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未雨绸缪,共筑防洪安全堤!
(白岩松,央视主播;卢化南病医)
信件主旨:为城市防洪规划敲响警钟
卢化南写给王宇燕市长的这封饱含关切与责任的信,核心诉求直指城市和生产建设中的防洪规划问题。他急切呼吁,在城市扩张与生产布局时,务必为洪水预留充足空间,切不可因短视的集约发展思维,与洪水争夺地盘。信中以济源市区蠎河道周边密集的楼房建设为典型案例,结合济源历史上惨痛的洪水灾害实例,深刻强调了科学防洪规划对于保障济源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期望相关部门在规划、建设、开发过程中,将洪水因素纳入核心考量,为城市安全筑牢防线。
现实之患:河道周边建筑潜藏巨大风险
在济源城市建设的浪潮中,集约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成为重要目标,这使得河道两边逐渐涌现出大量建筑。蠎河道沿线,西关、世纪酒店、玉泉办事处西、南等区域,楼房如雨后春笋般林立,且与河道距离过近,部分建筑甚至处于水头要冲的关键位置。更为严峻的是,这些区域地下广泛分布着淤积流沙层,其稳定性能极差。一旦遭遇特大洪水灾害,这些建筑就像置于危墙之下,极有可能发生倒塌,进而造成不可估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一现状清晰地暴露出,城市建设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对潜在的洪水风险缺乏足够的重视,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埋下了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定时炸弹”。
历史之鉴:洪水灾害的惨痛记忆与深刻警示
卢化南以详实的历史实例为据,生动且有力地论证了济源面临洪水威胁的严峻性和长期性。从地形地貌来看,济源市区三面环山且延伸至山西境内,接受雨量的面积较大。这意味着,当遇到大面积降雨和极端天气时,滔天洪水倾泻而下、溢满济源市区河道的情况几乎不可避免。
历史的长河中,洪水肆虐的痕迹随处可见。原城发堀中发现的4000年 - 2000余年间的两次大水冲毁遗址,仿佛是岁月留下的伤疤,诉说着洪水曾经的狂暴与无情。荆王村和合河村庙中保存的清代发大水碑记,以及亚桥村原名稀死胡同因水溢漫而改名的历史变迁,都见证了洪水对当地造成的巨大破坏。附近邵原枣圪塔的石刻记载了大黑猛雨导致房倒屋塌的惨状,沁河两次发18000流量的洪水在半山腰留下的水位指示线,犹如大自然刻下的警示标语。化城寺被洪水冲毁的遗迹,以及1982年发大水冲走梨林沙后村300余亩良田并将宋代6座墓残坑抛到北边的惨痛事例,无一不在提醒着我们,洪水灾害在济源并非偶然事件,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教训。如果我们忽视这些历史,盲目地认为水不会涨到某些地方,一旦灾害来临,必将陷入追悔莫及的境地。
防洪之措:已建水库的成效与现存隐患的警惕
卢化南提及,他过去曾积极呼吁建设河口水库、漭河水库,如今这两个水库已建成并发挥了显著的拦洪缓流作用,有效减少了洪水灾害带来的损失。这一成果充分体现了前瞻性的规划和建设对于防洪减灾的重要性,为城市安全增添了一份坚实的保障。
然而,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放松警惕。湨河上游由于地理条件限制,没有建设大水库的可能,这使得该区域的水患危险依然存在。这就如同城市防洪体系中的一处薄弱环节,随时可能成为洪水突破防线的缺口。因此,我们必须持续关注和解决剩余的水患问题,不能因为已经取得的部分成果而掉以轻心。
呼吁与期望:科学规划守护居民安全福祉
卢化南满含诚意与责任地希望,王宇燕市长能够促使规划、建设、开发部门充分重视洪水因素,将防洪规划纳入城市建设的核心环节,确保济源居民的财产安全万无一失。他以“顺其自然才有福气,占小便宜可能会遭到报复”这样通俗而又深刻的话语,告诫相关部门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尊重自然规律,不能为了短期的土地利用效益而忽视长期的防洪安全。只有把防洪规划作为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之一,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让居民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中生活。卢化南其人:专业积淀与社会责任的担当
卢化南出生于1953年,原籍济源市大峪乡上寨村熬坪队,因小浪底大坝建设移民至北海区铁岸村。他凭借着坚韧不拔的自学精神毕业于河南大学,是济源市文物局退休职工、中共党员、文物考古付研究员。同时,他还身兼国家地震学会会员、黄河文化研究会理事、济源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文化能人、济源市姓氏学会顾问等多重身份。丰富的专业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他对济源的历史和地理有着深入而独特的见解,也赋予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他写这封信,正是出于对家乡的深深热爱和对居民安全的深切关切,希望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济源的城市建设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守护这片他深爱的土地和人民。
这封信不仅仅是对济源防洪规划的一次提醒,更是对城市建设与自然和谐相处关系的深刻思考。它时刻提醒着我们,在城市发展的道路上,要平衡好经济效益和安全保障的关系,尊重自然规律,做到未雨绸缪。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让居民在安全、和谐的环境中享受幸福生活。
白岩松 卢化南
2025.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