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七律的拗与救》
作者 金家良
诵读 吴涵伟
诗是讲究节奏和韵律的文体,节奏和韵律形成规律的称为律诗。诗中符合规律的诗句称为律句,不符合规律的称为拗句。律诗中可以有拗句,也有规定的救的方式。本文就此说说我的认识。知识來自诗词教育家王力教授的《古代汉语》教科书和《诗词格律》普及本,以及另一位诗词教育家余元钱先生的《诗词曲格律启蒙与创作技艺》教材(余先生是《中华爱国诗词选》和《中华爱国对联选》的编选家,厦门老年大学教我的导师)。不过,我要换一下表述方式,如有错误或和两位教授的表述相悖之处,请各位诗长教正。
王力先生把七律的律句总结成两联。A联出句平起
平平仄仄平平仄,…①
对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②
B联出句仄起
仄仄平平平仄仄…③
对句
平平仄仄仄平平…④
分析这四个律句,除句脚外,前六个字,在二、四、六的位置上,严格符合平仄交替回环,既平仄平或仄平仄两次交替。实现了完美的声学规范。但是在一三五的字位上,律句①和②是平仄平和仄平仄,律句③和④,则成为仄平平和平仄仄,这是追求句式变化的结果,否则构不成四种标准格式的七律。还会发现,律诗的节奏是以两个字为一个节奏段的。这使节奏的仰扬顿错变换频率适中,也符合汉语多以两字组词的语言习惯,更适合修辞对仗的需要。至于平仄一字一交变,显然无法满足组词和对仗的要求。可见这个节奏,是唐时众多诗人不约而同的选择,是追求完美的结果。因此有二、四、六必须平仄分明的说法。一、三、五字,由于不在节奏的节点上,平仄可以不论,但也不是完全不论,须根据拗救规则有条件的不论。
四种律句交替组合,构成了四种规格的律诗,组合的规则是,每两句构成一联,每首诗四联,一联中前句称出句,后句称对句,出句和对句起句平仄相对(以第二字为标准点)。句尾在对句押韵,首句入韵时首联出句也押韵。前联和后联相粘,既前联对句的第二字和后联出句的第二字同平或同仄。根据这些规则,组成了四种格式的律诗。
现在把四个律句的组合形式构成的四种规格整诗分析一下。平起首句不入韵的律句组合为
平平仄仄平平仄①
仄仄平平仄仄平②
仄仄平平平仄仄③
平平仄仄仄平平④
平平仄仄平平仄①
仄仄平平仄仄平②
仄仄平平平仄仄③
平平仄仄仄平平④
平起首句入韵的组合为
平平仄仄仄平平④
仄仄平平仄仄平②
仄仄平平平仄仄③
平平仄仄仄平平④
平平仄仄平平仄①
仄仄平平仄仄平②
仄仄平平平仄仄③
平平仄仄仄平平④
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③
平平仄仄仄平平④
平平仄仄平平仄①
仄仄平平仄仄平②
仄仄平平平仄仄③
平平仄仄仄平平④
平平仄仄平平仄①
仄仄平平仄仄平②
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②
平平仄仄仄平平④
平平仄仄平平仄①
仄仄平平仄仄平②
仄仄平平平仄仄③
平平仄仄仄平平④
平平仄仄平平仄①
仄仄平平仄仄平②
可以看出,起句的平仄排列规律是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是仄平平仄仄平平仄,这是个交替与反转交替的回环规律排列。规定两联相粘,正是为了这个交替反转。还有一个是句脚押韵的交替回环,有仄平脚和平平脚两种,在整首诗中,也是交替出现。不存在两个仄平脚相邻,或两个平平脚相邻(不算不押韵的句脚)。这两个大框架的平仄交替回环,构成诗的节奏和韵律大美,必须遵守。
现在说说什么是拗,凡与律句平仄不相合皆称为拗,在二、四、六位置上不合称为大拗,大拗必救。在一、三、五位置上不合,称为小拗,小拗可救可不救,也有必须救的,仍是按律诗规则确定,以保证规范完美。救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本句自救,救法是将大拗前面字也改小拗,以小拗救大拗,拗拗得正。另一种出句拗由对句救,小拗对句同位救,大拗对句前位救(同位救对句也成大拗)。根据尽量追求完美而施之。顺便说一句,拗不是发声不顺,而是节奏不和。汉语是单字发声,字与字间有发声间隔,无论演唱还是诵读,每字须咬字清淅。只不过连用平声多了会感到过分平淡,连用仄声多了会感到过分波折。
小拗不在节奏节点上,可以多有。大拗在节奏节点上,在律诗哪些位置容许出现,则有条件,必须保证整诗大框架的两种交替完美实现,至于单句中的小交替,则可适当放松。由于遣词造句的需要,单句中不在节奏点的一三五字,因不影响整诗大框架的交替回环,可以放开,这就是一三五不论的由来。至于二四六字位,大拗是否容许存在?现在分析一下大拗可能产生的位置。这四个律句的节奏点二、四、六位字,二位是本句平仄起句的标准点,拗了将打乱整诗的起句平仄交替和反转回环的规律,不可拗。四位处于中位,四句的二四六字,不是平仄平,就是仄平仄,如拗用则成平平平和仄仄仄,句中没有了交替回环,显然也不容许。第六字对平仄节奏的回环影响较小,但接近句脚,要看其对韵脚的仄平脚与平平脚的回环是否有影响,如不影响韵脚回环,则可以容许大拗。只考察每个标准律句的第六字是否容许大拗就行了。
