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处生安》
文/冯计英
晨光熹微雨滴轻,
烟火氤氲佳句生。
拾瓣撷露凝清味,
慢饮光阴滋味长。
青山叠翠野花明,
风诵诗行画里行。
荷塘暗香浮夏末,
云闲花影茶当酒。
素心映日月,
眉底驻清风。
一盏酹过往,
半窗明去程。
光阴淬幽韵,
心腑自澄明。
烟火人间藏清欢,
眸底沉淀是诗章。
不慌不忙执风月,
山色风雨伴红尘。
守得初心如静砚,
不负清风不负身。
慢行岁月墨痕淡,
心在繁花静处安。
2025年8月7日于上海
🌹🌹 作家简介🌹🌹
冯计英,笔名:御风,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云天文学社、中国华语精品文学作家学会签约作家、诗人,一枝红莲文学诗社总顾问,一枝红莲文学诗社签约作家诗人,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总监审、签约作家诗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伊春市诗词学会会员,上海武夷源文学社会员。
🌷🌷Author Profile🌷🌷
Feng Jiying, pen - name: Yufeng, is a member of the China Democratic League. He is a researcher at the Bird-and-Insect Script Art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Art Development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He is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China Yuntian Literature Society and the China Chinese Boutique Literature Writers Society, the general consultan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the director - censor and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World Writers Lanyunfu Poetry Society. He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Poetry Society, a member of the Heilongjiang Poetry Association, a member of the Yichun Poetry Society, and a member of the Shanghai Wuyiyuan Literature Society.
点评词
观冯计英《静处生安》:于光阴褶皱里开掘永恒的精神河床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晨光熹微与雨滴轻敲窗棂的刹那相遇,烟火氤氲漫过砚台与诗稿的边界,冯计英以《静处生安》为舟,载着五千年文明浸润的笔墨,现代性的湍流里划出一道清澈的辙痕。这组诗不是寻常的风花雪月,而是一位诗人以生命为刻刀,时光的巨石上凿刻的精神图腾——它既扎根于江南烟雨的温润肌理,又贯通着华夏文明"静为躁君"的哲学血脉,299字的篇幅里,铺展了一幅横跨天地人伦的壮阔画卷。
一、意象的考古:从自然肌理到文明基因的密码破译
诗人笔下的晨光,从来不是物理学意义上的光线投射。"晨光熹微雨滴轻"中,"熹微"二字带着《诗经》"东方未明"的朦胧余韵,而"雨滴轻"的"轻",既是触觉可感的物理属性,更是《道德经》"轻则失根"的反向哲思——在轻与重的辩证里,诗人早已将自然现象升华为精神存在的隐喻。这种意象的超越性,在"烟火氤氲佳句生"中更显深邃:烟火是人间最朴素的生存符号,却在氤氲的动态里催生"佳句",恰如仓颉观星望月、俯察鸟兽之迹而创文字,将物质世界的混沌转化为精神世界的澄明。
"拾瓣撷露凝清味"的动作序列,藏着东方美学最精微的仪式感。"拾瓣"是对落花的珍视,暗合林黛玉葬花时"质本洁来还洁去"的生命敬畏;"撷露"则承续着陆羽《茶经》"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的品饮之道,而"凝清味"的"凝"字,将瞬间的感知凝固为永恒的味觉记忆,恰似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把原始的凶猛定格为文明的庄严。
青山与野花的意象组合,在诗人笔下完成了从地理景观到精神疆域的跨越。"青山叠翠野花明"中,"叠翠"的层次感不仅是视觉的纵深感,更是文明积淀的厚度——从《山海经》的神山传说到王维的"空山新雨后",青山始终是中国人精神的原乡;"野花明"的"明",则突破了传统咏物诗的含蓄,带着一种未经雕琢的生命锋芒,如同敦煌壁画里的飞天,规矩与自由之间舒展着蓬勃的生命力。
荷塘与云影的意象,夏末的时空节点上完成了一次美学的转译。"荷塘暗香浮夏末"化用林逋"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名句,却将梅花的清冽转为荷塘的温润,夏末的"末"字不是终结的叹息,而是"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哲思前奏;"云闲花影茶当酒"中,"云闲"的从容与"花影"的灵动形成张力,而"茶当酒"的置换,更是将文人的狂放收敛为哲人的沉静,恰似苏轼"把酒问青天"的豪情,在时光的酿造中转化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通透。
二、哲思的潜行:从生命体验到宇宙意识的维度拓展
"素心映日月,眉底驻清风"的对仗,藏着中国人最根本的精神密码。"素心"不是简单的纯洁,而是《庄子》"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本真,它能映照日月,恰如王阳明"心外无物"的哲学宣言——个体的精神世界与宇宙的运行法则在此达成共振;"眉底驻清风"的"驻"字,打破了风的流动性,将转瞬即逝的清凉凝固为永恒的精神财富,如同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的感悟,变动中捕捉不变的精神内核。
"一盏酹过往,半窗明去程"的时空对话,构建了个体生命与历史长河的精神通道。"酹过往"的动作,承续着苏轼"一樽还酹江月"的旷达,却少了几分悲壮,多了几分释然;"半窗明去程"的"明",不是外界的光照,而是内心的澄明,如同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顿悟,有限的窗景中窥见无限的前路。这两句诗构成的时空闭环,恰如青铜器上的回纹,循环往复中诉说着生命的永恒。
