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破洞的鱼篓 (散文)
◎ 十堰作家 彭翠萍

记得小时候,故乡经常有鱼汛。每当发现鱼汛,只要村里有一个人拿出了赶罾或者鱼叉,其他人都会闻风而动,大人小孩人手一件渔具,奔跑到河边争先恐后地捞鱼!
那是远在岸上就可以看到的一条条大的小的集体游行的鱼!那场面真是鱼头攒动,铺满十来米宽的整条河面!但是,等人下水去捕捉的时候,惊慌的鱼群却又四处灵巧地逃窜!当此之际,岸上人的惊叫声、下水的人追赶声、捉到者的欢呼声、错过者的懊恼声,种种声响混成一片,刺激而又兴奋!每个人都会收获到可爱的鲜活的鱼。哪怕只是八九岁的孩子,只要他的手拿得动赶罾,在半米的浅浅的河滩里,在这样的鱼汛期也能捞起许多的鱼!
在我的印象里,有一次暑假捞鱼的经历最是让人难忘。那时的我大约也有八九岁了,已经上完小学二年级了。小时候的暑假不记得有没有作业,反正是每天在河边上留连忘返:早上看十多岁的大孩子们捕鱼捉虾、下午和晚上看大人小孩们游泳。觉得水里真是有无穷的乐趣!我们同胞五人,因为父母管教严厉,不让下水,所以都不识水性,不会游泳。和朋友们在一起闲聊,每当我说自己不会游泳,谁都不信,大家会反问我:“你在洪湖边长大,怎么不会水?!”
也许是为了反抗父母的管教,有一天早上,我和邻居家比我小两岁的玩伴祥娇商量:“我们今天去捞鱼吧!你负责出鱼篓提鱼篓,我负责出笎箕捞鱼,捞起来的鱼我们平分,好不好?”当我提议去捞鱼的时候,祥姣比我更兴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恨不得马上就去捞:“那我们现在就去吧!”在那没有幼儿园的童年,我们俩小时几乎每天形影不离地在一起玩耍。我说:“大人们肯定是不同意的,不会让我们小孩子下水的!只好等下午他们出工去了,我们就悄悄地溜到水边。”
那天上午,我们都无心玩别的小游戏,三言两语都离不开捞鱼的话题:我们在讨论村头河边靠近哪一段鱼会多一点……怀着激动的心情我们终于等到了下午没人注意的时候,祥娇从家里带了鱼篓,我从家里带了笎箕,然后,我们赤脚踏上被太阳晒得发白的热浪腾腾的土路,像自由的风筝一路奔向村外的小河。那路你如果赤着脚就只能快点跑,因为太烫脚板了!我们在河边用笎箕一筺一筺地打捞,衣服也打湿了,还是没有捞到一条鱼。河水也是滚烫的。河里水大,笎箕围度太小而且口太浅,弄到了几只小虾子也跳出笎箕逃跑了……
我们就商量着去找一个水小的地方试试。我们看到稻田旁边的排水渠,只有两尺来宽,水深一尺多,于是我们就把笎箕按在水渠的淤泥里,祥姣负责用双手固定着笎箕的位置,然后我在离笎箕的入口二三尺远的地方开始用双脚在水里一边挪着前行一边使劲捅水,就像在水里快速的踏步前进,在捅到笎箕前面的时候我们合力一起用双手把笎箕快速地提出水面——我们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叫:"哎呀!好多泥鳅!"
我们手忙脚乱地赶紧把笎箕放在田埂上,把活蹦乱跳的泥鳅用双手捧进鱼篓里!那些泥鳅刚从淤泥里被捅出来,浑身都是泥浆,快被我们捉在手里的时候非常的不甘心,它们拼命地在笎箕里挣扎着,溅得我们满脸都是泥浆点点,恨不得把我们的眼睛都糊住。但是,我们开心地笑着,使劲地眨巴着眼,躲着泥鳅对我们的报复。一条条躲藏在淤泥里的泥鳅,被我们赶出洞穴,捞出水面。不知道过了多久,我们觉得收获了许多条泥鳅,力气也花得差不多了,我们准备回家。当我们仔细地看向我们辛苦的战利品——鱼篓里的泥鳅的时候,瞬间,我们都急得快要哭了出来:鱼篓的一个边角上有一个二三根筷子合起来那么粗的一个破洞!我们之前由于兴奋,只顾往鱼篓里捧进泥鳅,却忽略了鱼篓的牢固性!我们收获的泥鳅白白地从这个破洞里钻出去逃之夭夭了……
我们眨巴着眼,看着鱼篓里不多的几条大一点的没逃跑掉的泥鳅,想着我们自己难得的一次叛逆行为,不甘心就此结束。我们决定再继续干一阵。于是,我们在稻田边仔细地寻找补破洞的材料。经过几次试验,我们发现稗草梗比其他野草结实,就模仿大人编织箩筐的方法,把稗草梗的头尾在破洞两端的篾缝里卡紧,这样横着卡一排之后再竖着卡一排,中间再横七竖八地别上几根稗草梗,破洞就这样被我们补好了!我们继续开始了我们的劳动。而且我们每次在开心地捧泥鳅进鱼篓的时候,都要看看那个洞有没有再破。
那天,我们因为捞得高兴,完全忘记了时间。快日落西山了,田野里此起彼伏地传来各家大人叫唤自家孩子回家的焦急声,我们才发现天色已晚,肚子也咕咕在叫了,我们就兴高采烈地满载而归。这一次,我们的收获感压倒了回家会面对家长责骂的恐惧感——我们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好多,不仅学会了捞鱼,还学会了补鱼篓!
果然,家长们看到泥猴似的我们,可能由于心疼并没有太责怪。当我们把半鱼篓的泥鳅全部倒在门前光溜干净的打谷场上的时候,看着那些噼里啪啦一阵乱跳的泥鳅,大人们都发出了惊叹声:“没想到这两个小丫头,还学会了捞鱼呢!”但是,大人们紧接着沉下了脸,严厉地说:“下次不能这样无法无天了!被水淹死了都不晓得!”
后来,我和祥姣有没有再去捞鱼,现在竟然一点都记不起来了!如果那个鱼篓没有破洞,我们不经过那么多的波折,也许我对这一次的经历也不可能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吧!这一刻,真的好感谢那个有破洞的鱼篓啊!那个洞像一个万花筒,成为我遥望童年时光的入口……
作者简介:彭翠萍,1969年生于洪湖,现居十堰。湖北省作协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有诗歌、散文和小说分别发表于《长城杂志》《阅读时代》《长江文艺》《长江丛刊》《新民晚报》《楚天都市报》《湛江日报》《湛江晚报》《黄石日报》《十堰日报》《十堰晚报》等报刊,作品多次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