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史学军,男,汉族,贵州籍,现年70岁。青年参军到云南。转业地方后在云南昭通市辖的党政机关工作至退休。现居住昆明。任云南省南社研究会党支部书记、智库专家。
德艺双馨辉映,春蚕诗社荣光
——张镇东先生排律《四十社庆寄怀》品鉴
史学军
张镇东先生——这位滇中诗坛的常青树,以其非凡的生命热忱与学术涵养,在我心中刻下了“德艺双馨”的深刻印记。
先生《四十社庆寄怀》,铺展出一幅春蚕诗社四十载披荆斩棘、吐纳芳华的画卷。首句“一万四千六百天,天天活跃在东川”,以磅礴的时间数字开篇,奠定全诗宏阔的历史感与坚韧的生命基调。诗中“丝肩扛起万钧力,茧手勤编四秩刊”,既是对诗社同仁们筚路蓝缕、呕心沥血最形象的礼赞,亦巧妙隐喻“春蚕”之意,以“丝肩”“茧手”之劳,赞誉文化耕耘者默默奉献的精神。
而“讴歌改革新真善,鞭挞阴邪旧恶奸”之句,道出先生与诗社一以贯之的浩然正气与赤诚担当。此诗不仅韵律严谨、意象丰沛,更因它忠实镌刻了诗社从无到有、由弱而强的发展轨迹,承载着云南当代诗词文化弥足珍贵的集体记忆——其文献价值与诗风品格,足堪收藏。
先生之“德”,于平凡烟火中尤显高尚典雅。他每日凌晨五点即起,悉心照料身患帕金森症多年的老伴,以耄耋之躯扛起家庭重担。这日复一日的晨昏守护,让老伴安然离去,这映照出他坚强的意志、深沉持久的耐力和责任。正是这种植根于生活厚土的坚韧品格,滋养了他诗文中那份“正气一身昂首立,倩魂遍体俊容妍”的磊落风骨。
其“艺”之精进与“教”之热忱,则早已名扬滇云。先生执教杏坛近四十载,曾荣膺全国中学语文教学论文一等奖、东川市劳模等多项殊荣,可谓桃李盈门。退休后更将心血倾注于诗教传承:举办诗词讲座二十余次,足迹遍及省市;主编或参编诗联书刊四十余种;更以如椽之笔为百余位诗友作序撰评,甘为他人作嫁衣。春蚕诗社创会会长杨德辉先生赞其为“少有的诗人兼诗论家”,此评精准道出先生理论与实践成双的卓越成就。
尤为令人感佩的是,年近九十的先生,依然活跃于诗坛前沿。去年他精神矍铄地出席多位学者的新书发布会,其点评切中肯綮,且新见迭出,令在场后学如沐春风,也生动诠释了诗中“岁月磨蚕蚕不老,春风吹拂又童颜”的生命境界。
他任春蚕诗社昆明分社当社长时,用心耕耘,浇灌沃土,群贤荟萃,薪火相传。他慧眼识才,培养的陶文祥社长谦逊温厚、勤勉称职;陶先生也进入八十岁,如今接力棒又交至陆春梅女士手中,陆女土她以德才兼备之姿,肩负起引领分社继往开来的重任。正如先生诗中所寄望的“会昆分社如双翼,拓展航程飞四山”,这由诗社众诗友守护的诗意星火,正在新一代手中蓬勃燎原。
张镇东先生以排律为春蚕诗社立传,其诗本身亦已成为一部历史的记录。它铭刻的不仅是一个诗社的光辉足迹,更是一位文化人守望的信仰——在“德”与“艺”的双重星空下,先生如春蚕吐丝,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与无私奉献的襟怀,织就了属于当今春蚕诗社、值得长久珍藏的文化锦绣。
~~~~~~~~~~~~~~
附张老原著:
《四十社庆寄怀》(排律)
张镇东
一万四千六百天,天天活跃在东川。
社员激赞华年美,庆典欣逢好梦圆。
初诞春蚕八五夏,开篇政协十英贤。
铜城从此有诗社,滇地于前罕组团。
次次诵吟声尚在,周周会聚影犹鲜。
丝肩扛起万钧力,茧手勤编四秩刊,
三百采风活水富,半千讲座动能添。
讴歌改革新真善,鞭挞阴邪旧恶奸。
正气一身昂首立,倩魂遍体俊容妍。
诗词进校小荷露,服务基层茂柑甜。
横系友邻研讨邃,纵争指导视角宽。
诗词百集弘扬地,联赋千帧旖旎天。
诚意深交四海友,飞鸿广结五湖缘。
会昆分社如双翼,拓展航程飞四山。
不惑将临知命迓,同龄惜逝铁军担。
诗乡美誉非虚妄,红土盛名惊世寰。
半纪文坛勤奉献,一生国粹重承传。
感人肺腑鞠躬瘁,励众精神峻岭攀。
岁月磨蚕蚕不老,春风吹拂又童颜。
注:①会昆分社:春蚕诗社的两个分社是会泽分社和昆明分社。②同龄惜逝:指建国后云南最早与春蚕诗社同年成立的某诗词组织早已停止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