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年淮河抒情史诗《淮河赋》终篇
终·精神星河·第一章:陶罐里的星子
碎陶片拼不出完整的罐
但每片陶上的星影
都在说同一句话 记得
——题记
(一)
考古队的毛刷扫过淤泥时
半片陶罐突然亮了——
不是陶的光 是罐内残釉反射的晨露
像粒被囚禁了七千年的星子
终于在淮河的晨光里 眨了眨眼
这半片陶 弧度与上卷第三章那只古罐吻合
内壁的炭化痕迹 是先民煮米时留下的
纹路弯弯曲曲 与昨夜星空的银河
在某个拐点重合了半寸
研究员把它对着太阳举起来
陶片的薄处透出光
那些星子般的孔洞
像先民在陶上打了串记得的密码
(二)
修复室里 碎陶片在灯光下排队
有片带着稻壳印 是舂米时粘的
有片沾着铜绿 是与青铜鼎共处过的证明
最边缘的那片 竟有个指腹大的凹痕
像谁捧罐时 特意按了个温柔的印
老修复师说 拼陶罐 不是为了完整
是为了让这些星子 重新聚在一起说话
当最后一片陶嵌进去
罐底的星影突然连成线
像幅简化的星图——
北斗的勺 正对着淮河的某个河湾
与上卷第八章先民观星的石板
在时光里 对了个准
(三)
如今 修复的陶罐摆在博物馆的中央
罐口朝上 盛着永远的空
但每个参观者都觉得
里面该有星子在晃——
是七千年前先民舀进罐的那粒
是漕运船家书里晕开的碎银子
是当代孩童扔进河的那枚玻璃弹珠
它们在罐里撞来撞去
发出的响
像所有时代的人
都在说我记得
终·精神星河·第二章:河床里的年轮
河改道一千次
河床的褶皱里
仍长着最初的根
——题记
(一)
钻探机的钻头 钻进淮河故道的淤泥层
带出的土样 分层躺着不同的故事:
最上层的 混着塑料碎片和混凝土渣
是当代的印记
中间层的 裹着明清的青花瓷片
釉色里还漂着漕运船的影子
最底层的 藏着粒炭化的稻种
经碳十四检测 与上卷第三章陶罐里的稻壳
是同季的兄弟
地质学家把土样拍成切片
在显微镜下 淤泥的纹路像树的年轮
每道圈都刻着两个字 来过——
大禹的脚印陷过的圈
淝水之战的马蹄踏过的圈
治淮工人的汗珠砸过的圈
圈圈相套
像淮河给自己系的腰带
越系越紧 也越系越暖
(二)
老渔民摸着新河道的堤岸
说 这土硬 但底下软
他指的是河床深处
那层七千年前的黏土层
就像人 脾气再硬
心里也得有块软地方
给鱼留条道 给草留点缝
去年洪水过后
新河道的淤泥里
长出了丛芦苇
根须扎得很深
竟穿透了现代的混凝土防渗层
扎进了最底层的黏土层——
像所有时代的淮河儿女
无论走多远
根总在最初的地方
(三)
当卫星图像与钻探数据重叠
淮河故道与新道
在屏幕上组成个巨大的回字
年轻学者指着回字的中心
那里是片从未改道的深潭
所有的离开 都是为了回来
深潭的水
至今能映出桐柏山的雪影
能泡软最硬的河床
也能让每个站在岸边的人
突然看懂:
所谓永恒
不是守着不变的河道
是守着河道里
那捧永远流动的初心
终·精神星河·第三章:浪花里的契约
所有与河的约定
都写在浪花的指纹里
代代相传 从不褪色
——题记
(一)
淮河博物馆的展柜里
并排放着两份契约:
一份是清代的《护河公约》
毛笔字写着禁滥采 禁投毒
落款是沿岸十八村村民的红手印
另一份是当代的《生态承诺书》
打印体列着污水零排放 渔业限捕
签名处盖着三十家企业的公章
