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濂三不朽】
作者:宋英明、宋碧洲、宋轶群、宋福堂
序言:宋濂初名宋寿,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濂公是安徽六安宋氏象贤堂之迁六安始祖孝安讳邵公嫡系高祖父。洪武初,明太祖朱元璋称宋濂为大明【开国文臣】之首,与刘伯温、章溢、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之一,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他是编修《元史》总裁官,参与【订日历】【编大明律】,并【修潜溪宋氏家谱】及家规家训等。
论学问,宋濂公若是第二,洪武年间没人敢称第一。濂公以笔为盾,藏书如城,化墨为玺,为山河定礼乐,为太子铸经纶。
其历史丰碑,一面镌着【青灯黄卷映照寒士】之风骨,一面刻着【驱逐胡虏,恢复中华】(注:见《谕中原檄》,为朱元璋起草北伐檄文)之壮语!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谓宋濂语)之精神如一盏千年不灭的指路明灯,一直烛照着我们后人前进的路标,直达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濂公嘉行懿事简述如次:
【一】卓毅砺志:宋濂公39岁拒元廷翰林应召,入仙华著书,后隐居小龙门山,筑【青萝山房】,藏书万卷,开明代私藏之先河。代表作:
1.《送东阳马生序》:自述求学艰辛,清寒中见治学赤诚。
2.《王冕传》:写元末狂士风骨,以细节体现独立精神。
【二】著书立说:
宋濂著作有《孝经新说》、《周礼集说》、《诸子辩》、《龙门子凝道记》二十四篇、《潜溪内外集》三十卷、《銮坡集》二十五卷、《萝山吟稿》二卷、《浦阳人物记》二卷、《翰苑集》四十卷、《芝园集》四十五卷、《洪武圣政记》二卷、《朝京稿》五卷、《编海类编》二十卷、《洪武正韵》十六卷、《元史》二百一十卷、《宋文宪公全集》七十五卷。其中《送东阳马生序》收录于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九年级下学期文言文单元。以上所述谓之【一不朽】。
【三】教育贡献:A. 培养了储君皇太子朱标,并教诸皇子书。
B. 培养了一代大儒(天下读书种子)方孝孺。
C. 培养了儒士郑渊,郑渊任月泉书院山长、东明精舍山长、海丰县知县。
D. 培养了自己的儿子宋璲(明中书舍人、书法家)。
E. 培养了自己的孙宋怿(仪礼司序班,建文帝召自茂州复官翰林)。
以上所述(见宋氏老谱)谓之【二不朽】。
四】史学成就:
1. 主持编纂《元史》。
2. 开创【以今为鉴】的史学方法。
3. 人物传记与地方史研究。
宋濂史学成就不仅体现在著作上,更在于他对史学方法的创新和史学教育的巨大贡献,为明代史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外交成就:
1. 参与外交决策:作为明初台阁重臣、硕学大儒,宋濂常参与外交事务的决策,为朝廷制定外交政策提供咨询和建议,特别是在周边国家的外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 代拟外交诏令:负责起草与外国使节往来的诏书、文书等,其文辞严谨、典雅,体现了明朝外交礼仪和文化内涵,有助于维护国家形象和外交关系。
3. 分管外事工作:宋濂在朝廷中分管外事相关事务,负责处理与周边国家的贡赋、赏劳等事宜,确保外交活动有序进行。
4. 文化交流使者:与各国使节、宗教人士和文化名人交往密切,通过文化交流促进相互了解。其文学成就和道德文章在海外享有盛誉,提升了明朝的文化软实力。
5. 奠定外交准则:在明朝外交体系的构建中发挥关键作用,推动了外交礼仪及制度的规范化,为【后世】外交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以上所述(见《宋文宪公全集》)谓之【三不朽】。
宋濂创建廉洁家训:
1.【勤俭持家之本】门书:忍饿而死,不苟利生(注:宁可忍饿而死,不可苟利而生),后世子孙长守此训,传700余年,经久不衰。
2. 临终绝笔:《猿说》【猿且知有母,不爱其死,况人也耶?】借物喻人,痛斥当时世态凉薄,简叙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