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偶得》
翠柳
夜雨清凉涤暑忧,豆香低绕垄云收。
翩跹稻影摇金绣,山果酸甜报立秋。
赏析:
此诗以节气为经,田园为纬,勾勒立秋物候,语言清丽且充满生活意趣。
起承转合:
起:“夜雨清凉涤暑忧”,开篇点明时间是夜晚,一场雨带来了清凉,直接切入立秋时节天气变化这一主题。“涤暑忧”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夜雨以人的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夜雨驱散暑气、消除人们心头暑热之忧的作用,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清爽、愉悦的氛围,自然地引出下文对立秋景象的描写。
承:“豆香低绕垄云收”承接上句,进一步描绘立秋时节乡村田野的景象。“豆香低绕”从嗅觉角度,细腻地写出了豆香在田间弥漫、萦绕的状态,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垄云收”则描绘了田垄上方云雾渐渐消散的画面,暗示着夜雨过后天气转晴,进一步渲染了立秋时清新的氛围,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转:此诗在转的方面并不十分明显。不过,“翩跹稻影摇金绣”从描写豆香和云雾,转到了对稻田景色的刻画。“翩跹”一词赋予稻影以灵动的姿态,仿佛稻田里的稻子在翩翩起舞,“摇金绣”将稻穗比作金色的绣品,形象地描绘出稻田里金黄的稻穗在微风中摇曳的美景,使画面更加生动、富有层次感。
合:“山果酸甜报立秋”作为全诗的结尾,起到了总结和升华的作用。从田间的豆香、稻田的美景,转到了山中的果实。“山果酸甜”从味觉角度,展现了山果成熟的特征,“报立秋”则点明了主题,强调山果的成熟是立秋到来的标志,使整首诗围绕“立秋”这一主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描绘,最后自然地收束全诗。
意境描写:
整首诗营造了一种清新、宁静、祥和的立秋乡村意境。夜雨过后的清凉,豆香的弥漫,云雾的消散,翩翩起舞的稻影,酸甜的山果,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充满生机的乡村立秋画卷。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在立秋时节漫步乡村,享受大自然馈赠的惬意与闲适,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喧嚣、充满诗意的世界。
诗中的景物描写细腻而生动,从视觉(稻影、垄云、山果)、嗅觉(豆香)、味觉(山果酸甜)等多个角度进行刻画,使读者能够全方位地感受到立秋时节乡村的独特魅力,引发读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
修辞手法:
拟人:“夜雨清凉涤暑忧”中,将夜雨拟人化,赋予它“涤”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夜雨驱散暑气的作用,表达了诗人对夜雨带来清凉的喜爱之情。
比喻:“翩跹稻影摇金绣”把稻穗比作金色的绣品,形象地描绘出稻穗金黄、饱满的状态,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稻田丰收在望的景象,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动词之美:
“涤”(清洁感)→“绕”(缠绕感)→“摇”(动态感)→“报”(宣告感)
四组动词由轻至重递进,从柔和的“涤暑”“低绕”,到饱满的“摇金绣”“报立秋”,暗示立秋时节从暑热消退到丰收盛景的能量累积过程。
此诗以节气为针,田园为线,织就一幅“秋收即景”的文人画。是一首意境优美、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诗歌,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巧妙的修辞手法和精准的动词运用,生动地展现了立秋时节乡村的独特景象和美好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