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山塬》是一部扎根于西海固黄土高原深处的乡土力作,也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时代价值的长篇小说。作者张少强先生以“陇山塬”的古老土地为舞台,通过描写四代人与土地的生死纠葛,展现了中国农民特别是西海固农民,在严酷自然与时代变迁中顽强生存的史诗画卷。
陇山,这座横亘于秦陇之间的苍茫山脉,自古是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的第一道屏障,更是秦人东进完成华夏统一的地理基点。在作家张少强的长篇小说《陇山塬》中,这座山,成为一座精神丰碑——它承载着陇山地区(西海固)赵氏家族四代人的生死纠葛,见证了中国乡土社会在现代化浪潮中的阵痛与新生。其主要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简析如下:

《陇山塬》作者与中作协副主席邱桦栋的合影
一、内容与主题方面
《陇山塬》是一部时代变迁的画卷 《陇山塬》以百年山乡巨变为历史背景,重点描写了近40年的社会变迁和山乡巨变,将赵氏兄弟的命运沉浮,织入中国乡村转型的宏大叙事。哥哥赵志福的裁缝生涯,是传统手艺在市场经济浪潮中的艰难守成。小说中那些关于“二毛皮”制作的秘密——从羊皮浸泡、刮肉里到下缸水闷的整套工序——不仅是非遗技艺的存证,更隐喻着农耕文明面对工业时的无力感。当赵志福的服装铺遭遇家族情仇引发,某些人受益,某些人“菜尽足的点,酒尽好的上”的变相勒索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创业的困境,更是乡土社会中,与现实贴近,与人情世俗之间,一些社会小角色人物,在社会夹缝中畸变的缩影。但随着新时代乡村振兴,基层的政治环境也在嬗变,这个也是小说中的精妙之处,人人向往好的社会,人们的精神信仰都在超越过往,向往新生活。
弟弟赵志强的突围之路则指向另一种可能。高考失利后,他背负着“三代不出人才,后代就变驴了”的家族魔咒,从农民工蜕变为记者、作家,践行了这条“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主题。小说深刻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乡村面临的人口流失、土地荒芜、传统价值崩塌、环境恶化等普遍性问题。陇山塬的困境,是中国无数乡土社会在转型期的一个缩影,引发读者对发展与衰落、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深刻思考。折射出农民对民俗旅游文化村的美好愿景,精准把握了时代脉搏,传递出对乡村振兴的深切期待。这与西海固作家群的集体托举形成对照——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曾走出郭文斌、马金莲等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取得骏马奖等众多荣誉的乡土作家群,还有全县1300多人长期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当赵志强在小说结尾以文化人身份回归乡土,他带回的不仅是个人的成功,更是一种精神返乡一种成功人士返乡的象征,乡村振兴不仅需要产业造血,更需要的精神食粮,是文化铸魂。
《陇山塬》作者张少强入选全国文学平台新锐作家库
《陇山塬》是一部文化传承的民俗志书 《陇山塬》如同一部流动的民俗志,将西海故的文化基因镌刻于文字之间。它详细描述了古堡群落、“二毛皮”的制作工艺、婚丧嫁娶的习俗、宴席的菜单、待客的礼节等等,作者将这些日常生活细节,化作文化传承的密码,让读者触摸到西部乡土的肌理,感受到文化根脉的绵延。同时,小说中“耕读传家”的家训等内容,揭示了西部人民对教育的敬仰,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文化层面的启示。在文学市场充斥着都市情感、职场争斗和奇幻冒险的今天,这样一部扎根黄土、呼吸乡野气息的作品,显得既珍贵又孤独。《陇山塬》以散点透视的视觉,完成了对陇山地区民俗基因库的文学存档。
物质文化的遗产。书中对古堡建筑的描写令人震撼——“堡墙高三丈五尺,墙基宽一丈五尺,墙顶宽八尺,有垛墙,能并排走三人”,四角的“夜房子”,是用来防土匪,夜晚巡逻,存储枪支武器,供人休息的地方。这些散落于陇山梁峁塬岗的古堡群落,至今仍是西北大地上,独特的文化地标。