下面分别把四个律句的拗与救说一下。
先看律句①,标准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因是仄脚,只能用于出句。我们先分析第六字能否大拗。如其拗,则成平平仄仄平仄仄,本句自救的话成平平仄仄仄仄仄,多仄连用,诗人不喜为。用对句前位救,则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改为仄仄平平平仄平,仍是仄平脚,因此这个大拗容许存在,救法宜用对句前位救。既在对句的第五字还一个平声字,让对句变成仄仄平平平仄平。律句①在一三五位的字,如六位字不大拗,则都是可平可仄的。但第六字大拗,该平用仄,第五字以论为宜,尽量用平。如因遣词造句需要,本句不得不用平平仄仄仄仄仄时,第五字的小拗成为必救的,救的方式是对句同位还以平声,这个平声既救了第五字的小拗,也救了第六字的大拗。所以余老师称为大小拗並存一字救。
说一下律句②,这是个仄起平收的句子,既仄仄平平仄仄平,一般用于律句①的对句,也可和律句④构成一联,互为首句入韵的出句和对句。律句②在二、四、六位置上为仄平仄,第六字位如果大拗,则成仄仄平平仄平平,由仄平脚变成平平脚,显然不能被容许。因此律句②无大拗。
律句②在一、三、五位置上的字,仍为仄平仄。如果拗用,不影响平仄的交错回环,当是小拗,但请注意,当第三字用了仄后,则整句成为仄仄仄平仄仄平,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称作犯孤平,也必须救。唐朝的众多诗人都不屑用孤平句。后人总结律则时,也把犯孤平当做大忌。救孤平的方式是让第五字还以平声,让该句成为仄仄仄平平仄平。也有学者认为可用第一字仄改平來救,但王力先生认为第一字太不重要,不如用第五字仄改平來救。
关于律句③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脚只能用于出句。其二、四、六节奏点字为仄平仄。第六字拗则成为仄仄平平平平仄,在对句第五字还仄来救不成立,因为对句本为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五字本就为仄,不算救出句拗。应首选本句前位自救,将第五字的平改仄,成为仄仄平平仄平仄。这就是锦鲤翻波句式,这个句式节奏很完美,唐朝诗人都爱用此句式,甚至比用律句③本句的还多。王力先生称其为特定句型,虽然第六字大拗,不分明,但定为特定律句。使用这个特定律句的条件是,第三字不再可平可仄,一定要用平声。如果第三字用了仄,则成为仄仄仄平仄平仄,句中后五个字成了仄平仄平仄,象是单字节交替回环,诗人不屑为。如果第六字不大拗,则一三五位置仍可平仄不论。
说一下律句④,标句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脚,一般做为律句③的对句,也可和律句②互为出对用在首联。这个句式二、四、六位是平仄平。第六字大拗则成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脚变成仄平脚,显然不可以。律句④的一、三、五位字是平仄仄,一三位都是可平可仄的,不影响节奏交替回环,但第五字不可不论,只能用仄,否则成了三平脚,诗家不屑为之。
总结一下,四个标准律句,律句①可在第六字位大拗,救法是对句第五字还声救,並可一並救出句的第五字小拗。因是对句救的,本句则为诗中拗句。律句③第六字大拗可以容许,救法是本句前位也用小拗,拗拗归正。因是本句自救,本句不算拗句,成为除四个标准律句外的特定律句。孤平只可能发生在仄平脚的律句②中。而平平脚的律句④,句中的二六位两个重要节点上,必有两个平声,不会犯孤平。至于律句①和③,句中那怕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孤平虽不是大拗,但更重要。孤平必须救,是在本句第五字还平声救之,本句则不为拗句。对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不能完全确立,一三五不论有条件,要按拗救需要而定,有大拗处则第六字不分明。总之,创作律诗必须确保两个大的交替回环,一是起句的平仄交替与反转回环,二是押韵仄平脚与平平脚的交替回环。整诗的节奏和韵律大美具矣。
关于七律的拗救分析,就说这么多。请老师们教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