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传馨中国书画五人展

指导单位
中国国家画院
浙江省美术家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报》社
浙江现代画院
承办单位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
展览时间
8月6日—8月15日
集中观展·作品分享会时间
8月12日下午3点
展览地址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
(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序
金琤、张赤、叶瑛、徐新红、丁荭这五位浙江女性书画家,她们担任博导、硕导,她们是教授、副教授、副编审,还兼任着协会会长、秘书长等社会职务,肩负着艺术教育和美术传播的重任,又时时不忘自己的艺术创作。而只有在创作的时候,她们才是放松的,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女性的那种细腻、宁静、平和,复归心灵的状态得到释放,这与传统宋韵文化一脉相承,彰显出东方审美韵味。
平时她们受工作、家庭、生活的羁绊,随着岁月的流逝,她们默默求索,逐渐找到自我发展的方向。在书斋,一个人可以静心、舒缓地写字画画,让嘈杂、功利拂尘而去,时而临摹法帖名作,怀想文人悠远的情态;时而自由纵情挥洒,在洁白纯净的宣纸上驰骋,沉浸在一个纯净的、明朗的新天地,亦真亦幻。
作为艺术家,她们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本真地表达对自然、对人类的思想感情,作品会代她们说话;这与她们在课堂上进行艺术教育同样,饱含着对人类、对祖国、对年青一代的深情,有润物无声、沁人心脾的特点。她们从笔墨、从造境、从浩渺的思绪到精深微妙的表现中,彰显个人的学养修为和道德理想,追求真、善、美,以传承与开拓、弘扬中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她们的作品给人带来无尽的享受,让人联想到苏东坡的名句——“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此次展览以“沁园春·敬时代——宋韵传馨中国书画五人展”为名,既彰显了她们对宋韵文化致敬传承、践行时代使命、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的自觉,也是一次成果汇报,更是向党和伟大祖国献上的一份厚礼。
卢炘
---著名理论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原潘天寿纪念馆馆长
晴云舒卷,暑雨清凉,8月上旬的北京热烈而温馨,6日《沁园春.敬时代--宋韵传馨中国书画五人展》在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喜庆开展!此展是中国国家画院主办“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十周年‘灿若星河——画院青年艺术家优秀创作成果展览’重点扶持项目”中的画展之一,由中国国家画院指导、由中国美术报、浙江现代画院主办,由中国美术报承办。
“灿若星河——画院青年艺术家优秀创作成果展览”扶持项目”,是今年正值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十周年之际,为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和艺术精神,促进中国美术的进步与繁荣,反映全国画院系统美术创作与研究成果,展现当今青年一代艺术家的学术态度、创作理念、思想高度以及精神追求而特别设立,通过项目具体落实,从而展现全国画院系统美术家作为中国美术创作的主力军,以鲜明的中国视角、中国艺术创作的诸多具有代表性、反映时代面貌的精品力作,充分展示作品中华民族艺术特色、以艺术表现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精神。
《沁园春.敬时代--宋韵传馨中国书画五人展》正是以中华文明长河中一座巍峨耸立的艺术高地,凝聚着两宋美尚生活的熠熠华光的“宋韵文化”的研究运用、探索实践为内容,扎根中国书画笔墨传统,深入现实生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创造型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时代命题中的实践,在新中国成立76周年之际,向党和人民敬献一份丹心织锦的厚礼。使艺术芳菲满园装点美丽中国;使丹青文明大化,让世界认识立体多彩的中国。
这次展览的五位艺术家的组合,一方面,是源于对五位艺术家对宋韵文化的学习研究,共同为浙江省“宋韵文化”工程实施的绚丽绽放添砖加瓦。另一方面,她们的学术根基源于中国美术学院深厚土壤,她们对宋韵文化的研究、教学、创作、服务于社会,是遵循潘天寿先生倡导的“人山花书并重”的中国画教学与发展的主张,同时在不同学科的不同学习研究中互为促进,共同推动中国画在当代的探索与发展。
五位艺术家作品风格介绍
金琤、张赤、叶瑛、徐新红、丁荭五位具有优秀传统笔墨根基的当代艺术家,致力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近年来对宋韵文化的书画表现语言及传播弘扬做了专题研究、创作,并在多年的专研中形成自身的风格样貌。
金琤书法风格:以与古为新,守正创新为创作宗旨,这次的创作大部分延续,在她2023年出版的《修篁深处》一书中--咏竹诗的创作,她认为竹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精神的品格、文人的修养,她的作品融合了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的三家行书的笔意,特别强调用笔的婉转和提按顿挫,如高适的《咏马鞭》。她在作品中追求字形的奇崛开张及跌宕变化,整体章法满溢中强调灵动。向传统经典学习,在书法教学中提升,从而引向现代书学研究、创作实践,她始终踏实坚定地行走在大路上。