生活仪式的原始状貌。从婚丧嫁娶的仪式,到宴席菜单的构成,从待客礼节到农牧种养生活方式,张少强将民俗元素自然熔铸于《陇山塬》小说情节之中。当女主人公马红梅以“换头亲”抗争者的身份出现时,她身上既折射着,家庭困境下,封建礼教下女性生存的悲剧,也体现着民间女子生存的“狡诈”——她效仿堂姐“仙女”的骗婚案例,巧妙促成赵志强的堂妹嫁给自己的哥哥狗蛋,摆脱了拿自己给哥换亲的婚姻悲剧,挣脱命运枷锁,成为新时代劳务输出人员,她在劳务输出对口企业,福建某家电子设备加工场的一位普通女工,边干边学,自学成为一名优秀企业科技产品质检总工程师,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这也是环境改变一个人的典型代表,也是一位农村的优秀女青年与命运搏斗的感人故事。有人骂她,有人夸她,但结果是成功的。
精神信仰的文化图谱。“耕读传家”的家训贯穿赵氏家族百年兴衰。爷爷赵作鹏从一位16岁的大秀才,20岁乡保长,22岁靠着聪明才智,成为方圆百里的大富汉,由大富汉变成一名被人抛弃的大地主、政治犯,36岁又从一名勤勤恳恳的裁缝,开起第一家缝纫部,又一次成为富人,变成“反水地主”,这人生起起落落的悲情剧,透出人性道德的隐语。
父亲赵万里从小少爷,变成阶级压迫中守护“骡马成群”旧梦执念的人,在新社会时为改变穷日子,贩驴受骗的过程,造成家庭生活中的很多不幸,以及后来为儿子创业卖驴被打的过程,暗含着无形中难以打破的一些利益链、小群体。为了突破这些社会圈子、改变命运,命运突围的普通农民生存哲学,无不印证着西部民众对教育与文化的虔诚。这种信仰,正是西海固成为“中国文学宝贵粮仓”的精神根基(铁凝语)。
《陇山塬》作者张少强与中国文学大伽在上海一起参加全国文学平台圆桌会议
二、人物塑造方面:是一部具有西部农民的人物群像的电影。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生动的人物形象。例如赵家兄弟,赵志福的坚守与困惑、赵志强的奋斗与成长,都被刻画得细致入微。
主人公赵志强是典型的“黄土性格”——沉默寡言、坚韧如磐、情感深埋、与土地血脉相连。高考失利者,社会打工仔,自己供自己进了大学,再到社会文化工作者的精神蜕变,其心理嬗变被刻画得丝丝入扣的故事。当他在中学时生理与心理的双重“超变态问题”中挣扎时,读者看见的是整个乡村教育困境的缩影。在社会上打工时,上学时,以及工作时,看到青年人成长中的艰难,与精神塑形的过程。
赵志理在生存的重压下,人性展现出其复杂的多面性。他是家传手艺裁缝的继承人,他人生裁剪的不仅是皮料,还有那百转千肠的家庭困难,更是思想上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思想裂变之间的矛盾。他对技艺的坚守与对市场的妥协,构成农民企业家转型的典型心态。有令人动容的牺牲与互助,也有为生存而产生的自私、狭隘甚至残酷。
张芳芳是一位农村学生娃,高考落榜在家,从少女时的“乖乖女”,变身人妻之后的“恶人”,助丈夫快刀斩乱麻清除创业障碍的“恶人”。可以看出一位家庭女性精神裂变过程,这部作品再现了当前社会,家庭困难生活的各种隐痛。吴秀莲从一位根正苗红的基层家庭妇女,在封建家庭中受到“童养媳”婆媳之间不公,再到家庭巨变中受到阶级压迫的一位农村女性,以及与普通农村妇女遭受的家暴的可怜生活,在当婆婆之后,又因婆媳关系不合,她开始思索“如何成为好婆婆”的觉醒——这些女性已超越传统乡土文学中的苦难符号,成为主动创造历史的主体。这些人物形象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各自的命运起伏,丰富了小说的人物群像。作者擅长通过极具张力的细节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深沉的内心世界。
这些人物身上流淌着“黄土性格”的血液:沉默如大地,坚韧如磐石。他们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都与脚下的黄土塬息息相关。他们在不同的人生道路上经历种种磨难,却始终保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展现了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奋进。正是他们的存在,印证了西海固作家马金莲的评价——“对苦难交织下的光辉人性的深刻剖析”。
三、艺术特色方面:是一部从生存史诗到振兴诗学的转型
细腻的笔触:《陇山塬》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黄土地的筋骨与温度,无论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还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都十分生动。如对古堡建筑的细节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对人物在面对生活困境、情感抉择时的心理描写,使读者能够深入理解人物的性格和行为。
