的象征,也是峨眉十景的精华之所在,其日出、云海、佛光、圣灯,无不称为奇观。据说,观峨眉日出景象浩瀚壮阔,奇妙无比。黎明前地平线天开一线,飘起缕缕红霞,一刹那间,空旷的紫蓝色天幕上吐出些许紫红,缓慢上升变化成小弧、半圆;颜色由桔红变为金红;然后微微一个弹跳,拖着一抹瞬息即逝的尾光,一轮圆圆的红日悬在天边。朝霞满天,万道金光射向大地;峨眉云海,可谓奇绝无双。晴空万里之际,白云自千山万壑中涌动腾升,苍茫的云海犹如雪白的棉絮,缓缓地铺展在地平线上,光洁厚润,无边无际。
山风乍起,云海起伏波动,四处飘移,群峰众岭变成云海中的座座仙山琼岛。云海波涛聚拢过来,千峰万壑隐藏得无影无踪。云海时开时合,恰似“山舞青蛇”,气象分外壮观;峨眉佛光,堪称玄妙稀奇。峰顶天气晴朗、山脚弥漫雾气时,若是站在巍峨的金顶背对着太阳,让阳光从身后射来,前下方的雾幕上,会出现一个彩虹般光环,中间浮现着人的身影,并且影随人动、形影不离,这便是众人称奇的“佛光”。即使成百上千的游人同时观看,也只能看到自己的身影被光环笼罩。这种又称“峨眉宝光”的“佛光”,身临其境,感知既非虚幻缥缈,又是真实存在的意境,实乃人间天上,神奇玄奥;峨眉圣灯,又名“佛灯”。置身无月黑夜的金顶,“舍身岩”下常出现飘浮的绿色光团,从一点、两点形成千万点,似繁星闪烁跳跃,在黑暗的山谷中飘忽不定,被人们称为“万盏明灯朝普贤”。“圣灯”现象极为奇特,有人认为是山谷磷火所为;有人认为是某些树木上有种密环菌,当空气达到一定湿度时便会发光。孰是孰非,众说不一。
气喘吁吁地爬上金顶,团团云雾笼罩着金碧辉煌的华藏寺,我心头顿时像浇了一盆凉水,从头凉到脚。我所希冀的峨眉日出、峨眉云海、峨眉佛光、峨眉圣灯已经无缘,梦想一下子破灭了,心情顿时沮丧了。转而一想,我今天来朝拜峨眉山,并非是完全为了游山玩水,而是为了30年前的一个夙愿,说白了就是冲着普贤菩萨而来的。想到此,我的心情愉悦起来。
走进雄伟壮观的华藏寺,它的富丽堂皇,它的梵音弥漫,它的肃穆庄严,让我仅存的一点昏暗心境,在这佛号声声的氛围里一扫而光了。前行数步,骑灵牙仙“六牙白象”的普贤菩萨坐像,映入眼帘。但见头戴宝冠,身穿菩萨装的普贤菩萨,神采奕奕,我赶紧虔诚的双手合十,微微闭目。恍惚间,她那理德、正德的真谛通透我的灵台,光明、清净的法力充溢我的身心,让我在迷蒙之中产生出一种从未有过的澄澈、空灵感觉。这就是我来普贤道场所得到的神奇加持。重达660吨的金顶金佛,以其48米的高大形象矗立于极顶。由台座和十方普贤菩萨组成的佛造像,象征着阿弥陀佛的48个大愿。高6米、长宽各27米的台座四面,镌刻有普贤菩萨十种广大行愿文字。浮雕装饰的外部花岗石图案,精美卓绝。这尊十方普贤像金像设计完美,工艺精湛,堪称铜铸巨塑的旷世之作,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是海峡两岸艺术家智慧的结晶。按照善男信女的朝拜信仰习俗,我亦随人群围着这尊露天十方普贤像金像转了三圈,然后恭恭敬敬地顶礼膜拜一番,并默默地许下了心愿。
迷雾紧紧地包裹着耸立云天的普贤菩萨,呈现着佛家的无形大象。觉悟着普贤以智慧上求无上佛果,以慈悲下化无量众生的菩萨大行,禁不住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我五体投地,顶礼膜拜,为这次朝拜峨嵋山之行,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作者简介]:李婷,广东省东莞市人,原籍广西北流。中国散文学会、江西省作家协会、江西九江市作家协会、广东东莞市作家协会会员。已在国内各种纯文学报刊发表作品二百余,出版散文集《圭江流韵》《彭蠡流韵》。曾在全国各种文学大赛中荣获等级奖项20余次。荣获:“世界汉语文学十年年鉴翘楚作家”、第二届中国当代实力派优秀作家、“2021感动中国文化人物荣普称号,以及“共和国建设基层红色经典新闻人物殊荣。井荣耀入编建国以来第一次推出的最全面、最基屈、最有影响力、具有划时代价值的宏著《国家记忆人物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