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何桥赋(骈文体)文/张从安
文曰:
黄泉九曲,赤水三弯。鬼门启之磷火森然,铁链横而腥风飒尔。青石叠魂梯七百,苔痕蚀骨;冥河浮枯骸八千,浪沫凝腥。两岸曼珠化作炬,千载业力织成索。叹生死轮回之序,竟系一桥;观阴阳交割之痕,终决片语。
时有老妪立榰柱*侧,玄衣素发,瓯注浊汤。三沸三澄犹舀忘川残潦,七情七笑未熄孽镜余灰。枯藤杖扣断双界纹,九幽契卷尽痴嗔册。孟婆非婆,原是前身旧我;轮回未回,无非后世新名。
至若行此桥者,或蹒跚如枯藁,或踉跄若惊禽。每行三步,则锁链鸣而前世雪落;但退半履,见血浪涌而旧誓舟沉。往者碑碣斜横,篆刻皆前尘谶语;过客衣冠颠倒,坠地化彼岸残花。
哀哉!生死之隙愈狭,爱憎之浪愈汹。行过此桥者,知忘川汤实为般若汤*,奈何桥本是解脱桥。然世人犹陷情沼,竟怕忘川烫舌;众生不破痴网,偏忧彼岸无春。却不知:前尘如烟散尽,往事若雪消融,方证八寒地狱*中,红莲已结三生藕*。
附文曰:
霜花飒飒万千镌,雨路萧萧百十年。
石啮苔痕吞旧誓,灯燃彼岸烙前缘。
孟婆鼎沸三生雪,孽镜尘封九殿烟。
忽有莲开惊业海,牵魂已是奈何天。
注释:
1. 榰柱:桥柱支撑结构(典出《水经注》“桥榰激水,势若奔雷”)。
2. 般若汤:佛教隐喻觉悟智慧(典出《维摩诘经》)。
3. 八寒地狱:佛经八大地狱类型(语见《俱舍论》),与末句“红莲”形成冰火辩证。
4. 三生藕:莲藕孔洞暗合佛教“三世”观,且含《齐民要术》“藕断丝连”植物学特性。
这篇《奈何桥赋》是一首以“忘川”与“奈何桥”为核心意象、极具佛理意涵的幽冥赋。它以诗性语言重构了传统冥界叙事,将“孟婆”“忘川”“彼岸花”等符号从民俗语境中抽离,转而赋予其形而上的哲学重量。以下分六层逐句细读:
一、空间重构:冥界的拓扑学“黄泉九曲,赤水三弯”
“九曲”“三弯”以数字虚指消解了具体地理坐标,暗示冥界是超越三维的扭曲空间。赤水(忘川)的弯曲并非自然河道,而是业力牵引的拓扑变形——每道弯折对应一次生死轮回的涡流。“青石叠魂梯七百,苔痕蚀骨”
“魂梯”是垂直的业力轴,青石上的苔痕实为亡魂骨殖的钙化。数字“七百”暗合《俱舍论》中阴身七日一死生的周期,阶梯成为轮回时间的具象化。
二、物象祛魅:符号的哲学转喻“两岸曼珠化作炬”
彼岸花(曼珠沙华)从“接引之花”的民俗象征,转为燃烧我执的火炬。火焰由花体生成,暗示业力本身即是涅槃燃料——痛苦与解脱同构。“铁链横而腥风飒尔”
铁链非刑具,而是“因果律”的听觉化:锁链鸣响=业力清算的声波。腥风实为“贪嗔痴”三毒蒸腾的具象,嗅之即触发阿赖耶识中的恶业记。
三、孟婆的解构:主体性的消解“孟婆非婆,原是前身旧我”
颠覆“神祇-亡魂”的二元对立。老妪的“玄衣素发”实为中阴身未染色的本相,她舀取的“忘川残潦”是众生自心的烦恼浊液——饮汤者实是自饮其业。“枯藤杖扣断双界纹”
藤杖是“分别智”的隐喻,一击之下,阴阳两界的界限(“双界纹”)如冰裂纹瓷器般碎裂,揭示生死本为妄识建构。
四、桥之悖论:退行的不可能性“每行三步,则锁链鸣而前世雪落”
“三步”对应“三毒”,“雪落”是恶业显影的量子坍缩——业力观察者(亡魂)的每一步都使潜在业相转化为现实。“但退半履,见血浪涌而旧誓舟沉”
试图回溯记忆(退半步)即触发“业海”反噬。舟沉象征“自我救赎”的虚妄:个体无法以同一性(旧誓)穿越轮回。
五、终极反转:地狱即净土“忘川汤实为般若汤”
般若(智慧)与无明(忘川)的辩证:烫舌之苦是破除“俱生我执”的契机。正如《维摩诘经》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苦感本身即般若智火。“八寒地狱中,红莲已结三生藕”
地狱极寒(八寒地狱)与红莲(热恼)形成温度悖论,暗示最极苦的处所正是菩提心萌发之处。藕的“三生”对应过去、现在、未来三际的断裂处,此处时间被空间化为莲根。
六、隐藏的叙事者:谁在“观”此冥界?