两份文书的边缘
都洇着水痕
像淮河在上面
盖了同一个印章
(二)
民俗学者在整理老契约时
发现某页空白处
有行小字 河给一尺 人让一寸
笔迹稚嫩 像是孩童写的
与上卷第一章雪水遇见的苔藓
舒展的弧度
莫名契合
他去当年的十八村走访
找到个九十岁的老人
老人说 小时候听爷爷讲
签公约那天
每户都往河里撒了把稻种
河养我们 我们喂河
如今 那些稻种的后代
正长在新河道的滩涂上
穗子沉甸甸的
像在替当年的稻种
点头应约
(三)
暴雨冲垮了某段老堤
抢险时 工人在堤岸的夯土里
发现了块清代的石碑
上面刻着《护河公约》的片段
与当代《生态承诺书》的某条
意思竟一字不差
年轻工人把石碑擦干净
重新立在新修的堤岸上
旁边摆着台水质监测仪
数字跳动时
石碑的字缝里
像有浪花在轻轻应和:
我记得 你们也记得
终·精神星河·第四章:渡口的坐标
码头拆了
但所有从这里出发的人
都带着渡口的经纬度
——题记
(一)
电子地图上 淮河老码头的位置
标着个褪色的锚形符号
旁边注着 1952年废弃
但附近的老人
仍能准确说出
当年渡口石阶的级数:
共36级 第18级最滑
涨潮时总淹到第7级
他们的记忆里
锚形符号是活的
总在涨潮时
晃出船工的号子
有个海外游子
按电子地图找到这里
只看见片湿地公园
但当他蹲下来
手指插进泥土
突然红了眼眶——
这土的潮味
与父亲临终前
从故乡带给他的那捧河泥
一模一样
(二)
老码头的遗址上
如今立着块不锈钢碑
刻着不同年代的渡口名称:
先秦·淮津 隋唐·通济渡 明清·安澜渡
每个名称下面
都嵌着块对应的河石
从青灰到赭红
像淮河给自己换的名片
地址变了
主人没变
小学生在碑前写生
把锚形符号画成了风筝
线的另一端
系着片芦苇叶
它飞再远 也得回来
老师说这话时
风刚好吹过
芦苇叶晃了晃
像在点头
(三)
当全球定位系统
精确到小数点后六位
老人们仍用渡口定位人生:
我家在渡口东三里
那年在渡口 我送他参军
孙子在渡口的位置
开了家卖河鲜的店
店名叫老渡口
招牌上画着艘木船
帆上写着淮字
无论GPS怎么更新
这字的坐标
总在游子的心上
一动不动
终·精神星河·第五章:稻穗上的阳光
七千年前的阳光
仍晒着今天的稻穗
穗尖的弯
是同一个感恩的弧度
——题记
(一)
淮河三角洲的稻田里
收割机正忙着收割
金黄的稻浪翻滚时
惊起群白鹭——
这场景 与上卷第三章先民收割的陶画
在时光里重叠了半秒
农业专家捧着新收的稻粒
与七千年的炭化稻种对比
颗粒更饱满
但颖壳上的绒毛
仍保留着与阳光对话的姿势:
晴天时舒展
雨天时收拢
像先民弯腰割稻时
额角的汗珠
滚落的弧度
(二)
老农民在晒谷场
用木锨扬场
谷粒与糠皮分离的瞬间
阳光穿过缝隙
形成道金色的瀑布
这叫请阳光验粮
他说
语气与七千年前
捧着稻种祭河的先民
同样虔诚
谷堆旁
孙子在用手机直播卖米
镜头扫过晒谷场
扫过远处的淮河
我家的米 喝着淮河水长大
带着阳光的味道
屏幕上
订单从全国各地飞来
像无数只手
捧着阳光的馈赠
(三)
博物馆的恒温柜里
炭化稻种安静躺着
旁边的展柜
摆着袋真空包装的新米
标签上写着:
淮河稻 非转基因
传承七千年农耕智慧
有个孩子
把脸贴在玻璃上
看了很久
突然说:
它们在说话呢
或许真的在说
说阳光如何把基因
从过去
写到未来
