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夏季的一天,领受去唐古拉山采访任务后,我和宣传部的干事哈健,用最短的时间就做好了出发的准备。在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各部门派出任务很频繁,一切都是紧张高效率的。不过我们都已经习以为常了,只要工作需要,每位指挥部成员都能随时出发,奔赴格拉段一千多公里的任何一个标段。老样子,带上氧气罐和抗缺氧的药品,穿好鸭绒大衣,陪同远来的客人出发,来个说走就走的旅行。
这次我和哈健陪同的是铁道部影视中心的记者闫海鹏,我们一行的任务是采访报道,海拔五千多米的唐古拉车站施工情况。从格尔木出发,需要驱车六百多公里才能到达目的地。沿途海拔都在四千五百米以上。
在高原上,生命依赖的是氧气,没有充足的氧气保障,别说是内地的客人,就连我们长期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在这种高度也都是寸步难行哦!
哈健是西宁铁路公安处宣传科的干警,年纪三十多岁,一米八的个头,白皙的脸庞,精干沉稳,他比我早一年来到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驻勤的,主要负责宣传部通联与内勤工作。由于他的从警经历,凡事他都处处想的周到细致,工作行程安排的井井有条。别看他比我们岁数都小,有他在身边大家心里都会感到踏实。
铁道部记者闫海鹏,第一次来到青藏铁路采访,在格尔木期间就已经出现高反了,呼吸频率比较急促,嘴唇青紫干裂,他的脸上不时也显露出紧张的神情,看得出他对于此行唐古拉山是忐忑的。我和哈健没少说安慰他的话,尽量打消他的紧张心理。
汽车驶过西大滩,青藏公路就在高栾叠嶂的群山中环绕盘旋,高原的天是湛蓝透彻的,那是一种高贵的蓝,令人陶醉。连绵起伏的雪山,高耸入云,山上的雪白的耀眼,我们犹如处在天然的水墨画中。闫海鹏记者戴着氧气管,在车上左顾右盼,生怕落下一处风景,嘴里喋喋不休的夸赞蓝天白云,草原牛羊还有高山湖泊。
汽车轰鸣着,奋力爬上了海拔四千七百米的昆仑山口。在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和索南.达杰烈士纪念碑前我们停车瞻仰,拍照留念。尽管是八月份,但昆仑山口仍然寒风凛冽,雪花飞舞。挂在石碑上的哈达和一旁五彩的风马旗,在呼啸的风中剧烈的飘动,此刻,昆仑山不仅给我们展示了高大,神秘与苍茫。同时也向我们显示了它的威严。
开车后不久,司机小朱的眉头皱了起来,他停车借口小解,然后悄悄的和哈健说,坏了,刚才咱们下车时,我忘记关氧气阀门了,氧气全跑光了,这可咋办啊?他焦急的直跺脚,彤红的脑门和脸庞上挂着几行汗珠。一般遇到这种情况,为了人员安全应该下山折返,如果不顾科学莽撞行事,真不幸得了肺水肿可就麻烦了。哈健短暂思考后,当即决定继续前行,因为目前闫海鹏身体状态良好,再者已经走了一半路程了,回返也要走三百多公里,而继续往前走三百多公里就是中铁三局沱沱河招待所,哪里是青藏铁路的一处补给站,不但有制氧厂,还有一个高压氧舱。一旦到达沱沱河,一切就有保障了。问题是这剩下的三百多公里,没有氧气可怎么办呢?哈健把我拉到一边叮嘱说,老陈你上车后就多讲点笑话,分散闫海鹏的注意力,也不要让他看到氧气瓶的气压表,另外你把车窗开一些缝隙,让凉风进来。只要闫记者身体不出现问题,汽车到达沱沱河,咱就算胜利了。绝不能让他知道氧气没有了,那样他的精神会崩溃的……
开车后我们三个人按照商定开始了各自的行动,我海阔天空的和闫海鹏聊上了,搜肠刮肚的想着有趣的事情,情绪夸张的向他讲述着。氧气管喷口仍然卡在他的鼻孔里,他丝毫没有察觉氧气流量的变化。司机小朱手脚并用加快了行驶速度。哈健用电话与沱沱河卫生所所长取得了联系,告知了我们到达的大概时间。他嘱咐所长准备好高压氧舱和做好体检准备。此时,只有闫海鹏一个人还蒙在鼓里,他仍然被窗外的风景吸引着,也一直沉浸在兴奋之中。
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风吹石头跑,伸手把天抓。是雪域高原的真实写照。我们在高山上亲身感受到了玄幻的天气变化。刚才还是万里无云,阳光充沛,蓝天映照令人心旷神怡。转眼就是风雪交加,乌云如大山压顶,树叶大的雪片裹杂着冰粒抽打在人脸上生疼,视线所及全是白乎乎的世界。不一会又是一阵电闪雷鸣,大雨瓢泼,密集的雨水砸在地上直冒白烟,仿佛天水倾泻。 汽车马达声和大雨砸在车顶上噼里啪啦的响声,交织在一起,令人感到恐惧与压抑。车里所有人都出现了高原反应,胸闷,气短,头痛,嗜睡。司机小朱不停的抽烟,只有这样,他才能保持清醒驾驶,另外也有了不关车窗的理由。
为了安全,青藏公路实行每小时四十公里限速制度。检查站之间以路条为准,即使提前到了,也必须在路旁等着规定的时间才可以放行。然而今天对于我们来说,这项制度太苛刻了。没有了氧气,在高海拔地区多待一会,就增加了一分危险啊。哈健和我不断的看着手表,心里计算着路程。焦虑和煎熬,总感到时间过的出奇漫长。五道梁,风火山,雁石坪等一座座高山都是在五千米以上的海拔,就像一处处横亘在我们面前的拦路虎,威胁着我们的生命,也考验着大家的意志……
一路颠簸,一路担心纠结,一路经受着高反的折磨。终于在天傍黑时,我们赶到了沱沱河。按照标准程序,我们在医务站吸氧,体检,所幸闫海鹏血压,心脏功能等一切正常,我们三人也是安然无恙。
在唐古拉的采访十分顺利,中铁十七局,十八局负责施工的唐古拉车站施工进度;几百号职工,民工住宿的“帐篷城”;党支部活动开展;职工群众的学习娱乐等都被收入到了镜头中。在青藏铁路的制高点上,广大职工,民工热火朝天的工作场景和吃苦创业,团结奉献的青藏铁路精神,深深感染了闫海鹏。他甩掉了氧气管,全然不顾高寒缺氧,忘我的投入到了拍摄采访工作中,仅用三天就顺利的完成了任务。
在拉萨机场送别闫海鹏时,哈健和他说明了唐古拉路途上出现的紧急情况。闫海鹏记者没有显示出诧异,十分坦然的微笑着。我问闫记者,如果你当时知道氧气没有了,还有决心继续往前走吗?他回答说,当时即使知道了实情,也会勇敢往前走的,因为身边有你们几个值得信任的,赋有经验的好同志,好哥们,从你们身上我看到了乐观,沉着冷静,看到了高原铁路人热爱青藏铁路的精神。
打这以后,闫海鹏又有几次来到青藏铁路采访,依然是我们总指挥部宣传部的兄弟们配合陪同,我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作者简介:
陈鑫,男,汉族,1963年9月出生,退休前曾任青藏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办公室主任,青藏铁路拉萨记者站站长。擅长新闻写作和文学创作,其作品曾在中央电视台,铁道部影视中心,西藏电视台等媒体大量采用,2021年退休,现居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