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华欢
特沙乡,又称为特沙村;是文武之地。该村风光旖旎,很值得一游,时下的乡村振兴,特沙村,以其独特的魅力而引起国内外关注,竟成人们热点话题。特沙村的特沙小学校园以前曾遍植凤凰树,花开时节,分外光彩夺目,处处洋溢富贵吉祥与繁荣昌盛的气氛,因而特沙村除有文武之地的美誉外,还有凤凰之地的美誉。
一、特立独行,人才荟萃的特沙村
据相关资料记载,明天启二年(1622年),特沙村始成村落。当时有识之士试以“特立独行、珪璋特达、英特迈往”等成语与“聚沙成塔”相配搭,掇取其意而命村名,村中长老却以“特立独行,沙聚塔成”者为上,故名曰“特沙”,期望本村名士荟萃,人才辈出。
特沙村在1964年5月前曾属中山县(现属江门市新会区大鳌镇),是岭南画派第二代杰出代表、陈白沙茅龙书法最佳传承人、石鼓文学术与书法大师卢乔根先生的故乡。
村中至今保留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孕育了平民教育家、广东乡村现代美术教育先驱卢姜白(字广金);岭南书画家卢乔根;书画家卢冠英(岭南红棉书法家)、吴汉琅(鳌江诗书画社社长)等文化名人。
二、特沙村人杰地灵
大鳌镇老书记冯长玲同志,最慷慨激昂、铿锵有力的名言是:大鳌(包括特沙)原非疍民之地!
特沙村的先祖多来自中原地区,如乾隆年间至民国初年,大批农人从南海、番禺、顺德等地迁徙至此,参与围垦造田并定居,形成了以农耕为主的社会结构。而疍民源于秦汉时期逃亡的越人后代、孙恩起义失败后遁入海岛的群体,或元末南迁的蒙古人后裔,长期以船为家、以渔业为生。
特沙村村民早期在陆地上围垦造田,建造房屋定居,主要从事农业种植(如甘蔗、水稻)。疍民则世代居住在船艇上,依赖捕鱼、采蚝等水上活动,形成独特的“疍家文化”。
特沙村村民受中原文化及岭南文化影响深远,涌现出卢乔根等书画名家,文化传承以诗书、武术为主。疍民则保留独特的疍家话、咸水歌等水上文化,历史上长期被视为“贱民”,与陆上居民存在显著隔阂。近年为发展经济,在文旅方面兴起咸水歌、水上婚礼等水上文化活动,咸水歌与水上婚礼是吸纳外地民俗文化精粹而创作的集大成的产物,其中以李凤连为首的民歌队成员表演最为出色。
疍民历史上长期遭受歧视,直至雍正年间才被允许有限上岸定居。而特沙村村民所在的农耕群体自清代起便成为地方社会的主流,参与地方行政与文化建设(如早期的私塾及后来特沙学校的创办)。
特沙村村民在历史迁徙、居住方式、经济形态、文化传统及社会地位等方面均与疍民存在本质差异,这一结论得到地方志记载及学者研究的共同支持。
历史上,特沙村既崇文,又尚武。特沙村聚安源社的义勇祠是为纪念在清同治年间英勇善战,抗击清兵而牺牲的本乡武林中人关文彰、关保、关天佑父子三人而建的;义勇祠一立,尚武之风更盛。
1931年秋,特沙村成立鸿胜馆联义堂,是一个以醒狮武术为主的武术堂会,创会时成员有:卢丁友、卢福海、吴金胜、王容根、卢结朝、冯华养、冯福林、梁华胜等30多人,自那时开始,培养一批又一批习武的年青人。
崇文尚武的特沙村:武学传乡久,诗书继世长。
三、百年名校,特沙小学
特沙小学是平民子弟接受教育的摇篮。
特沙小学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大鳌镇东升村永安路7号,此地原属中山县,1964年划入新会县。
据记载,1925年(民国十四年),梁殿芬主政特沙乡,顺应乡民提出的“农家子弟”得到正规教育的要求,成立了由梁殿芬、黄发远、吴维德、吴善堂、卢广金(姜白)等13人组成的筹建特沙学校董事会,并向中山县教育局备案,当年年青的岭南画派大家林介如先生以《汉.封龙山颂碑》隶书笔意,题写:“特沙小学校”五字作校名;多少年以后,学校主人才从柳公权碑帖中选出了“特沙学校”四字,进行了更新。
1927年春,时任中山县县长的张惠长题写了两面镜屏:第一面是“博爱”二字;第二面是“诚朴、勇毅”四字,由中山县教育局派员送到特沙小学。第一幅是勉励教师热爱乡村教育事业,爱生如子;第二幅是校训。
当年招收小学1至4年级4个班。学生人数约80人,教师5人。正式开学时,除一级学生外,其余的学近60人,皆从原有的特沙学堂及附近的几家蒙馆招来的,也说明了1925年成立特沙学校之前,特沙乡已有学堂及多家蒙馆了。严格来说,特沙乡的私塾教育的源头可追溯到清朝初,开村时期。
卢姜白,字广金。是筹建特沙学校校董会成员之一;是岭南画派书画大家卢乔根的父亲,卢姜白积极推行平民教育,为本乡农家子弟得到正规的学校教育而鼓与呼,与孔夫子肇发的“有教无类”教育思想是相一致的,早在1925年,卢姜白便延请了晚清名画家居廉的弟子麦绮云任特沙学校美术教师,卢姜白这一开明的美术教育思想及举措,被美术界誉为广东乡村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
