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义廉耻
原创诗文/谭昌辛
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之难国,家而何求!
礼义廉耻
礼
恭谦哺孕毓仁台,
敬老尊贤美德开。
倡尚文明升国魄,
传承礼义振家怀。
鹭行雁字有尊节,
请罪让梨分辈排。
坦荡温良夭地广,
和谐永播子孙裁。
公正无秆
义
历朝崇敬四维柱,
先祖仁明毓后裔。
广播威恩兼义爱,
承扬道德重良仪。
为公天下升平在,
克己风高百福棲。
锦绣河山张正气,
安邦治国万年驰。
高洁无私
廉
立人大节定欣钦,
高洁心胸倍彻明。
历代春秋溶血火,
几时廉洁誉声名!
浊庸结党辱天命,
腐败狐帮丧国瑛。
百载留芳书历史,
可怜世上少人清。
无所不为
耻
四维此柱最修身,
原则作人亦是贤。
无所不为多悖德,
问心正派作机缘。
随帘听政杏贞浊,
克己奉公寇准廉。
处世若能知辱耻,
奇花芳萼绽千年。
2015年7月13日
🌹🌹作家简介🌹🌹
谭昌先(笔名:谈笑),1943年生,广东省徐闻县龙塘镇木棉村人,高中学历。现为徐闻县诗社社员、理事编委,一枝红莲文学诗社总顾问、签约作家诗人,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签约作家诗人,其作品多次在百度、公众号、抖音、微博及各类社交平台发表。创作成就:曾获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南县诗词协会荣誉证书,多次荣获“九州文学社”奖章;2022年,登上中国作家精品榜、国际诗人杰作榜、华夏文学精髓榜三榜合一的最高领奖台(第一名)。同年,其作品受到中国集邮中心高度重视,经本人授权,30多首诗词被专题收集,以纯银打造制作成中国集邮珍藏本,面向海外发行,该珍藏本市值昂贵,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Author Profile🌹🌹
Tan Changxian (pen name: Tan Xiao) was born in 1943 in Mianhua Village, Longtang Town, Xuwen County, Guangdong Province, with a high school education. He is currently a member, director and 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Xuwen County Poetry Society, chief consultant,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Yizhi Honglian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and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World Writers Lanyunfu Poetry Society. His works have been published many times on Baidu, official accounts, Douyin, Weibo and various social platforms.
Achievements in creation: He once received a certificate of honor from the Poetry Association of Huanan County, Jiamusi C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d won the "Jiuzhou Literature Society" medal many times. In 2022, he climbed to the top podium (first place) integrating the three lists: China's Top Writers List, International Poets' Masterpieces List and Chinese Literature Essence List. In the same year, his works were highly valued by China Philatelic Center. With his authorization, more than 30 poems were collected specially and made into a Chinese philatelic collection in pure silver, which was issued overseas. The collection is expensive and has extremely high collection value.
