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丹心照朔漠—记抗日英烈张诚德
一罗培永
在绥远草原的凛冽寒风中,曾回荡着一支骑兵部队的冲锋号角;在1937年那个烽火连天的秋日,国民革命军陆军骑兵第2军3师师长张诚德,用生命践行了"誓与国土共存亡"的誓言。这位从察哈尔草原走出的军人,将热血洒在了抗击日寇的疆场上,成为绥远抗战中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张诚德的早年经历,始终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他出生于察哈尔省(今属内蒙古)的一个牧民家庭,自幼在马背上长大,练就了一身精湛的骑术与射艺。清末民初的动荡岁月里,他目睹了塞外草原被列强觊觎、地方势力割据的乱象,青年时代便投身军旅,渴望以武力捍卫边疆安宁。从北洋陆军的普通士兵到国民革命军的骑兵军官,张诚德在战火中逐步成长,因其作战勇猛、治军严明,深得部下拥戴,最终升任骑兵第3师师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步步紧逼,华北与塞北地区局势危如累卵。作为驻守绥远的骑兵将领,张诚德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绥远地处蒙汉交界,既是拱卫华北的屏障,也是日军企图割裂中国、建立"蒙古国"的战略要地。他常对部下说:"我们骑在马上,护的是脚下的土地;马刀出鞘,斩的是豺狼虎豹。"在日常训练中,他格外注重实战演练,要求士兵们不仅要精通马上劈刺,更要熟悉地形地貌,做好与日军长期周旋的准备。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全面抗战拉开序幕。日军迅速调集重兵进攻华北,同时派遣关东军一部沿平绥铁路西进,目标直指绥远战略要地。9月,日军主力在飞机、坦克掩护下,向绥远东部重镇集宁发起猛攻,张诚德率领骑兵第3师奉命驻守集宁外围的黄旗海地区,承担阻击日军、掩护友军转移的任务。
战斗打响时,正值塞北深秋,草原上寒风呼啸,气温骤降至零下。张诚德的骑兵师装备简陋,多数士兵仍穿着单衣,战马也因草料短缺日渐消瘦,但将士们的斗志丝毫未减。面对日军的机械化部队,骑兵师虽无重武器,却充分发挥了机动性强的优势,在草原上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杀。张诚德身先士卒,手持马刀亲自率领突击队冲锋,他的战马多次被炮弹掀起的气浪掀翻,却总能迅速翻身上马,继续指挥战斗。
在连续数日的激战中,骑兵第3师伤亡惨重,阵地几度易手。部下劝张诚德后撤休整,他却指着身后的集宁城说:"这里是我们的防线,退一步就是家乡,再退一步就是亡国!"10月初,日军调集更多兵力发起总攻,张诚德所部被围困在黄旗海西岸的一处高地。在突围战斗中,他被日军的炮弹碎片击中腿部,鲜血浸透了军装。警卫员想要背他撤退,却被他厉声喝止:"别管我!率部队冲出去,告诉军长,绥远的草原不会让鬼子轻易踏过!"
最终,张诚德强忍剧痛,用最后力气举起马刀,指挥残余士兵发起最后一次冲锋,不幸被日军机枪射中,壮烈牺牲,时年54岁。他的战马在主人倒下后,悲鸣着冲向日军阵地,最终也倒在了血泊之中。
张诚德牺牲后,当地百姓冒着生命危险将他的遗体掩埋在黄旗海畔的山坡上。草原上的牧民们传说,每逢深秋风起,还能听到他指挥冲锋的呐喊声在旷野中回荡。这位用生命守护塞北的骑兵将领,用铁血丹心诠释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如今,黄旗海的水波依旧荡漾,草原上的风依旧吹拂,张诚德与无数像他一样的抗日英烈,早已化作绥远大地的精神坐标。他们用生命证明,无论面对多么强大的敌人,只要中华儿女团结一心,便没有不可逾越的难关;他们用热血浇灌的民族之花,永远绽放在这片他们誓死守护的土地上。
朔漠风号卷甲兵
孤军喋血卫边城
马嘶旷野刀光裂
旗指残阳剑气横
百战沙场身许国
一腔孤勇骨埋旌
至今犹记冲锋号
吹彻阴山万古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