金琤,女,1971 年 3 月生于浙江杭州,本科至博士均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专攻书法理论与实践,师从章祖安教授,2006年获博士学位。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馆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书法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及省级展览,获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二等奖、全浙书法大赛金奖等。在《中国书法》等权威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专著《陆维钊书法艺术论》获省社科联奖,完成原文化部课题,承担《陆维钊年谱》研究,2023年出版书法作品集《修篁深处》

金铮 《朱熹<观书有感>》 书法 138cm×34cm

金铮 《白居易诗<钱塘湖春行>》 书法 138cm×68cm
张赤花鸟画风格:追求承古拓今,法为境用。此次展出作品为大写意与工笔融合一体,追求纯厚凝练与工致严谨相契中的艺术况味。近年来,她致力于两宋花鸟画于新时代的主题性创作中的运用研究,探索与实践既有着强烈情感主题表达,又有深度哲理思考的意境传递的创作,追求自我人生高阔境界于艺术语言多元融合表现中,纵横跨越的自由灵境。如《爱无疆》系列、《回望西子一万年》等作品,画面场景关联中,塑造特定的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情景造型,留白的有形素材与无形空间推进的艺术处理,以及不同素材不同技法的灵活运用,使主题得到凸显,追求自然生命力与艺术表现义理融合,以笔墨抒写心灵的美丽图景传递中国艺术精神,是她艺术实践唱响的隽永乐音。

张赤,杭州人,美术学博士,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花鸟画家协会副秘书长。2018年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教育学国家级课题,系国家级课题主持人,兼任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硕博论文评审专家。浙江省花鸟画家协会副秘书长兼常务理事。出版《丹青识中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等专著两部,及《中国美院工笔花鸟画精品课程范本》《花鸟画教程》等技法著书、教材共20部。发表论文32篇,多篇载于《美术观察》《新美术》等国家级核心刊物。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并获奖。

张赤 《回望西子一万年》 中国画 69cm×69cm

张赤 《西子荣安》 中国画 69cm×69cm
叶瑛花鸟画风格:追求静逸内蕴,清逸淡雅。画面质朴纯然,对世人敞开心灵的家园。作品展现出其内心充满对生活的热爱,于平凡的花草世界中寄寓自己的审美,笔下淡碧如洗,洗尽尘世烦忧……通过对花鸟的描写,静听韵语,尽情释放花鸟的自然表情。她的花鸟画,没有玄奥的理念,希望能给您带来淡淡的清新与宁静。案头百合、桌上红柿、池中残荷、小鸟、等无不透着美好温情,花木入画,春暖花开绚烂绽放,秋雨萧瑟悠然独立,处于生拙,归于单纯,朴实自然。
画不靠技巧动人,只在于个人的从容。从容可以顺着自然,顺着心意,一切都从心底而来。笔墨的形与意,自然的真与美,皆在作品中得到展现。一笔一墨,尽是画者心灵之语。

叶瑛,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浙江省花鸟画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组织策划并联络全国及省级多项大型展览、采风及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作品多次参与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展示,包括全国美协驻会干部作品展等,曾举办“素时掇英——叶瑛花鸟画小品个展”,出版作品集《观物由心》。创作以荷为重要主题,亦涉猎其他题材,此次参展作品多元。其作品注重融合传统笔墨与现代意趣,既存自然清雅之韵,又契当代审美,力求带给观者丰富感知与意趣。