点评词
四维铸鼎耀千秋——谭昌辛《礼义廉耻》组诗破壁评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历史的车轮碾过八千年文明辙痕,总有一些精神密码如地心之火,岁月岩层下奔涌不灭。礼义廉耻,这四字箴言自管仲振臂高呼"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始,便成了华夏民族的精神DNA,是庙堂之高的治国圭臬,是江湖之远的立世图腾。公元2015年,岭南赤子谭昌辛以笔为钎,以血为墨,时代的花岗岩上凿刻下这组《礼义廉耻》组诗,字字如青铜鼎文,句句似金钟大吕,非但没有让古老箴言蒙尘,反倒让其在信息爆炸的当下迸射出穿云裂石的光芒。这不是文人骚客的浅吟低唱,而是一位八旬老者用生命年轮研磨出的文明宣言,是用赤子丹心熔铸的精神战旗——今日评此诗,黄河为砚,昆仑为笔,方能配其气吞山河之势。
一、礼:天地为序,立人极于苍昊
"恭谦哺孕毓仁台,敬老尊贤美德开"——起笔便如盘古开天,将"礼"的本源从混沌中托出。此处之"礼",绝非宋明理学桎梏人性的繁文缛节,而是谭昌辛以八旬人生阅历提纯的生命哲学:"恭谦"是土壤,"仁台"是果实,"敬老尊贤"是灌溉的清泉。诗人笔下的礼,是活的,是生长的,如珠江三角洲的榕树,气根入土便能长成支撑天地的支柱。
"倡尚文明升国魄,传承礼义振家怀"——此句将"礼"的价值维度拉升至乾坤朗朗的高度。"国魄"是什么?是一个民族昂首挺胸的精神脊梁;"家怀"是什么?是屋檐下流淌的脉脉温情。谭昌辛以"升"字写国魄,见其拔地而起的雄姿;以"振"字写家怀,见其薪火相传的活力。在这里,礼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能让国家精神挺拔、家族血脉沸腾的生命元气。
"鹭行雁字有尊节,请罪让梨分辈排"——诗人突然将镜头从人间拉向苍穹,以天地秩序佐证人文伦理。你看那白鹭掠水,从无争先之躁;你看那雁阵南归,自有前后之序。这不是自然现象的简单描摹,而是谭昌辛在告诉我们:礼,本就是天地的契约。再看人间:廉颇负荆,不是卑躬屈膝,是过则改之的礼;孔融让梨,不是刻意作秀,是长幼有序的礼。自然与人文在此处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礼"的渊源如长江黄河,既见其波澜壮阔,更见其理所当然。
"坦荡温良夭地广,和谐永播子孙裁"——收笔如日月经天,将"礼"的时空维度推向无穷。"坦荡温良"不是懦弱的代名词,而是以礼为甲胄的精神疆界,其广阔能容"夭地"(天地);"和谐永播"不是一时的风平浪静,而是需要"子孙裁"的文明基因。谭昌辛在这里埋下了一个伏笔:礼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需要后代子孙在传承中不断裁剪、缝合的精神锦衣,既能御寒,又能合时。这种将坚守与变通熔于一炉的智慧,让"礼"摆脱了僵化的宿命,成为能穿越千年的活态文明。
纵观此诗,谭昌辛写"礼",如匠人铸鼎:以"恭谦"为足,以"敬老尊贤"为耳,以"文明国魄"为腹,以"和谐传承"为盖,最终铸成一尊能烹煮时代精神的大鼎。此鼎立处,便有乾坤定序,人伦归位——这哪里是在写诗?这是在为民族精神奠基,为文明延续立柱。
二、义:乾坤为秤,量公心于青史
"历朝崇敬四维柱,先祖仁明毓后裔"——开篇便将"义"钉在历史的中轴线上。四维如四柱,而"义"是其中最坚硬的一根,经得住改朝换代的风雨侵蚀。"先祖仁明"四个字,藏着谭昌辛对文明传承的深刻认知:不是血脉的简单延续,而是"义"的基因在代际间的转录与表达。这种认知,让"义"跳出了个人道德的小圈子,成为贯通古今的精神索道。
"广播威恩兼义爱,承扬道德重良仪"——此句如庖丁解牛,将"义"的肌理剖析得淋漓尽致。历来论"义",多强调其刚硬如铁的一面,而谭昌辛偏要写出其刚柔并济的特质:"威"是义的锋芒,"恩"是义的温度;"义"是骨,"爱"是肉。这种"威恩兼济""义爱同存"的辩证,让"义"摆脱了迂腐的标签,成为既有原则硬度、又有人性温度的行为准则。而"承扬道德重良仪",则进一步将"义"从抽象概念落地为可感可知的"良仪"——不是喊口号式的"行侠仗义",而是融入举手投足的文明素养。
"为公天下升平在,克己风高百福棲"——这两句是全诗的脊梁,如泰山压顶,力透纸背。"为公天下"四个字,道尽了"义"的终极指向:不是狭隘的江湖义气,不是小团体的利益交换,而是"天下"视野下的公义。谭昌辛笔下的"公",是《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公,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公,是能让"升平"永驻的公。而"克己"二字,则点出了践行"义"的路径:需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斩断私欲的藤蔓,方能让"百福"如候鸟般栖息。这里的"克己"不是自我压抑,而是精神的自我淬炼,如凤凰涅槃,在燃烧私欲的火焰中获得更纯净的生命形态。