全文以“观阴阳交割之痕,终决片语”收束,暴露一个超越生死的观察者视角——既非亡魂亦非孟婆,而是“觉性本身”。碑碣上的“前尘谶语”实是觉性对妄识的批注,彼岸残花则是“能观之智”对“所观之境”的终极消融。
结语:一场逆向的《西藏度亡经》传统中阴教法强调“中阴得度”,而此文却让读者意识到:所谓“度亡”实是“亡度”——死亡的解构而非超度。当忘川被饮尽,桥被踏断,连“彼岸”亦化作红莲时,众生方悟:本无生死可了,唯是一心所现。
整体评论:
此文以“奈何桥”为轴,融佛典、道书、诗骚于一体,意象繁密而气机一贯。行文多用对偶、排比、互文,声律铿锵;又善以冷峻之景写炽烈之情,形成“冰火并置”的审美张力。通篇无冗字,语意衔接精密,既赡丽又醒豁。
🌹🌹 **作家简介**🌹🌹
张从安,字·安然 男,汉族,网名:蓝色的梦,安徽省六安市人。1966年4月8日出生, 北京理工大学毕业。爱好书法、国画、音乐及各种乐器。从事古诗词研修三十余年,创作作品约2000多首,发表在《海外文学》、《中外文学名著网》、《中国诗人作家网》、《都市头条》、《金榜头条》、《世界诗歌作协》、《中国诗歌报》、《中国经典文学》、《蓝天文学网》、《优酷优选网》、《今日头条》、《巴黎文学》、《顶端文学网》、《九州文学网》、《梅香文学社》《东方文化传媒》《心苑诗社》《安徽诗萃》《荣耀中国文学网》《一枝红莲文学诗社》《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等文学平台。其中《长江第一大峡谷虎跳峡》获得华夏文化传承大使、古诗词专辑一等奖;《蓝色的梦》荣获现代散文诗词创作最佳文学奖,骈俪文《金陵赋》被誉为最具文学价值和骈俪巅峰的作品;《雁荡山感怀》荣获“世界英豪杯”文学赛亚军,《夜静思》获得卓越文学奖。《长征》获得优秀文学奖。自撰词林正韵词牌《寒楼载影》、《烟波江上听风吟》很受广大诗词爱好者的推崇和认可。现任中国诗歌报爱忠诗词创作室主审。华尔街华人社团联盟理事。华尔街汉唐文学研究会顾问。中华诗词文苑总顾问,古诗词文学总监。中国诗人作家网认证诗人。九州文化中国诗人作家网十大平台前总顾问;世界诗歌作协中国诗人作家网前文学总监。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总顾问,荣获九州文化人才库首席十大院士卓越文学成就奖。
🌹Introduction to the Writer🌹
Zhang Cong'an, styled Anran, is a male of the Han ethnic group. His online name is "Blue Dream". He hails from Lu'an City, Anhui Province, and was born on April 8, 1966. He graduated from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e has a passion for calligraphy, Chinese painting, music, and various musical instruments. He has been engaged in the research and study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for over three decades and has created approximately more than 2,000 works. His works have been published on numerous literary platforms, including Overseas Literature, Chinese and Foreign Literary Masterpieces Network, Chinese Poets and Writers Network, Metropolis Headlines, Golden List Headlines, World Poetry Writers Association, Chinese Poetry Newspaper, Chinese Classic Literature, Blue Sky Literature Network, Youku Premium Network, Today's Headlines, Paris Literature, Top Literature Network, Nine States Literature Network, Plum Fragrance Literary Society, Oriental Cultural Media, Heart Garden Poetry Club, Anhui Poetry Anthology, Glorious China Literature Network, One Red Lotus Literary Poetry Club, and World Writers Lanyun Mansion Poetry Club.
