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苦难的馈赠:那些在绝境中绽放的生命之光——观视频号《关山居士·耕墨堂书法》想到的
作者王微波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我坐在屏幕前,泪水无声地滑落。一个失去双腿的年轻母亲,背负着生活的重担,却依然坚定地说:"我一定要把一双儿女培养成人!"这简单的话语背后,是一个生命对苦难的极致抗争。在这个物质丰盛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苦难的价值,忘记了正是那些看似摧毁我们的力量,恰恰可能锻造出最坚韧的灵魂。
苦难是生命最严苛的雕刻师。这位28岁的母亲,6岁时为救自己母亲失去双腿,如今又失去丈夫,却依然挺直腰板面对生活。她的故事让我想起尼采那句振聋发聩的话:"那些杀不死我的,终将使我更强大。"苦难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重生的起点。古往今来,多少伟大的灵魂都是在苦难的熔炉中淬炼而成——司马迁遭受宫刑后写下《史记》,贝多芬在耳聋后创作出《第九交响曲》,霍金在渐冻症的禁锢中探索宇宙的奥秘。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你遭遇了什么,而在于你如何回应这些遭遇。
当代社会对苦难存在一种奇怪的集体回避。我们追求舒适安逸,将苦难视为必须立即消除的负面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逆境经历实际上能增强人的心理韧性,这种现象被称为"钢化效应"。这位无腿母亲身上闪耀的,正是这种在长期逆境中培养出来的非凡韧性。她不需要镁光灯和掌声,她的力量来自于内心深处那个简单而坚定的信念——把儿女养育成人。这种源自生活本身的、未经雕琢的坚韧,比任何精心设计的励志故事都更具震撼力。
苦难具有一种奇特的"净化"功能。当生活的重担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时,所有浮华的欲望都会褪去,留下的只有生命最本真的需求。这位母亲的生活被简化到了极致——生存,养育孩子。在这种极致的简化中,她反而获得了某种精神上的自由与清晰。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称这种境遇为"临界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能够突破日常的遮蔽,直面存在的本质。这位母亲可能从未读过哲学著作,但她用生命诠释了这一深刻的哲学洞见。
从张海迪、陈州到这位无腿母亲,这些在苦难中依然挺立的身影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可能:苦难不是生命的诅咒,而是隐藏的祝福。犹太教有个古老的概念叫"tikkun",意为"修补"。它认为,我们每个人来到世上都有自己独特的伤痛需要修补,而正是通过修补这些伤痛,我们同时也在修补这个世界。这位母亲的坚持,那些身残志坚者的奋斗,都在无声地修补着这个残缺的世界。
泪水再次模糊了我的视线,但心中却升起一种奇异的确信。也许我们永远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些人要承受如此沉重的苦难,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在苦难面前,人类精神所能展现的尊严与力量,永远超乎我们的想象。这位母亲背着菜筐爬坡的身影,将成为我心中永恒的灯塔——提醒我,生命的光辉,往往在最深的黑暗中才能完全绽放。
苦难不会消失,但我们可以选择面对它的姿态。下一次当生活给你重击时,请记住这个无腿母亲的眼神,这里有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答案——不是"为什么是我",而是"即便如此,我依然可以"。这或许就是苦难给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在看似不可能中,发现可能的自己。
作者简介:王微波,退休公务员,爱好文学,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在中国诗歌网发布诗歌百余首,在省市报刊发布散文多篇,获国际诗词协会、国际诗歌网第三、第四、第五届《中国最美游记》奖,获2021首届《盛世千蕴杯》中华诗词诗歌大赛三等奖。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永胜杯”参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175596.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