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观台下一印周
文/安平印
张印周,笔名:应舟,长期从事新闻出版及时尚文化产业工作,是我国服装书刊编辑事业的早期先行者与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华国服的倡导者以及我国早期大型时尚选秀----都市女孩服饰风采大赛的创始人。三十余年间,他以独特的个性思维、别具一格的创新意识以及理性严谨的行事作风,赢得了服饰文化界的赞誉。
他常出“新招”,更喜“首创”,成绩斐然。
绿色军营显身手
1978年的隆冬,一年一度的征兵工作开始了。青春年少的张印周心潮澎湃,积极报名,当兵去,保家卫国。
体检、政审、接兵干部家访,层层过关,一切顺利。
迎着凛冽的寒风,张印周和新兵娃们来到武功县普集镇火车站等候接运新兵的专列。他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乘火车,第一次去首都北京,心情无比激动。
四十多名新兵挤在一节闷罐车厢里,一路东进。沿途有兵站的地方新兵们可下去吃饭,没兵站就在车上吃面包。新兵娃们经过三天三夜的车程,终于来到绿色军营:北京市大北窑新兵训练基地,光荣的成为基建工程兵。
经过四个月紧张的新训生活,张印周被分配到西三旗连队。新兵到连队后,先学习一周军队规章制度及城市交规。其间,连队指导员发现一些新兵们颇有文化,建议他们自办黑板报,张印周自告奋勇承担了板报工作。他连写带画,仅用一天时间完成了四块板报,版面清新美观,深受战友及指导员的称赞。
1979年5月的一天中午,骄阳似火,战友们正围在院内吃面条,个个大汗淋漓,不时发出吸溜的咥面哨音。吃得正欢时,通讯员跑来通知张印周:“饭后去连部,指导员找。”到连部后,指导员向张印周介绍了从团部来的陈干事:“团里要办报道员学习班,我觉得你有文化,又表现不错,推荐你去学习,具体事项陈干事告诉你。”从连部出来,张印周高兴地蹦了起来。
半月之后,报到日到了,张印周早早打起背包,指导员派卡车把他送到和平里团部政治处,参加为期三个月的新闻报道员学习班。全团七人参加学习,三个月之后,留下三人,张印周名在其列,其他四人返回连队。此后,又经过三个月实习,报道组只留下张印周一人,另外二人安排到团部。至此,张印周正式成为一名新闻战士。
新闻工作立新功
经过半年多的刻苦学习与采访实践,张印周对新闻工作有了深刻领悟,写作水平也提升不少。
新闻报道是现场感很强的写作,坐在机关是等不来的,只有沉下去才有“活鱼”可抓。张印周经过深思熟虑后,征得领导同意,扛起背包住进了当时在北京师范大学施工的连队,与战士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亲身感受、体验基层连队战士生活。先后撰写了《努力减轻施工污染 积极保护校园环境》《院校关怀子弟兵》《基建工程兵某部对新建住宅实行回访保修制度》《我国第一座电子技术科研大楼初具规模》等稿件,先后被新华社《光明日报》《北京日报》《基建工程兵报》等媒体刊发,对宣传部队建设,密切军民关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深受部队领导好评。同时,也挖掘出了许多军民鱼水情、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随后他撰写的长篇通讯《洁白如雪的情操》《首都三青年抢救摔伤战士》陆续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解放军生活》节目、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中播出,《解放军报》《工人日报》《北京日报》《基建工程兵报》也同时刊发。
张印周在写作
通过一篇篇新闻报道,宣传了部队为国防建设、为首都建设做出的巨大贡献。部队党委为表彰张印周的突出业绩,给他记三等功一次,并批准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年底,军里召开新闻工作会议,张印周向与会首长及新闻同行做了汇报和经验介绍,随后《基建工程兵报》宣传了张印周的事迹。
新闻采编展宏图
1982年深秋,部队精简缩编。次年7月1日,24岁的张印周留在了北京,成为北京市的新市民,被组织任命为具有600多名职工的基层单位党支部副书记,走上了领导岗位。
由于对新闻工作的痴爱,1985年6月,张印周调入了北京日报社。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国家纺织部有关司局急需宣传人才,张印周被调到纺织工业部出版社,负责宣传工作。
1988年5月,张印周与其他三位同事接手并改版了纺织工业部主管的《时装与纺织品》杂志,开启了他的新闻与服饰文化的新天地。
1988年5月10日,新中国第一所高等服装学府——北京服装学院正式成立。时任国家副主席王震亲临祝贺,纺织工业部部长、教育部部长、北京市市长等各级领导也到会一同祝贺,盛况空前。会议间隙,张印周抓紧一切时间密集采访,当晚就撰写了《纺织工业部部长寄语时装与纺织品杂志》。之后,《纺织工业部部长谈服装》《女部长的衣着观》等报道相继刊发,《文摘报》还对《女部长的衣着观》一文进行转载,社会反应很好。
对于具有国际时尚视野及民族服饰设计特色的设计师,张印周总是偏爱有加。