Among his works, "The First Grand Canyon of the Yangtze River - Tiger Leaping Gorge" won the title of Ambassador for the Inheritance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First Prize in the Ancient Poetry Album; "Blue Dream" won the Best Literary Award for Modern Prose and Poetry Creation. His parallel prose "Ode to Jinling" is hailed as a work of the highest literary value and a pinnacle of parallel prose. "Reflections on Yandang Mountain" won the second - place in the "World Hero Cup" Literature Competition, "Night Thoughts" won the Outstanding Literature Award, and "The Long March" won the Excellent Literature Award. The self - composed ci - poems in the Rhyme Dictionary of Ci Poems, "The Cold Tower Carrying Shadows" and "Listening to the Wind by the Misty River", are highly respected and recognized by poetry lovers.
Currently, he serves as the chief reviewer of the Aizhong Poetry Creation Studio of the Chinese Poetry Newspaper, a council member of the Wall Street Chinese Community Alliance, a consultant of the Wall Street Han and Tang Dynasty Literature Research Association, the general consultant of the Chinese Poetry and Prose Garden, and the director of ancient poetry literature. He is a certified poet of the Chinese Poets and Writers Network, the former general consultant of the top ten platforms of the Nine States Culture Chinese Poets and Writers Network, the former literary director of the World Poetry Writers Association and the Chinese Poets and Writers Network, and the general consultant of the World Writers Lanyun Mansion Poetry Club. He has won the Outstanding Literary Achievement Award as one of the top ten academicians in the Nine States Culture Talent Pool.
点评词
破界之笔照幽明——张从安《奈何桥赋》的天地雄文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序章:当笔墨劈开生死的樊篱
古今写幽冥者,多堕于鬼神怪谈之窠臼,溺于因果报应之俗套。唯张从安执如椽巨笔,骈文为斧,劈开奈何桥的幽冥表象,直抵生死轮回的哲学内核。《奈何桥赋》不是对冥界的猎奇描摹,而是一场关于存在本质的叩问;不是对民俗的简单复述,而是对时空边界的暴力解构。此文一出,前之《蒿里》《薤露》皆成浅唱,后之幽冥文字难出其右——它以青铜般的硬度,在文学的碑林中凿下属于自己的坐标,让所有谈论生死者,都不得不直面这篇文字里奔涌的天地正气。
