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翱翔
在乐昌市坪石镇京口村坳坵村小组的旧屋中,泛黄的纸页在指尖翻动,邱辉珍的《日记》正缓缓铺展开一段尘封的红色往事。那些带着硝烟气息的字迹里,竹岗的两座庵堂——圆通庵与太平庵,始终是绕不开的坐标,而吕献荣这个名字,更如一条坚韧的线,串起了革命年代军民同心的滚烫记忆。
1930年的湘粤边境,烽火连天。作为中国工农红军湘粤边赤色游击队队员、皈塘区委坳坵支部委员,邱辉珍与战友谷子元、李林他们常需穿越封锁线,前往上竹岗的圆通庵——那里是湘南特委机关办事处的秘密据点。每一次潜行,竹岗村的吕献荣总会默默等候在路口。他熟悉山间的每一条小径,知道哪片密林能避开敌人的耳目,哪段坡路能缩短行程。在他的带领下,队员们总能安全抵达,而太平庵便成了他们歇脚的第一站。庵堂里的地板@或许还留着他们久坐的体温,墙角的水缸里,永远有吕献荣提前挑满的清水。
太平庵不仅是歇脚处,更是传递希望的联络点。邱辉珍的日记里记着:“献荣兄又送米来,布袋里还裹着几把青菜,说是自家种的。”寥寥数语,藏着最动人的默契。那时的吕献荣,或许不懂“革命”二字的宏大释义,却明白这些穿着草鞋、眼神坚毅的人,是为了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他悄悄将米缸里的存粮匀出一部分,在深夜里摸索着送到庵堂;游击队员们则会把打土豪得来的盐巴、布料,悄悄放在他门槛边。庵堂的香火未曾断绝,而比香火更旺盛的,是军民之间心照不宣的信任。
时光流转至1978年冬,霜露覆盖了竹岗的山路。已至暮年的谷子元从湖南重返圆通庵,岁月在他脸上刻满沟壑,却磨不去对故地的牵挂。这一次,带路的依然有吕献荣。几位老人踩着枯叶上山,路过太平庵时,像当年一样驻足片刻。庵堂的木门或许已斑驳,墙角的水缸仍在原位,只是当年的青涩少年,如今都已华发苍颜。他们没有多说什么,只是望着庵顶的瓦片,仿佛能听见当年队员们压低的谈话声,看见吕献荣往布袋里塞青菜时的认真模样。
邱辉珍的日记到这里便停了笔,但那些关于竹岗庵堂的记忆,从未真正褪色。圆通庵的石板上,似乎还能寻到游击队员匆忙的脚印;太平庵的屋檐下,仿佛仍飘荡着军民共话的絮语。吕献荣们或许从未留下惊天动地的事迹,却用一捧米、一把菜、一双带路的脚,在革命的画卷上写下了最质朴的注脚。
如今,当我们再次走进竹岗,两座庵堂静静矗立在山间。它们见证过烽火中的生死相依,也收纳了解放后重逢的唏嘘感慨。那些藏在日记里的名字——邱辉珍、谷子元、李林、周里、李光宗、吕献荣、李金太、李土保,以及无数未被记录的军民身影,早已化作这片土地的精神血脉。而这份跨越时空的鱼水深情,终将在岁月的长河里,永远温热,永远闪光。
作者简介:李翱翔(笔名:江帆),酷爱文学。韶关市作家协会会员、乐昌市作家协会理事。有近千篇散文、游记、报告文学、政研论文散见于市、省、国家级刊物,参加各地文学创作曾多次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