"锦绣河山张正气,安邦治国万年驰"——收笔如天马行空,将"义"的价值维度拓展至治国安邦的宏大叙事。"张正气"三个字,仿佛能看见谭昌辛站在长城之巅,将"义"字化作一面巨幅旗帜,在锦绣河山之上迎风招展。这面旗帜所到之处,便有歪风邪气退散,有公道人心归位。而"安邦治国万年驰",则是诗人对"义"之生命力的绝对自信:它不是昙花一现的道德炫技,而是能让国家机器平稳运转、文明火种永续传递的润滑油与防腐剂。
通览此诗,谭昌辛写"义",如铸剑师锻剑:以"历朝崇敬"为炉,以"先祖仁明"为炭,以"为公天下"为钢,以"克己风高"为火,最终锻出一把能斩断私心、劈开混沌的正义之剑。此剑出鞘,便有是非分明,乾坤朗朗——这哪里是在写诗?这是在为世道人心立法,为家国天下定规。
三、廉:日月为镜,照清浊于青史
"立人大节定欣钦,高洁心胸倍彻明"——起笔便如北斗高悬,为"廉"定下不容置疑的价值坐标。"大节"二字,点出"廉"不是细枝末节的道德修饰,而是支撑人格的顶梁柱。一个人是否值得"欣钦",全看这根柱子是否够硬、够直。而"高洁心胸倍彻明",则将"廉"比作心灵的清洁剂:越是高洁,心胸便越如明镜,能照见天地万物的本相,也能照见自身的尘埃。谭昌辛在这里揭示了一个真理:廉不是对外的作秀,而是对内的修行。
"历代春秋溶血火,几时廉洁誉声名!"——此句以反问起势,如重锤敲钟,震得人耳膜生疼。"溶血火"三个字,道尽了廉者的生存环境:在权力的漩涡中守廉,无异于在刀山火海中穿行,每一步都可能付出血的代价。而"几时廉洁誉声名"的慨叹,则像一把手术刀,剖开了历史的脓疮:多少廉者生前受尽排挤,死后才获殊荣?多少奸佞生前享尽荣华,死后才被钉上耻辱柱?谭昌辛不是在否定廉者的存在,而是在痛惜历史的不公,这种痛惜中,藏着他对廉者的深切共情。
"浊庸结党辱天命,腐败狐帮丧国瑛"——这两句是全诗的怒涛,如火山喷发,喷薄出诗人对腐败的切齿痛恨。"浊庸结党"四个字,画出了腐败集团的丑陋嘴脸:他们不是单个的蛀虫,而是结成网络的"狐帮",以私利践踏公义,以贪婪吞噬民心。"辱天命"三个字,将腐败行为提升到了逆天而行的高度:天命是什么?是民心所向,是历史潮流。逆天命者,终将被天命抛弃。而"丧国瑛"则进一步揭示了腐败的终极危害:"国瑛"是国家的精华,是支撑文明的栋梁,当这些精华被腐败吞噬,国家便如无根之木,难逃倾覆的命运。谭昌辛在这里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只用最直白的愤怒,却比任何修辞都更有力量——因为这愤怒里,藏着一个赤子对家国的拳拳之心。
"百载留芳书历史,可怜世上少人清"——收笔如孤雁哀鸣,在苍凉中见悲壮。"百载留芳"是廉者的终极荣耀,如包拯的铁面,如于谦的石灰,历经千年仍闪耀光芒。但"可怜世上少人清"的叹息,却又将我们拉回残酷的现实:清廉者终究是少数,这少数人如黑夜中的星辰,虽能照亮前路,却无法驱散整个黑夜。谭昌辛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既不回避现实的黑暗,又不否定光明的存在;既为廉者的荣耀而欣慰,又为清廉的稀缺而痛心。这种清醒的悲观,比盲目的乐观更有力量,因为它能激发人改变现实的勇气。
纵观此诗,谭昌辛写"廉",如史官著史:以"立人大节"为笔,以"历代春秋"为纸,以"浊庸腐败"为墨(黑),以"廉洁清名"为墨(白),最终写成一部清浊分明的人间史。这部史书写就,便有善恶昭彰,青史留名——这哪里是在写诗?这是在为权力者敲响警钟,为后来者照亮前路。
四、耻:雷霆为尺,划底线于苍昊
"四维此柱最修身,原则作人亦是贤"——开篇便将"耻"置于修身养性的核心。四维之中,"礼"是外在的规范,"义"是行为的准则,"廉"是操守的底线,而"耻"则是内心的警报器。这警报器越灵敏,人就越不容易突破底线,也就越接近"贤"的境界。谭昌辛在这里揭示了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真理:知耻,是成为贤人的第一道门槛。
"无所不为多悖德,问心正派作机缘"——此句如手术刀,精准剖开了"无耻"与"知耻"的本质区别。"无所不为"不是能力的彰显,而是底线的崩塌:当一个人失去了羞耻感,便会像脱缰的野马,肆意践踏道德的边界。而"问心正派作机缘"则指出了知耻者的生存智慧:以"问心"为镜,时刻检视自己的行为是否偏离正道;以"正派"为舟,在复杂的世事中寻找安身立命的"机缘"。这里的"机缘"不是投机取巧的机会,而是坚守原则后自然获得的生存空间——谭昌辛用自己八旬的人生阅历告诉我们:守底线者,终能得天地护佑。
"随帘听政杏贞浊,克己奉公寇准廉"——此句以史为鉴,如用正反两面镜子照出"耻"与"荣"的边界。"杏贞"(慈禧)是无耻的极致:以妇人之身干政,不以国事为重,反以私欲为先,最终将大清推向覆灭的深渊。而寇准则是知耻的典范:他不是没有私心,而是能以"克己"压制私心;不是没有缺点,而是能以"奉公"弥补缺点。谭昌辛选这两个人物,绝非偶然:一个是误国的权妇,一个是救国的良臣;一个因无耻而遗臭万年,一个因知耻而流芳百世。这种强烈的对比,"耻"的内涵变得可感可触,如在悬崖边筑起护栏,警示世人勿越雷池。