终·精神星河·第六章:年轮里的河语
树活一千年
把河的话
一圈圈刻进骨头
——题记
(一)
淮河岸边的老槐树
树龄五百岁
树干的横截面
有圈特别深的年轮
林业专家说
对应着1954年的大洪水
但老人们说
那是树在记:
那年 河哭了
我们抱着树 没让它冲走
树干上
有个树洞
深三寸
传说是当年治淮工人
挂工具用的
如今塞满了孩子们的许愿条:
愿淮河永远清
想让远方的爸爸
看见槐花开
风一吹
纸条簌簌响
像树在替淮河
读这些心愿
(二)
植物学家给老槐树做基因测序
发现它的某个基因片段
与亚马逊雨林的某棵古树
有90%的相似度
所有的树 都在听河说话
他说
淮河的树
基因里藏着让的智慧——
枝干往河的反方向长
给浪花留条路
去年台风过后
老槐树的一根粗枝被吹断
断口处
露出圈细密的年轮
像无数个河字
叠在一起
诉说着:
我在 河在
(三)
当老槐树的种子
被鸟带到远方
落在异乡的河岸
长出的新枝
仍会往河的反方向倾斜
像带着与生俱来的记忆
有个从淮河迁走的人
在新家的院子里
种了棵槐树苗
他总对着树苗说淮河的事
某天清晨
发现树苗的叶子上
凝着露珠
像树在点头
说我懂
终·精神星河·第七章:星空下的河誓
人对着河起誓
河对着星起誓
星光落在浪里
成了永不褪色的约
——题记
(一)
七夕的夜晚
淮河岸边总有情侣
对着河水许愿
像淮河一样 长长久久
他们不知道
这习俗
从汉代就有了——
出土的汉画像石上
有对男女
在河边执手
背景的星图
与今夜的星空
星位不差分毫
老渔民说
河比星守诺
星会落 河不枯
你看岸边的石头
都是当年的誓言
化成的
(二)
抗洪纪念碑前
每年都有老兵来献花
他们曾在这里宣誓:
人在堤在
如今
堤岸已加固
但他们的手
仍习惯按在碑上
像按在当年的沙袋上
掌心的温度
与碑石的温度
慢慢融成一片
有个年轻的消防员
在宣誓时
突然看见碑的缝隙里
长出株小草
这是河在说收到
老兵告诉他
眼里的光
比星光还亮
(三)
星轨摄像机
记录下淮河上空的星
七千年的星轨图
在屏幕上汇成条河
与地上的淮河
弯成同一个弧度
天文学家说
这叫天地对应
但老百姓说
这是河与星
在互相牵挂
你守着我
我望着你
永不相负
终·精神星河·第八章:血脉里的潮声
离开河的人
血管里
仍住着淮河的潮汐
——题记
(一)
DNA检测报告上
淮河儿女的基因序列
有段特别的标记
生物学家称之为水适应基因
就像鱼
天生知道逆流而上
但淮河儿女说
那是想家的基因——
无论走多远
听见水声
脚步就会慢半拍
海外华侨的聚会上
有人播放淮河的浪声
瞬间安静的人群里
有老人掏出随身携带的河石
贴在耳边
听 潮涨了
该回家看看了
(二)
医学专家发现
长期生活在淮河沿岸的人
血压的昼夜波动
竟与淮河的潮汐规律同步
涨潮时稍高
落潮时稍低
像身体在给河打拍子
有个出生在异乡的淮河后代
第一次回到淮河
站在岸边
突然觉得心跳变了节奏
与浪声重合
原来
我的心
早认得这条河
(三)
当淮河的水
通过南水北调工程
流进北方的千家万户
喝到水的淮河儿女
总说这水甜
像小时候外婆家的井水
其实
是血脉里的潮声
在喊到家了
终·精神星河·第九章:跨界的河魂
所有伟大的河
魂都是通的
在人类需要时
彼此借点勇气
——题记
(一)
莱茵河的水利专家
来淮河交流时
看见防洪堤上的标语团结治水
