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
——附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不是天生谁就该对谁好
一处风景
也不是人人都会欣赏
它的固有美丽
被打动心灵者
才会惊愕到心血澎湃
而麻木者终难领略其神奇
雪落荒原茫茫
那苍茫里留白的耀眼
恰似慰藉心灵独有的惊鸿
而有人只嫌路滑难迈
就像窗台洒下的月色
有人赞美清辉里的独白
有人却把窗帘拉严
拒绝了那月色的纯清
心是筛子也是镜子
漏掉浮尘的 也许有值得铭记的精彩
而在灵魂褶皱烁烁生辉的过往
总在擦拭着岁月的眼睛
将心安放于纯粹的朴素里
2025.8
评析:
## 《欣赏》:当心灵成为风景的镜子
张海峰的《欣赏》是一首关于"欣赏"本身的元诗,探讨了审美活动中的主体性差异。诗歌通过多重对比结构,层层深入地揭示了心灵品质如何决定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
诗歌开篇即以否定句式打破常规认知:"不是天生谁就该对谁好/一处风景/也不是人人都会欣赏"。这种否定性开端具有哲学思辨的意味,暗示欣赏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一种需要主体参与的能力。诗人将"风景"与"人际关系"并置,暗示二者在欣赏活动中的同构性,拓宽了诗歌的阐释空间。
中间三个诗节构成精妙的三联画式结构,分别以"雪落荒原"和"窗台月色"为意象,展示不同心灵对同一景象的迥异反应。在雪景描写中,"苍茫里留白的耀眼"与"路滑难迈"形成强烈反差;月色场景里,"清辉里的独白"与"拉严窗帘"构成尖锐对比。这些意象选择极具匠心——雪与月都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经典意象,诗人却赋予它们现代性的解读,传统意象与现代意识的碰撞产生出特殊的审美张力。
诗歌的升华部分转向对心灵本质的思考:"心是筛子也是镜子"。这个核心比喻具有双重意蕴:"筛子"强调选择性,暗示心灵对经验的过滤功能;"镜子"则强调反映性,指涉心灵对世界的映照能力。这种辩证思维使诗歌超越简单的说教,进入更深刻的哲学探讨。"灵魂褶皱烁烁生辉的过往"这一意象尤为精彩,将抽象的灵魂具象化为可折叠的织物,而记忆则成为织物上的闪光点,需要不断"擦拭"才能保持明亮。
在艺术特色上,诗歌采用自由体形式,但内在节奏控制得当。并且运用多重意象,生动具象地诠释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接受美学原理。特别是"雪落荒原"的意象处理尤为精妙,将中国传统美学中的"留白"手法与现代心理体验相结合,使"苍茫里留白的耀眼"成为心灵境界的绝妙隐喻。
语言干净利落,没有过度修饰,却能达到"纯粹的朴素"的境界,这与诗歌本身倡导的美学理念形成完美的呼应。意象转换自然流畅,从自然景观到家居场景,最终回归心灵世界,形成完整的思维闭环。诗中"将心安放于纯粹的朴素里"的结语,不仅是一种审美态度,更是一种生命智慧,与道家"虚静"、现象学"悬置"等思想传统遥相呼应。
《欣赏》最终指向的是一种存在主义式的生存智慧:在世界固有的美丽面前,我们既是发现者也是创造者。当诗人说"将心安放于纯粹的朴素里"时,他不仅提供了一种审美态度,更暗示了一种生命哲学——唯有保持心灵的敏感与纯净,才能在平凡中看见神奇,在混沌中发现秩序。这使得诗歌超越了单纯的审美讨论,升华为对生命姿态的思考。
注: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