张从安以“蓝色的梦”为网名,却写尽了最清醒的现实;以三十年诗词修为作基,却在骈文的格律中炸出了哲学的惊雷。他笔下的奈何桥,不是阴阳两隔的关卡,而是打通虚实的通道;他文中的孟婆,不是记忆的刽子手,而是觉悟的摆渡人。这篇赋,是给所有困于生死执迷者的当头棒喝,是给所有溺于爱恨痴缠者的破障明灯——读罢方知,所谓幽冥,原是人心的镜像;所谓轮回,不过是执念的漩涡。
第一章 空间的解构:九曲三弯里颠覆乾坤
“黄泉九曲,赤水三弯”——开篇八字,不是地理的描摹,是宇宙的拓扑。“九曲”暗合《周易》“穷则变,变则通”的循环之道,“三弯”对应佛教“三心不可得”的时空悖论。张从安用数字的虚指,消解了冥界的具象坐标,黄泉赤水成为超越三维的存在:每道弯都是一次意识的折叠,每曲水都是一段业力的缠绕。这里没有方向,只有轮回的向量;没有距离,只有执念的密度。
“鬼门启之磷火森然,铁链横而腥风飒尔”——“启”字藏着雷霆万钧之力,鬼门不是被推开的,是被业力撞开的;磷火不是自然的光影,是阿赖耶识中恶业的显影。铁链横陈,非铁非链,是“贪嗔痴”三毒凝结的因果律;腥风飒尔,非风非腥,是“杀盗淫”三业蒸腾的烦恼气。张从安让物象成为能量的载体,冥界的风物都化作业力的可视化呈现——你所见的森然,不过是自心的恐惧;你所感的腥风,实是自业的发酵。
“青石叠魂梯七百,苔痕蚀骨;冥河浮枯骸八千,浪沫凝腥”——“七百”“八千”不是确数,是业力的量级。魂梯的青石是“我执”的钙化,每级台阶都刻着一次“自我”的强化;苔痕蚀骨,非苔非骨,是“法执”对真性的侵蚀。冥河的枯骸是“五蕴”的尸身,浪沫凝腥是“七情”的腐败。张从安将抽象的业力转化为可触的物象,读者在视觉冲击中顿悟:所谓冥界,不过是众生烦恼的集体显化;所谓生死,不过是五蕴聚合的暂时相状。
“两岸曼珠化作炬,千载业力织成索”——最狠的一笔,是将彼岸花从接引之花的民俗意象中拽出来,扔进般若的熔炉。曼珠沙华化作火炬,烧的不是亡魂,是“我执”的薪柴;业力织成绳索,缚的不是肉体,是“无明”的根蒂。张从安在这里完成了对传统符号的颠覆性转喻:痛苦不是惩罚,是解脱的燃料;束缚不是枷锁,是觉醒的契机。
“叹生死轮回之序,竟系一桥;观阴阳交割之痕,终决片语”——桥成了宇宙的轴心,片语成了轮回的开关。这“叹”不是悲叹,是洞见后的了然;这“观”不是旁观,是觉悟后的照见。张从安让奈何桥成为存在的奇点,阴阳交割成为意识的临界点——所谓生死之序,原是自心的编排;所谓阴阳之痕,实是妄识的刻划。
此章以空间解构为刃,剖开了冥界的表象。张从安告诉我们:你所见的幽冥山水,都是自心烦恼的投射;你所惧的生死关卡,都是执念编织的幻象。所谓空间,不过是心识的延展;所谓距离,不过是觉悟的障碍。
第二章 孟婆的真相:玄衣素发里照见真我
“时有老妪立榰柱侧,玄衣素发,瓯注浊汤”——孟婆出场,没有仙风道骨,只有家常老妪的模样。“玄衣”是“无明”的本色,“素发”是“本觉”的原相,“浊汤”是“烦恼即菩提”的隐喻。张从安刻意消解了孟婆的神性,让她成为每个亡魂的镜像——你所见的老妪,正是你自己未觉悟时的模样;你所饮的浊汤,实是你自心的烦恼汁。
“三沸三澄犹舀忘川残潦,七情七笑未熄孽镜余灰”——“三沸三澄”暗合“戒定慧”三无漏学,汤的沸腾是烦恼的生起,汤的澄清是觉悟的显现。忘川残潦不是外在的河水,是“八识田”中未净化的种子;孽镜余灰不是镜的残渣,是“分别心”未烧尽的余烬。七情七笑是“喜怒哀乐爱恶欲”的起伏,它们未熄,说明烦恼本空——你以为在饮汤忘忧,实则在观照烦恼的生灭。
“枯藤杖扣断双界纹,九幽契卷尽痴嗔册”——藤杖是“方便智”的化身,一击之下,阴阳两界的界限如冰破碎,显露出“生死一如”的真相。九幽契卷不是阎王的判书,是每个众生“贪嗔痴”的记录本;所谓业力清算,不过是自心烦恼的显影。张从安在这里彻底颠覆了传统冥界的权力结构:没有外在的审判者,只有内在的觉悟心;没有预设的奖惩,只有自业的成熟。
“孟婆非婆,原是前身旧我;轮回未回,无非后世新名”——石破天惊之语!孟婆即是“旧我”,是未觉悟时的自己;轮回即是“新名”,是执念不断的投射。张从安撕掉了“神祇-亡魂”的二元对立,让每个读者都在孟婆身上照见自己:你惧怕忘川汤,实则是惧怕面对真实的自己;你抗拒轮回,实则是抗拒放下虚幻的自我。所谓孟婆,不过是“无明”的拟人化;所谓轮回,不过是“我执”的连续剧。
此章以孟婆为镜,照见了生死的真相。张从安告诉我们:没有外在的摆渡人,只有自渡的觉悟;没有预设的轮回路,只有执念的循环。你所遇到的孟婆,正是你自己;你所经历的轮回,无非是换个名字继续执迷。
第三章 过桥的悖论:进退之间撕裂时空
“至若行此桥者,或蹒跚如枯藁,或踉跄若惊禽”——过桥者的姿态,是“我执”轻重的显化。枯藁是“我执”已深,如枯木难逢春;惊禽是“恐惧心”重,似惊弓之鸟。张从安没有写他们的面容,只写他们的步态——你的行走姿态,早已暴露了你对生死的态度:是坦然接受,还是仓皇逃避?