梁子创立的“天意”品牌及李艳萍的改良旗袍,均具备了时尚与传统风格,曾在服饰界独领风骚。张印周对她俩进行了多次追踪采访报道。
关注新闻播音员服饰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是新闻界的王牌栏目,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新闻联播》中播音员的形象、气质、表情、音质、着装,备受国家高层重视,也颇受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及国人的关注。
张印周从服饰的角度开始关注央视的播音员,总觉得他们在着装上还有些许不足。《新闻联播》播音员着装不仅是个人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是国家的门面,理应体现大国风范。作为纺织服装行业的从业人员,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为推动这项工作尽一份力。
征得领导同意,与邢质斌沟通,张印周拟了一份关于举办电视播音员荧屏服装研讨会的报告,很快得到国家纺织工业部部长的批准。接下来张印周便与邢质斌、中央电视台新闻部主任张朋石一起向时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杨伟光汇报。杨台长看到国家纺织工业部这么关心播音员着装很高兴,当机表示支持。他说:“研讨播音员服装不仅是提升播音员的自身形象,而且是全面提升国家形象的最佳切入口。”答应马上汇报台长黄慧群和副部长王枫。第二天一早,张印周就接到了杨台长来电:“部领导同意举办并出席研讨会。具体筹办事宜由邢质斌、杜宪与你们接洽。”随即,筹备工作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时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部主任张朋石,《新闻联播》播音组组长邢质斌,副组长杜宪与张印周具体商定了研讨会时间、地点、议程、与会专家及出席领导。
1989年4月20日上午,中国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荧屏服装研讨会在中央电视台会议厅如期举办。出席会议的有纺织工业部部长吴文英、广电部副部长王枫、中央电视台台长黄慧群、中国服装总公司总经理于宗尧,以及服装专家袁杰英,《新闻联播》播音员邢质斌、杜宪、罗京、李瑞英等80余人。专家学者就电视播音员着装品位、着装风范、审美意识、民族特性、自信心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引起国家高层领导的极大重视。之后,国家给予了相应的补贴,从此,播音员的着装有了质的飞跃。
与服装书籍结缘
为了更好地传播服饰文化知识,美化人民生活,张印周采访了众多在民族服饰领域颇有建树又紧跟时代创新步伐的设计师后,又把目光转向了编辑出版服饰书刊工作上。通过对服饰设计的深入了解、流行趋势的深刻感悟、消费市场的洞察,张印周策划主编了现代名牌服饰丛书——《蒙妮莎时装》等共7册。此套丛书从策划到编撰出版历时三年,是我国第一套名牌系列丛书,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紧接着他又策划、责任编辑了服装设计裁剪与缝制教程丛书——《服装领袖袋扣开口设计与制作工艺》等共8册。陆续由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全国新华书店发行,此套丛书分别获得了国家部委生活图书评比二、三等奖。
此后张印周策划、责任编辑的《当代服装科技文化》中国服装大全丛书——《中国衬衫内衣大全》和《中国服装辅料大全》出版,全国新华书店发行。
接着张印周策划主编的《中华鞋经》《世界女装新款》《中国名牌时装》(1)《中国名牌时装》(2)丛刊和《时装精品集》金盾出版社出版,首印5万册,多次重印,销量非常好。他运作的另外三本丛刊《内衣时尚》《时尚装苑》和《中国模特》出版上市后。无论从内容、封面,还是版式设计均焕然一新,深受年轻人特别是女性读者的喜爱。





张印周主编及编辑的部分丛刊
创办第一份《服装时报》
1990年深秋,秋风扫落叶,大地一片金黄。
北京服装协会副秘书长冯卫国先生造访张印周,寒暄后,话锋一转:“今日拜访,有一要事协商。李昭同志(胡耀邦夫人)欲创办一份服饰类报纸,这是她老人家多年的夙愿,只因多种因素,没有办起来,现在仍信心满满。咱们是挚友了,你行业熟悉,有思想,又有胆识,我想请你助一臂之力。”
尽管创办报刊难度不小,但张印周还是在诸多困难中理出了思路。他从国字号单位入手,先后与《中国纺织报》、中国纺织出版社和中国服装集团商洽,他们三家均有参与意向,但不宜主办,最后确定还是由北京服装协会主办。
1992年5月,应李昭同志邀请,张印周和冯卫国前往李昭同志家汇报工作。张印周就申报、报纸名称、报纸定位、办报宗旨、报纸开本、版面安排、栏目设置、团队建设、稿件来源、广告开发及办报资金筹措等工作做了全面汇报。李昭同志对他们在短时间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大加赞赏,并就报纸名称定为《服装时报》非常满意。离开时,李昭同志握着张印周的手,谦逊地说:“你们是先锋,在前方干事,很辛苦。我老了,也走不动了,只能在后方给你们鼓劲,全力支持你们!”

