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来夏去又一季》
作者:李春仁
朗诵:阿红
这日早晨,我像往常一样下楼遛弯,只觉得眼下的空气比昨日多了几分清爽。
溜着溜着,手机有微信进来。打开一看,是每天互相问安的好友发来的:“今日立秋,愿你我安好!”
哦,怪不得,刚才遛弯时裤脚被草叶上的露水沾湿后,感觉着有些凉丝丝的呐。原来,是立秋啦!
立秋,“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立”,是开始之意;“秋”,意为禾谷成熟。从立秋开始,阳气渐收,万物内敛,便是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
不得不佩服,古人们的智慧。他们以细腻入微的观察力,把每个节气细致地分为三候。立秋所对应的七十二候自有其独特的规律:大暑过后的十五日,斗柄指向坤位,立秋便翩然而至。“秋者,揫也,万物于次揫敛也。”
立秋的三候恰似一部自然的纪录片,清晰地记录着物候的演变以及植物生长的状态。初候,凉风至,白露生。那凉风仿若大自然派出的使者,带着秋的讯息,轻拂大地,白露也开始在清晨的草尖上凝结,宛如珍珠般晶莹剔透。再五日,白霜降,虽此时或许还未真正降下寒霜,但这一描述已然预示着寒冷的脚步在悄悄靠近。而后五日,寒蝉鸣,那稀疏的鸣叫声,像是对即将逝去的夏日的最后挽歌。
古人们不仅研究出了“四时八节”,还为后人们留下了许多与节气有关的习俗。单说立秋这个节气,在民间就有流传甚广的“贴秋膘”的习俗。说是,夏日的炎热往往让人们食欲大减,身体好似经历了一场消耗战。立秋之日,人们会在这一天吃些肉类食品。似乎只有借助这样高热量的美味佳肴,才能将夏天缺失的营养一股脑儿地补回来。这不仅是对味蕾的慰藉,更是人们顺应节气的变化,对健康养生理念的一种践行。
除了“贴秋膘”外,在我们天津卫,还有“咬秋”的习俗。立秋当日,家家户户都会买个西瓜回家,圆滚滚的西瓜,一刀下去“咔嚓”一声,红瓤黑籽便亮堂堂地打开。一家人就围坐在一起,尽情啃食,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老人们说,这一咬,就把夏天的暑气咬进肚子里,再顺顺当当吐给了秋天。
我散步在院内的小路上,眼见一片浅黄的叶子,带着微微蜷曲的边儿,轻轻飘落在我的肩头上。抬头望去,道旁的梧桐树叶间已染上了秋的色彩。“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几株梧桐,叶子边缘泛起微黄,不再是盛夏那种泼墨般的浓绿,倒像宣纸上晕开的淡彩,透着些疏朗的意趣。此时的蝉鸣也改了调子,先前是满树的聒噪,如今只剩三五只在枝桠间拉长了声儿,像老戏里拖腔的余韵,怯生生的,生怕惊了这节气的悄然转换。而草丛里的蟋蟀像是感知到了这一变化,开始低吟浅唱,与那寒蝉的鸣叫声相互应和,共同演唱着一首秋之序曲。
在这立秋的季节里,滨城这座海滨城市依旧忙碌。车水马龙间,人们或许还未完全觉察秋的到来。然而,秋已然潜入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不知怎么的,这个时候我很期待着有一场秋雨的到来,好让秋雨洗净夏日的燥热与浮躁,带来秋的清爽与宁静。我知道,这夏与秋的交替,是大自然的节律,也是生命的轮回。它蕴含着希望与沉淀,如同岁月长河中不变的旋律,奏响着生命的乐章。
当我走到院内处那片草坪处,我看到院里的几位老伙计正在悠然地打着太极拳。老刘瞧我在遛弯,便停下来,指着天边那匆匆飘过的白云说道:“老李,你看这云走得那么急,明天肯定凉快。看起来以后是没有太热的天喽。”他身边的老吴接过他的话,打趣地说:“咱们老刘啊,就是一个业余气象员。”众人听后,便都哈哈地大笑起来。
还别说,这时候吹在脸上的风,确实有了些变化。它不再是那种带着热气的风,而是像被水洗过,带着点清清爽爽的凉。
我在想,有些东西确实已经在悄无声息中发生了改变。就如同那枝头逐渐变色的树叶,那日益稀落的蝉鸣,还有老人们常说的“一场秋雨一场寒”,这些自然的变化是人们无法能改变。那一片飘落的树叶、一阵轻轻的风、一句古老的话语,无不在提醒着我们停下忙碌的脚步,去接受这生命轮回里的新变化。
立秋,它不似惊蛰那般惊心动魄,也不像霜降那样凛冽决绝,而是以润物无声的姿态,将希望与沉淀都藏进忽然而至的清凉里。这大概就是秋天的妙处吧?
又是一年立秋至,我们一路携手,以淡然的心境走进秋天,直到冬日的来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