独特的叙事风格:《陇山塬》采用了多线叙事的结构,以赵家兄弟的故事为主线,穿插了家族中其他人物的命运以及陇山塬的历史变迁,使小说内容丰富多样,情节跌宕起伏。这种叙事结构既展现了时代的宏大画卷,又突出了个体的命运沉浮,使小说具有史诗般的厚重感。
超越苦难书写的超越。不同于早期西海固文学中“乏味得像未发好的馒头”的生活描摹(马金莲《1986年的自行车》),张少强在呈现干旱、贫困、离乡等主题时,始终灌注着人间的温暖、叛逆、重塑的人文关怀。“对家乡山水、人情世故的深情描绘,更是对西部文化的致敬”(郭文斌封底推荐语),等等的意象在《陇山塬》中转化为赵志强仰望星空的时刻,一种诗意的救赎便油然而生,也是作者在小说中,不断以人性思索与独白的方式,对人生观的一种哲学思考,人性考量。
新乡土话语的构建。小说结尾处,赵志福眼看到的“青山绿水”“风俗旅游文化村”农村生活现状与愿景,和之前贫困的生活,不长草的山乡,形成巨大反差,正与当下西海固的变革形成互衬。如今的固原作家们深入乡村振兴一线,在“诗和远方新高地”创作活动中,记录着“什字厨娘”借抖音推广油香、农民直播带货的新故事。《陇山塬》既为这场新乡土文学运动开辟了道路,也为其提供了美学样本。
世界视野的本土实践。作为西海固文学“出海”的先行者,《陇山塬》的国际出版与国版链分发,正呼应着固原文联“促西海固文学世界化”的战略。通过译介书单编制、文学之乡联盟构建,这条从《陇山塬》率先出发的文学出海道路,终将通向人类共通的乡土情怀。
“不同时代,一个人的命运就如过山车一样,大起大落,许多时候都有一种人无法改变命运的悲哀,但人决不能认命,随波逐流,只有昂首前行,才是人生真谛。”《陇山塬》国际版作者序言上的这句箴言,道出了整部作品的精神内核。《陇山塬》是一部成功的小说,是一种文化生命的觉醒,更是一个时代的觉悟。
张少强以文学为铧犁,深耕于西海固的黄土深处,最终收获的是,整个乡土中国在现代化转型中最珍贵的精神作物——那是对土地的敬畏、对文化的坚守,以及在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始终未曾折断的生命脊梁。

如果还想看《陇山塬》的朋友,可扫上面二维码,上新华书店购书
四、作品价值:
《陇山塬》超越了传统乡土文学“伤痕叙事”的窠臼,以“回故乡就是追忆往昔”的情感逻辑,构建起精神坐标系。《陇山塬》的文学史意义,正在于它完成了西海固叙事从“伤痕文学”向“振兴诗学”的美学跃迁。
作为全国文学作品著作权保护与开发平台首批数字出版作品,它实现了从国际传播、数字运营到纸质出版的全链条突破,荣获“全球影响力华语作品奖”,并入选全国文学平台的“新锐作家库”,亮相第30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公,深证国际图书博览会、第33届重庆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收藏于“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三次荣登“人民日报”报道,其成功不仅在于文学层面的突破,更在于对西部乡村社会学的实证性贡献,为地方文化研究提供了鲜活样本。
总体来看,《陇山塬》是一部以土地为魂、以生命为墨书写的厚重之作。它超越了简单的乡土风情描绘,以冷峻深沉的笔调,雕刻出黄土高原上生命的顽强与悲怆,构建了一幅关于生存、苦难、韧性、变迁的宏大画卷。其震撼力不仅在于对极端环境与生存状态的逼真呈现,更在于对人与土地血脉相连之关系的深刻揭示,以及对农耕文明在现代性浪潮中,个人命运、时代命运、文化命运、传承命运的各类反思。张少强先生以小说独特的方言运用、粗犷沉郁的叙事风格和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系统,共同铸就了其鲜明而强大的艺术个性,使其成为中国当代乡土文学谱系中一部具有重要分量和独特美学价值的作品。它迫使我们凝视那片沉默的黄土地,以及在那片土地上沉默而坚韧地活着的人们,思考我们与土地、与传统、与生命本身最本质的联系。

作者简介:李凤娥,女,1969年生。宁夏西吉人。宁夏作协会员,宁夏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教育工作者。2011年出版专著《教育犁痕》一部。三十余篇教育教学论文发表在《宁夏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平安校园》《中国基础教育》等期刊发表。三十余篇散文发表在《宁夏日报》《原州》《银川晚报》《葫芦河》《固原日报》《都市头条》《诗韵文苑》《六盘文苑》等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