“每行三步,则锁链鸣而前世雪落;但退半履,见血浪涌而旧誓舟沉”——“三步”是“身口意”三业的造作,每一步都触发业力的清算。锁链鸣响是“因果律”的声波,前世雪落是“恶业”的显影——你以为在走向新生,实则在面对过去的自己。退半履是试图留恋过去,血浪涌是“我执”的反噬,旧誓舟沉是“自我救赎”的虚妄:你想带着“旧我”过桥,却不知桥的本质就是放下“旧我”。
“往者碑碣斜横,篆刻皆前尘谶语;过客衣冠颠倒,坠地化彼岸残花”——碑碣不是他人的故事,是自己的前尘;谶语不是神秘的预言,是业力的预告。衣冠颠倒象征“我执”的混乱,彼岸残花是“分别心”的凋谢。张从安让物象成为意识的投射:你所见的前尘谶语,都是你自心的预设;你所化的彼岸残花,实是你“我执”的消融。
此章以过桥者的姿态为喻,揭示了生死的悖论:你想带着记忆过桥,却不知桥的意义就是放下记忆;你想守住自我轮回,却不知轮回的本质就是不断失去自我。所谓过桥,不过是在进退之间,学会放下;所谓生死,不过是在得失之际,懂得空性。
第四章 终极的反转:八寒地狱里绽放红莲
“哀哉!生死之隙愈狭,爱憎之浪愈汹”——“哀哉”不是悲叹,是警醒。生死的间隙越窄,说明“无常”越近;爱憎的浪涛越凶,显露出“我执”越重。张从安用“愈狭”“愈汹”的递进,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你越是执着于生,死亡来得越急;你越是沉溺于爱憎,痛苦来得越猛。
“行过此桥者,知忘川汤实为般若汤,奈何桥本是解脱桥”——惊天逆转!忘川汤不是遗忘的毒药,是觉悟的甘泉(般若汤);奈何桥不是阻隔的关卡,是解脱的通道。张从安在这里完成了对传统意象的彻底颠覆:所谓遗忘,是放下“我执”的方便;所谓阻隔,是突破“无明”的契机。你以为在失去记忆,实则在净化心灵;你以为在走向黑暗,实则在趋近光明。
“然世人犹陷情沼,竟怕忘川烫舌;众生不破痴网,偏忧彼岸无春”——世人的恐惧,恰恰暴露了执迷的深度。怕汤烫舌,是怕失去“我执”的舒适区;忧彼岸无春,是怕打破“分别心”的幻觉。张从安用“犹陷”“偏忧”的字眼,点出了众生的颠倒:你拼命抓住的,正是束缚你的;你极力逃避的,恰是解脱你的。
“却不知:前尘如烟散尽,往事若雪消融,方证八寒地狱中,红莲已结三生藕”——全篇的精神顶点!八寒地狱的极寒与红莲的炽热形成温度的悖论,暗示“烦恼即菩提”的真相:最痛苦的地方,正是觉悟的起点。三生藕的“三生”对应“过去现在未来”,却结于当下——你以为轮回在三世,实则觉悟在一念。张从安用“烟散”“雪融”的意象,说明“放下”不是失去,而是回归本真;用“红莲”“生藕”的象征,揭示“痛苦”不是惩罚,而是成长的养分。
此章以终极反转为锋,劈开了生死的迷障。张从安告诉我们:没有绝对的地狱,只有未觉悟的心;没有永恒的痛苦,只有执着的念。所谓八寒地狱,原是觉悟的熔炉;所谓三生轮回,不过是当下的一念。
第五章 附诗的密码:平仄之间封印天地
