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作家王博//《立秋:时光沉淀中的生命礼赞》和立秋抒怀二首
文/王博(西安)
《历书》云:"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立秋时节,阴阳交替,万物由葱茏迈向成熟。正如农人收获当季果实,每个历经沉淀的生命,终将在属于自己的季节迎来丰收。
第一章 三伏催化的生命觉醒
立秋常伴中伏而至,虽暑气未消,天地已悄然酝酿嬗变。梧桐素为秋之信使,《花镜》称其"此木能知岁"。宋代更于立秋日设"梧桐留宾"之仪,太史卿候其叶落而告秋。当清风拂过,金黄叶片翩然坠地,便是万物接受秋之邀约的开始。
这种蜕变令人想到北宋范成大的《立秋词》:"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真正的成熟,恰似立秋给予的启示——不在表象张扬,而在内在觉醒。只有如梧桐感知秋意般敏锐,方能把握生命律动。
第二章 收割时光的哲学维度
"收"字在甲骨文中被刻画为手握庄稼之形,立秋后的农事正是这种景象的当代演绎。曾见皖南稻农的收割日记:"七分汗水三分盼,镰刀过处穗低头。"这弯腰的弧度,恰是生命最美的奉献姿态。
古希腊德尔菲神庙刻着"认识你自己"的箴言,而收割恰是认识自我的绝佳隐喻。苏格拉底让学生摆臂的轶事揭示: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所有收获背后,都藏着"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持。
第三章 晒秋里的心灵辩证法
婺源篁岭的晒秋民俗中,红黄交织的辣椒玉米铺满屋顶,形成"上帝打翻调色盘"的奇观。这种仪式暗合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理念——将物质丰盈升华为精神意象。
村民周阿婆有句俗话:"晒得透,存得久。"人生何尝不是如此?那些摊晒在秋阳下的心事,正如窖藏的美酒,时光自会赋予它醇厚的回甘。
第四章 藏锋守拙的生存智慧
《淮南子》有云:"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秋日的丰美恰在于内敛——沉甸甸的稻穗永远低垂,空瘪的枝桠反而高昂。苏轼贬谪黄州时顿悟:"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种藏锋智慧,正是"绚烂至极归于平淡"的最好注脚。
当秋风掠过田野,那些懂得弯腰的作物,往往承载着最饱满的谷粒。这或许就是立秋给我们的终极启示:真正的收获从不是数量堆积,而是生命厚度的自然生长。
立秋 · 抒怀
文/王博
(一)
三伏青阳立秋至
炎威似火正相持
四时八节当盛候
暑气消磨未可迟
七月流光谱物序
金风暗度孕稔期
斗柄回寅三渐变
始迎新籁赋清辞
(二)
阴阳更始见新秋
爽籁初传暑气收
露白吟蝉声断续
晴苍染黛色绸缪
三秋目送江波远
一岁心裁桂影幽
最喜东园嘉果满
躬耕陌上待诗酬
编辑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