叶瑛 《芳朝》 中国画 68cm×68cm

叶瑛 《凝诗》中国画 68cm×68cm
徐新红山水画:追求厚重的笔墨、跌宕的丘壑、复杂的画面结构,在整体中体现个性语言,在笔墨结构与形态上进行新的形式探索,画面整体概括,结构简洁;用墨手法独特,幻化自然,意韵盎然。此次展出以写生作品为主,以深入传统,体悟新法为主旨,水墨、色墨结合。如《葛岭晨暾》《九华自隐》等作品,在保留传统笔墨语言的基础上,结合实地写生的深刻感受,在画面结构上追求节奏、黑白、虚实的对比与趣味,追求整体形式,提取物象符号。在立根传统笔墨的基础上,反映出她对“笔墨当随时代”理念的深刻思考与实践,她在坚持山水画的本色形态的同时,探索新形式,结构性以及对树石的符号化。如何使笔墨语言与图式完美结合,用好中国画的线性,在真山水与表现形式中找到契合点,力图通过笔墨语言去寄怀自己的精神家园。

徐新红,美术学博士,师从何加林教授,现任中国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获“首届中国山水画艺术双年展”“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等三项优秀奖,参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浙江省第十二届美术作品展”等重要展览,举办“游观至境”等个展,录制浙江电视台“宝藏”栏目专题片。出版《山水画写生与图式的笔墨关系》《观物由心》等著作。主持中宣部2019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省哲社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参与国家艺术基金及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

徐新红 《澄泓》 70cm×40cm 中国画 2019年

徐新红 《丹青弛》 138cm×60cm 中国画
丁荭人物画风格:她在传统的底蕴中自然的融汇了一些现代性的元素。在画面中用具体的形象去营造的是一种意象的情境。通过作品可以看到她尝试做到画有尽而意无穷,她的绘画在营造诗意化的内涵,尝试唤起人们的共情、追忆与联想,画面中的形象多是经由她内心去体会提炼而成的视觉意象,是一种艺术上的真实。

丁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系副书记、学院党委研究生工作组组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全国高等教育联盟专家委员。获全国“新锐艺术家”称号及全国第二届现代工笔画大展银奖等11项奖项,在港、京等地办个展本次,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15家国内外重要学术机构收藏。出版《观物由心——丁荭中国画作品集》等两部作品集、《搜山图造型语言解读》等两部专著及一部教材,作品登于《美术》《美术观察》等专业书刊。

丁荭 《侧脸No.1》 69cm×69cm 中国画

丁荭 《仰视》 75cm×85cm 中国画
她们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以宋韵文化为艺术创作之源,以中国传统书画为表现媒介,凸显个人艺术风格,内容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契入时代奋进脉搏,服务社会,引领时代美善风尚,歌扬时代创新精神,以中国书画艺术彰显文化自信之美、和煦民风之美、中国大地之美。
浙江现代画院的展览申报
此次展览,她们的作品作为浙江现代画院的专家团队进行申报,是全国唯一一个民营企业画院入选的重点扶持项目的展览,这正是浙江现代画院在积极响应习近平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的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指出“希望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胸怀报国志、一心谋发展、守法善经营、先富促共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以及“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力所能及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多向社会奉献爱心。”这些重要指示的切实贯彻,此次作品的展出是浙江现代画院吸收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学术力量,加强校地合作,共同为浙江省“宋韵文化”工程的推进服务,是为社会全民审美素养提升,奋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新征程中做出贡献的优秀实践成果。
关于中国国家画院与中国美术报所做的项目落实
即是在坚定不移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肩负起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团结人民、鼓舞士气,勤奋工作,凝心聚力,向世界展示中国民族艺术表现的中国好故事,传播的中国好声音,勇护时代奋进之航的光荣使命的殷殷实践。在纪念习近平文艺座谈讲话十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76周年之际,中国美术报架起了以艺术向党和人民献礼的世纪金桥。
以上精选的65帧精品,通过此次展览向祖国献礼,向人民汇报,祝福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安康幸福。通过该项目的落实,让新时代艺术家在根植中华优秀文化土壤的基础上,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描摹者和美丽中国建设的传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