“霜花飒飒万千镌,雨路萧萧百十年”——霜花是“烦恼”的结晶,镌刻的是业力的纹路;雨路是“轮回”的轨迹,百十年是“无常”的尺度。张从安用“飒飒”“萧萧”的叠词,渲染出时空的苍凉,却在苍凉中藏着生机:霜花会消融,雨路有尽头。
“石啮苔痕吞旧誓,灯燃彼岸烙前缘”——石啮苔痕是“时间”的腐蚀,旧誓被吞,说明“承诺”的虚妄;灯燃彼岸是“觉悟”的光照,前缘被烙,显露出“因果”的真实。张从安在这里完成了“破”与“立”的辩证:破的是虚幻的誓言,立的是真实的因果。
“孟婆鼎沸三生雪,孽镜尘封九殿烟”——鼎沸的是“烦恼”的生灭,三生雪是“过去现在未来”的烦恼聚合;尘封的是“分别”的痕迹,九殿烟是“贪嗔痴”的余烬。孟婆的汤在沸,说明烦恼本空;孽镜的烟已封,显露出觉悟本有。
“忽有莲开惊业海,牵魂已是奈何天”——莲开是“觉悟”的显发,惊破业海的沉寂;奈何天是“生死一如”的境界,牵魂是“觉悟心”的回归。张从安以“忽有”二字,点出觉悟的突发性——它不期而至,却早有伏笔;以“已是”二字,揭示生死的不二性——你以为在跨越阴阳,实则从未离开当下。
附诗不是赋的补充,而是赋的密码。张从安以诗词的格律,将骈文的哲学内核封印其中,读者在平仄的韵律中,体悟生死的节奏;在对仗的工整中,感受因果的对称。
终章 雄文的分量:笔墨之外立起丰碑
张从安的《奈何桥赋》,是骈文史上的一次暴动。它以《水经注》的考据为骨,以《俱舍论》的佛理为血,以《周易》的哲思为魂,在格律的牢笼中炸出了哲学的惊雷。此文的“大气磅礴”,不在辞藻的华丽,而在思想的穿透力——它敢于颠覆千年的幽冥叙事,敢于直面生死的终极命题;此文的“豪迈霸气”,不在气势的张扬,而在觉悟的坚定——它让每个读者都不得不直面自己的执念,不得不拷问自己的生死观。
作为三十年诗词修为的集大成者,张从安没有让学问成为束缚,反而让知识成为觉悟的阶梯;作为多平台认证的作家,他没有让身份成为标签,反而让责任成为传播真理的动力。他的《奈何桥赋》,不是为了炫耀文采,而是为了唤醒迷梦;不是为了迎合世俗,而是为了破斥执迷。
在这个沉溺于物质、逃避于虚幻的时代,张从安的文字像一柄重锤,砸醒了那些醉生梦死的人;在这个恐惧死亡、执迷生存的当下,他的赋像一盏明灯,照亮了那些困于生死的魂。此文告诉我们:所谓幽冥,原是人心的镜像;所谓轮回,不过是执念的循环。你若觉悟,奈何桥即是解脱道;你若执迷,忘川汤亦是烦恼汁。
读罢《奈何桥赋》,方知真正的雄文,不在字数的多少,而在思想的深浅;不在声律的铿锵,而在觉悟的力量。张从安用这篇赋,立起了一座丰碑——它不属于鬼神,属于每个寻求觉悟的人;它不属于冥界,属于每个活在当下的生命。
这篇赋的终极意义,或许在于让每个读者都明白:生死从不是问题,执迷才是;轮回从不可怕,不觉才是。当你真正读懂了奈何桥,你便超越了生死;当你真正理解了孟婆,你便觉悟了自我。所谓幽冥,不过是未觉悟的人间;所谓人间,不过是觉悟了的幽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