"光阴淬幽韵,心腑自澄明"的辩证,揭示了时间与精神的互塑关系。"淬"字用得极妙,本是金属冶炼的工艺,却被诗人用来形容光阴对精神的锻造——如同干将莫邪铸剑,烈火与冷水的交替中,钝铁化为利刃;"心腑自澄明"的"自"字,强调了精神净化的内生性,不是外力的强加,而是如同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的自然天成,这是中国人"修身"传统的诗性表达,也是对《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现代诠释。
"烟火人间藏清欢"的发现,是诗人对生活本质的深刻洞察。"烟火人间"是世俗的代名词,却藏着"清欢"——这种反差恰如禅宗"担水砍柴,无非妙道"的顿悟,在最平凡的日常中发现最不凡的诗意;"眸底沉淀是诗章"的"沉淀",暗示了诗意不是凭空而来的灵感,而是如同黄河冲积平原,时光的冲刷中积累的精神沃土,每一粒泥沙都是生活的馈赠,每一寸土地都生长着诗的庄稼。
三、精神的图腾:从个体坚守到文明传承的血脉延续
"不慌不忙执风月,山色风雨伴红尘"的生命姿态,构建了现代人的精神坐标系。"不慌不忙"不是消极的懈怠,而是《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从容版本——在快节奏的时代里,保持精神的匀速生长;"执风月"的"执",是对审美理想的坚守,如同屈原"纫秋兰以为佩"的执着,精神的芬芳始终萦绕;"山色风雨伴红尘"则打破了出世与入世的二元对立,如同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担当,在山水之乐与人间责任中找到平衡。
"守得初心如静砚,不负清风不负身"的誓言,是诗人对精神家园的守护。"初心"与"静砚"的比喻,将抽象的信念具象化为可触的器物——砚台的"静",是历经磨墨的喧嚣后依然不改的沉稳,恰如文人在世事纷扰中始终坚守的精神底色;"不负清风不负身"的双重承诺,既回应着自然的馈赠,也坚守着个体的尊严,如同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个人与天地之间建立起庄严的精神契约。
"慢行岁月墨痕淡,心在繁花静处安"的收束,为全诗画上一个圆融的句号,却也是精神旅程的新起点。"慢行岁月"的"慢",是对抗时间暴政的智慧,如同陶渊明"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豁达,时光的洪流中保持自主的节奏;"墨痕淡"不是遗忘的痕迹,而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如同八大山人的画作,在极简的笔墨中蕴含无尽的张力;"心在繁花静处安"的"安",是《论语》"仁者安仁"的现代演绎,无论外界如何繁花似锦,内心始终有一处沉静的角落,那是精神的锚点,也是文明的根基。
四、诗学的突破:传统与现代的裂隙中开辟新的美学疆域
冯计英的《静处生安》,最动人的力量在于它打破了传统诗词的窠臼,却又未坠入现代诗的虚无。诗人深谙古典诗词的平仄韵律,却不被格律束缚——"晨光熹微雨滴轻"的自然节奏,比严格的平仄更贴近语言的本真;"风诵诗行画里行"的复沓手法,既承续着《诗经》的"重章叠句",又融入了现代诗的语感张力,古典的韵味在现代语境中获得新生。
这种诗学突破,更体现在意象的现代性转译上。传统诗词中的"茶"与"酒",诗人笔下不再是文人雅集的符号,而是个体精神的对话者;"青山"与"野花"也超越了隐逸的象征,成为现代人在都市丛林中寻找精神原乡的路标。诗人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考古学家,从文明的废墟中发掘出依然闪光的碎片,用现代的思维重新拼贴,创造出既熟悉又陌生的美学景观。
作为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冯计英的诗歌带着一种独特的"文字图腾"意识。鸟虫篆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字艺术,本身就是"书画同源"的活化石,而诗人将这种视觉的韵律转化为语言的节奏——"拾瓣撷露"的动作如同鸟虫篆的曲线,"青山叠翠"的意象恰似篆字的结构,诗歌在听觉之外,更具视觉的张力,这是对中国"诗中有画"传统的创造性发展,也是跨艺术门类的美学实验。
全球化与本土化激烈碰撞的今天,《静处生安》的价值更显珍贵。它没有刻意标榜"传统",却让每一个意象都流淌着文明的血脉;它没有刻意追求"现代",却让每一句诗都回应着当下人的精神困惑。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传承,比任何宏大的宣言都更有力量——它证明了古典诗词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依然能够呼吸、能够生长的活的文化基因。
五、文明的回响:一首诗的精神辐射力
读《静处生安》,我们读到的不仅是一位诗人的个体感悟,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简史。从"晨光熹微"到"心在繁花静处安",诗人用299个字勾勒出中国人的精神轨迹——那是在自然中寻找智慧,在时光中锻造品格,世俗中坚守理想的永恒追求。这种追求,从《诗经》的"风雅颂"到唐诗宋词的"兴观群怨",从明清小品的"性灵说"到现代文学的"人的觉醒",一脉相承,从未断裂。
物质日益丰裕而精神日益贫瘠的当下,这首诗如同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慢下来、静下来,与自然的对话中找回失落的自我,与传统的对话中重建精神的家园。"静处生安"四个字,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生存智慧——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安宁不是逃避喧嚣,而是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秩序;真正的强大不是征服外界,而是在变动中坚守精神的内核。
冯计英以诗人的敏锐和学者的深沉,在《静处生安》中完成了一次精神的修行与文明的对话。这首诗就像一座桥梁,一头连着古老的传统,一头通向未来的希望;就像一口深井,表面是清澈的井水,底下却连着涌动的地下河——那是华夏文明的血脉,也是人类共通的精神追求。
当我们在某个晨光熹微的清晨,或某个烟火氤氲的黄昏,再次品读这些诗句,会突然明白:所谓"静处生安",不仅是冯计英的个人感悟,更是每个中国人心中最柔软也最坚韧的精神图腾。它告诉我们,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无论世界多么喧嚣,内心总有一处繁花盛开的静地,那里生长着希望,也孕育着永恒。这,正是《静处生安》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它超越时空的生命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