张印周、冯卫国与李昭在一起
当晚,张印周连夜起草《服装时报》申请报告,第二天一早,便与冯卫国一起在北京服装协会盖上章,送到协会上级主管——北京市经委签批盖章,然后立即送达北京市新闻出版局,一切顺利。
经过多方努力,特别是李昭同志的关心与支持,1993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批复,同意创办《服装时报》。拿到批件,张印周端详了半天,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和冯卫国到附近小餐馆要了三个菜,喝了两瓶啤酒,痛快!
紧接着张印周和冯卫国招兵买马,寻觅办公地点。办公地点定在西单辟才胡同的一个废弃小院,有四五间平房,是冯卫国朋友免费提供的。根据之前研究的办报方针和报纸定位,特邀请了多位行业精英、专家学者进行研讨。先后邀请了中国青年报杨浪、新华社李安定及人民日报和经济日报的两位同志,还有新闻出版报的孙月沐、王毅,中国轻工报的王琳等。大家结合自己办报经验,大胆提出了一些超常思维的建议。比如:杨浪建议创刊号发刊词标题为:“一张可以撕碎的报纸”,还有建议服饰类报纸要突出照片,给人以视觉美感,报纸要大气、对开版,版面设计要清新等。
《服装时报》的创办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深切关怀,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亲笔题词:“美化生活的需求,从来伴随人类文明发展不断迈向新高度。”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亲笔题词:“弘扬华夏文化,发展服装工业,美化人民生活。”时任国家纺织工业部部长吴文英也题了词:“团结协作,努力办好服装时报,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李岚清副总理派秘书亲自将题词送达到西单辟才胡同《服装时报》社。
1993年12月10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一张散发着墨香、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国第一张服饰类彩色大报——《服装时报》面世,它标志着中国没有服饰类彩色大报的历史宣告结束。

《服装时报》试刊号
竭力推广国服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称。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的服饰文化,精美绝伦的中华服饰是世界服饰文化宝库中的瑰宝。然而,由于历史变革及政治原因,一段时间以来,中华服饰特别是民族服饰几乎断代,不少染织、刺绣、饰品工艺濒临失传。于是,张印周自1998年3月起,开始筹划《话说中华服饰》大型电视系列片,项目很快得到了国家政府部门批准。这是一项巨大的文化系统工程,纵向五千年服饰文化史,横向56个民族、30多个省市自治区。
张印周认为,服饰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除了实用价值外,也是穿在人们身上的艺术品,彰显着人们的审美,也对人们的思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虽然汉服和唐装逐渐被人们提起与追捧,但振兴中华服饰,并不是完全复古。他提出: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研究开发自己的国服,应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融入当今国际服饰文化理念。
张印周从事新闻出版及服饰文化事业近40年,编辑科普、服饰、文化艺术类图书80余种,3套为大部头丛书,8种图书获国家部委级图书评比二、三等奖。出版专著9部,成果颇丰。2014年8月,他的纪实性自传体文集《岁月悠悠寄深情——一位农村孩子的心路历程与名家情缘》一书由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读者反应很好。享有文坛“基辛格”美誉的陕西籍著名作家周明,当看了印周的作品后,欣然题写“楼观台下一印周”,诠释了对他的赞誉。

作者:安平印 高级编辑。历任《中国信息报》编辑记者、总编室主任。邮箱:apy9166@126.com 手机:13381307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