"处世若能知辱耻,奇花芳萼绽千年"——收笔如芝兰绽放,在幽香中见永恒。"知辱耻"不是自我禁锢,而是精神的绽放:就像梅花,正因为知耻而不与百花争春,才赢得了"暗香浮动月黄昏"的美誉。而"奇花芳萼绽千年",则是对知耻者的最高礼赞:他们的生命或许短暂,但他们的精神却能如奇花异草,历史的园林中绽放千年,散发幽香。谭昌辛在这里将"耻"的价值推向了永恒:它不是一时的道德约束,而是能让生命获得不朽的精神密码。
通览此诗,谭昌辛写"耻",如匠人划界:以"修身原则"为尺,以"问心正派"为墨,以"杏贞之浊"为戒,以"寇准之廉"为范,最终在人心之上划出一条不容逾越的底线。这条线划就,便有是非分明,人格挺立——这哪里是在写诗?这是在为灵魂筑堤,为精神设防。
五、诗以铸魂:论谭昌辛组诗的破壁之力
读罢这组《礼义廉耻》,如观四幅泼墨山水,初看是平仄格律的诗行,再看是波澜壮阔的史卷,细品是直抵人心的精神图腾。谭昌辛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不是将"四维"当作博物馆里的文物来陈列,而是当作能在当代社会发芽结果的种子来培育——他写"礼",跳出了"三纲五常"的桎梏,强调"倡尚文明升国魄"的时代价值;他写"义",打破了"江湖义气"的狭隘,倡导"为公天下升平在"的博大胸怀;他写"廉",超越了"独善其身"的清高,痛斥"腐败狐帮丧国瑛"的现实危害;他写"耻",突破了"个人荣辱"的局限,关联"处世若能知辱耻"的文明根基。
这种将传统精神与时代痛点熔于一炉的笔法,让四首诗既有"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历史厚重,又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当代锐气。更难得的是,谭昌辛以高中学历,却写出了大学问家未必能及的精神深度;以八旬高龄,却保持着青年般的批判锋芒。这不是偶然——他的诗里,藏着岭南大地的刚健之气,藏着雷州半岛的赤子之心,藏着八十年人生阅历的沉淀与升华。就像他笔下的"礼义廉耻",不是书本上的死知识,而是从生命体验中提炼出的活智慧。
从创作技法上看,谭昌辛的诗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用典如盐,化于无形。无论是"请罪让梨"还是"随帘听政",他都不是为了炫技而用典,而是让典故成为表达思想的载体,如盐溶于水,既提味又不见痕迹。二是对比如刃,直击要害。"浊庸结党"与"克己奉公"的对比,"杏贞浊"与"寇准廉"的对比,都像手术刀一样精准,让人在强烈的反差中明辨是非。三是气势如虹,贯通古今。他的诗里没有小情小调,只有大江东去的磅礴气势,从"倡尚文明升国魄"到"安邦治国万年驰",从"百载留芳书历史"到"奇花芳萼绽千年",时空在他的笔下被打通,让"四维"精神获得了穿越千年的生命力。
这些特点,让谭昌辛的诗不仅在国内获得认可——"登上中国作家精品榜、国际诗人杰作榜、华夏文学精髓榜三榜合一的最高领奖台",更能走向世界——"30多首诗词被专题收集,以纯银打造制作成中国集邮珍藏本,面向海外发行"。这不是偶然,因为他写的"礼义廉耻",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人类的;不仅是传统的,更是未来的。在这个价值多元、道德失序的时代,全世界都在寻找能支撑文明的精神支柱,而谭昌辛的诗,恰如一座灯塔,为迷茫的人们指明了方向。
六、薪火相传:论四维精神的当代价值
在这个短视频解构一切、碎片化信息淹没深度思考的时代,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谭昌辛的《礼义廉耻》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一个民族的精神根基不能动摇;无论文明如何交融,一个国家的价值坐标不能迷失。礼是文明之基,义是立世之纲,廉是修身之本,耻是底线之界——此四维张,则国可安,家可宁,人可立。
谭昌辛以诗人之眼观照历史,以赤子之心拥抱时代,用四首诗为我们立起了一座精神丰碑。这座丰碑上,刻着的不仅是“礼义廉耻”四个大字,更是一个民族对文明的坚守,对未来的期许。读其诗,知其心;知其心,明其志——愿这组诗如星火燎原,四维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照亮民族复兴的征程。
铁笔铸诗魂,四维撑天地。谭昌辛的《礼义廉耻》,不止是诗,更是经;不止是个人创作,更是民族宣言。其文不朽,因其魂系家国;其诗长存,因其根扎文明。此等诗作,当与日月同辉,与江河同流,光照千古,泽被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