通过卢姜白等13位校董会成员同仁的不懈努力,不仅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卢乔根等艺术家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这13位校董会成员所创办的特沙小学及所倡导平民教育的理念在大鳌镇乃至更广泛的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闻名岭南的鳌江诗书画社
鳌江诗书画社成立于1986年9月,首任社长是德高望重的岭南名宿卢乔根先生,该社成立后,大鳌镇内的诗书画爱好者与在校的广大教师,积极开展与诗书画相关的文艺活动,形成了兴文兴艺兴教育的良好风尚,助推了大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该镇全体教师及鳌江诗书画社全体同仁经过近四十年的不懈努力下,使大鳌镇逐渐成为岭南地区后起的文化重镇,并有“岭南名镇”的美誉。
目前,鳌江诗书画社的中坚人物有:卢林枝、孙才球、孙才会、吴汉琅、张煜锋、冯永洪、冯长玲、冯健梅、梁志华、梁志云、郭家澎等。
五、成立卢乔根艺术馆,义意深远
1.文化传承与弘扬
艺术成就展示:
卢乔根先生是茅龙书法名师,他自幼遍习唐、宋诸家的楷法及草法,隶书方面汲取汉代的名碑。之后精心修炼茅龙笔法数十载,终成一代继明陈白沙先生以来茅龙书法大家;是茅龙书法最佳代表性传承人,其画、其印成就卓越。由于卢乔根老先生体魄雄健,魄力过人,故他的书法劲健雄伟,生气勃勃。故其书法:“充盈龙气,洋溢生机。”
卢乔根师承林介如及高奇峰等名家,是岭南画派第二代的重要传人,其艺术馆展示了他大量的书画、篆刻等作品,这些作品风格清新、结构严谨、韵味醇厚,深得岭南画派的真传,同时也体现了他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新精神,为后人研究和学习岭南画派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卢乔根先生德高望重,该艺术馆吸引众多书画名家为此而题词或捐赠作品等。如张光明、司徒乃钟、石翌辰、范桂觉、肖良平、陈默、秦健春、刘凤林、容可权、何东爱、周学斌、岑延勇、伍凯庆等数十位名家都捐出了自己心爱的书画作品作该馆的馆藏。
文化脉络延续:卢乔根艺术馆的建立,有助于延续大鳌镇乃至岭南地区的文化脉络,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认识当地的传统文化和艺术,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教育与人才培养
艺术教育基地:艺术馆可以作为大鳌镇及周边地区学校和艺术培训机构的艺术教育基地,为学生和艺术爱好者提供参观、学习和实践的场所,让他们近距离接触艺术大师的作品,感受艺术的魅力,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人才吸引与培养:艺术馆的存在可以吸引更多的艺术人才来到大鳌镇,为当地的文化艺术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意。同时,也可以为当地的青少年提供更多的艺术发展机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艺术人才。
3.旅游与经济发展
旅游景点打造:卢乔根艺术馆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特色的旅游景点,可以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了解卢乔根的艺术成就和大鳌镇的文化底蕴。这不仅可以增加当地的旅游收入,还可以带动周边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大鳌镇的经济发展。
文化品牌塑造:艺术馆的建立有助于塑造大鳌镇的文化品牌,提升大鳌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使大鳌镇成为具有独特文化魅力的旅游目的地,吸引更多的人前来投资、创业和生活。
4.百年名校,光彩夺目
卢乔根艺术馆设在特沙小学校园内,为该校学生学习提供极大的方便,将成为一方美育圣地;更是大鳌镇乡村振兴的亮丽风景而名载史册,流芳万世。
在文化界、教育界的人士都知道:“特沙小学之所以能成为名校,是当地镇、村历届干部重视;以及历任校长、教师:容宏新、卢林枝、罗金焕、张煜锋、钟杰祥、梁桥好、卢焕琼、卢锦卓等共同奋斗的结果。
【本文作者】黄华欢,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沙堆镇独联村人。研究员,客座教授。当代著名画家、音乐家、教育家,主要著作有《沙田放歌》《沙田民歌读本》《粤海华章》等,有“沙田民歌之父”美誉。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主编:洪新爱
组稿:放飞 王光兴
编辑制作:放飞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