突然笑了
我们的堤上
也写着共护莱茵
他带来的资料里
有张19世纪的莱茵河治理图
与清代《淮河流域图》
在河道疏浚的思路上
竟如出一辙
当淮河的生态修复技术
被引进尼罗河流域
当地居民发现
淮河的芦苇
在尼罗河也能扎根
它们认河
不认国界
生态学家说
(二)
国际河流论坛上
淮河的故事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大禹治水与诺亚方舟
淝水之战的人道与莱茵河的和解
在大屏幕上交替出现
台下不同肤色的人
同时点头——
原来
所有河的魂
都在说:
人要活 河要活
地球才能活
(三)
当卫星拍下地球的夜景
所有大河的沿岸
都亮着灯火
像串珍珠
淮河是其中一颗
与尼罗河 密西西比河 亚马逊河
在黑夜里
眨着同样的光
像在说:
我们是地球的血管
流着同一种血
叫共生
终·精神星河·第十章:永恒的河床
河会干涸
但精神的河床
永远涨着水
——题记
(一)
假设千万年后
淮河改道成了沙漠
考古学家仍能从沙层里
读出淮河的故事:
从岩缝里的雪水
到陶罐里的稻壳
从大禹的脚印
到治淮工人的汗珠
从漕运船的家书
到留学生的诗歌——
这些碎片
会在沙层里
拼出条光的河
(二)
那时的孩子们
会指着光河的轨迹
问这是什么
老师会说
这是条永远活着的河
它的浪 是人的善良
它的岸 是人的担当
它的源头 是一粒雪的初心
它的入海口 是所有回家的路
(三)
而此刻
淮河仍在流淌
浪尖的光
与七千年的星子
在精神的星河
撞了个满怀
像所有时代的淮河儿女
在说:
我们在
河就在
精神的河床
永远涨着水
不是尾声的尾声:浪尖上的问号
(一)
百年后的淮河,滩涂长出新的芦苇。
无人机掠过河湾时,拍到群孩子
正用3D打印笔,在空气中画河——
打印出的浪花里,混着七千年的陶土颗粒
老人说:“这是河在教你们,
未来的形状,得带着过去的重量”
(二)
国际空间站的舷窗,映着淮河的蓝。
华裔宇航员指着屏幕上的数据流
与亚马逊河、多瑙河的实时监测对比
突然发现,所有河的波浪频率
在某个时刻,会同步起伏
像地球在深呼吸,而淮河
是其中最温柔的一次吐纳
(三)
某个春日,孩童们在新落成的“河语馆”
戴上传感设备,听见了岩缝的私语
雪水渗进石头的声音,与芯片运算的嗡鸣
在耳机里融成和弦
他们对着麦克风喊:“淮河会变吗?”
河湾的回声带着笑:“会的——
会变得更像你们,也更像自己”
(四)
最后一缕阳光,落在防洪堤的草坡上
去年种下的树苗,已能遮挡住风
树牌上写着:“此树未来的年轮里
藏着你们尚未写下的故事”
远处,货轮鸣笛驶过
浪花拍打着船舷,像在说:
“来呀,让我们一起
把问号,浪成卓尔不群的惊叹号”
2025年8月5号 安徽蚌埠淮河大堤晨曦中初稿
2025年8月6号晚8点整 安徽蚌埠闲云斋第一次修改
2025年8月7号 安徽蚌埠龙子湖公园草坪第二次修改
2025年8月8号 安徽蚌埠张公山望淮塔第三次修改
2025年8月11号 安徽蚌埠闲云斋 第四次修改
✪ 诗人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泛审美文化批评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