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发鎏金时
(散文)
孙培棠
晨光刚舔到菜市场的遮阳棚,李阿姨的丝巾已经飘成了早市的第一面旗帜。那藏青底子上的白鹤振翅欲飞,恰似她鬓角新染的霜色在晨风里跃动。菜贩老张头老远就招呼:"李姐,今早的活虾蹦得欢实!"她弯腰挑拣时,酒红牛津鞋踩进积水洼,溅起的水珠惊散了倒影里的一缕银发。
"要这个,这个,还有边上那只最精神的!"李阿姨的指甲盖上还留着上周孙女给涂的淡紫色甲油,在晨曦里闪着珍珠光泽。小推车里的芹菜、豆腐、活虾渐渐堆成小山,最上头还压着把水灵灵的香葱——那是卖菜大娘硬塞的添头。"李姐这丝巾真气派,赶明儿带我去批发市场扯块一样的!"
公园里,王大爷的太极剑正划破晨雾。剑穗上的红缨子扫过石凳,惊醒了打盹的流浪猫。"老伙计,今儿给你带了鱼骨头。"他从帆布包里掏出用油纸包好的鱼杂碎,菩提手串碰着不锈钢饭盒叮当作响。耳机里的《空城计》唱到"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他跟着哼起来,走调的唱腔惊飞了觅食的麻雀。
社区活动中心的玻璃窗蒙着厚厚的水汽。张老师举着手机支架,像握着指挥棒:"王姐往左挪半步,对,就站那盆绿萝旁边!"二十几个银发奶奶穿着统一订做的玫红练功服,正在排练抖音神曲串烧。音响突然卡壳,满屋子"哎哟喂"的笑声震得窗台上的搪瓷缸微微颤动。
"暂停暂停!"张老师推了推老花镜,手指在平板上灵活滑动。她指甲盖上贴着孙女给买的星星贴纸,在阳光下闪闪发亮。"这个转场特效要加在这儿..."突然"叮"的一声,她儿媳妇发来视频通话请求,镜头里小孙子正举着刚画的"最美奶奶"肖像画。
菜场东头的"夕阳红"咖啡馆飘着现磨豆子的香气。穿香云纱旗袍的周奶奶掏出绣花手帕,轻轻擦拭手机屏幕:"快看我闺女给买的新款自拍杆,带美颜灯的!"几个老姐妹凑在一起研究滤镜效果,咖啡杯里的拉花渐渐融化。玻璃柜里的提拉米苏缺了一角,银勺搁在青花瓷碟边,沾着尚未凝固的时光。
裁缝铺的老板娘举着软尺招呼:"林教授,您订做的中山装改好啦!"老人从《国家地理》杂志里抬头,镜片后的眼睛笑成两道月牙。他试衣服时,帆布包里露出老年大学的讲义,边角还别着孙子送的恐龙造型回形针。
暮色漫过小区健身区时,七十岁的赵阿姨正在单杠上翻飞。她枣红色的运动服被风鼓满,像一面猎猎作响的旗帜。"奶奶加油!"放学的小孙女在底下拍手,书包上挂着的毛绒玩具跟着一蹦一跳。旁边下象棋的老头们频频侧目,棋盘上的"将军"喊了半晌没人理会。
老年大学舞蹈教室的镜子映出最后一组动作。林教授把舞伴——那位总爱戴贝雷帽的退休音乐老师——轻轻托举起来。窗外紫藤花架下,几个迟到的学员正偷偷举手机录像,镜头里两位老人的剪影融进了瑰丽的晚霞。
这些鎏金的日常从不要人喝彩。就像老屋檐角悬挂的风铃,经年的铜绿里依然能撞出清越的声响。当银发成为光阴的勋章,每道皱纹都是时光盖下的邮戳,见证着那些不肯褪色的鲜亮。
作者 简介孙培棠(曾用名:大海滩、许旭),徐州市国土资源局退休干部。文学爱好者。在乡镇担任通讯员时期,先后于《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日报》《徐州日报》《铜山报》及省、市、县电台发表稿件500余篇。退休后重拾文学创作,已出版:
文集《人生交响曲》(30万字)
散文集《百花飘香》(25万字)
长篇小说《乡村风情》(27万字)
主要获奖作品:
报告文学《大美徐州》(一部家乡文化的壮丽史诗)荣获2024当代作家年度文学奖一等奖。
散文《放歌磨盘山》获“翰墨流芳杯”全国文学原创大赛三等奖。
《愿做党需要的那颗螺丝钉》在“喜迎二十大,初心不改”征文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文学作品在中共徐州市机关工委“见证精彩、时代印记——喜迎二十大”文学、摄影征文中荣获优秀奖。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永胜杯”参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175596.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