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纵深处的生态美学
——评何家荣教授《行走大洪岭古道》
安徽东至三中 金成道

何家荣教授的散文《行走大洪岭古道》以细腻笔触勾勒出安徽祁门县大洪岭古道的自然与人文的双重魅力,赋予古道鲜活的历史肌理和生机盎然的自然美,堪称当代徐霞客游记的典范之作。
文章以古道为时空轴线,巧妙串联起"徽安古道"商贸史、岳飞抗金轶事中的严明军纪与闪耀的文采和汤显祖诗句的误读趣味,完成了从物理路径到精神通道的升华。

以植物学家般的精准记忆,描摹"清峭幽秀"的生态画卷,如荚蒾、甜槠等30余种原生植物名录。引入古道"与村庄为邻"的特质,在诗意与人间烟火的平衡中,凸显其独特的美学价值。作者笔下的古道不同于荒山古道,游客不仅能享受"羁人过客"的孤独美学,而且随时可以回归"安阜桥"廊阁的人文温暖,延续了徽州人"险阻天成"生存智慧。

而今,立秋时节,古道上甜槠与金缕梅的浓荫织就天然凉棚,山涧清泉叮咚应和着蝉鸣;漆树与紫茎的叶片浸染霞色,五味子的红果点缀林间,宛如朱砂洒落青石板;偶见白鹇掠过,古道更显得"清峭幽秀"。

新修的环山小道旁,村民以竹筒盛山泉供游人取饮的场景,延续着古道上"无饥渴之忧"的温情。这种从明代廊桥到现代生态步道的演变,恰是"画圆古今"理念的生动实践。

附:
何家荣:行走大洪岭古道
原创 同步悦读 同步悦读 2025年07月28日 16:01 安徽
散 文
行走大洪岭古道
■ 何家荣

大洪岭古道在安徽省祁门县境内,南起祁门县大坦乡燕窝村,北抵祁门县安凌镇雷湖村,全长约15 公里,当地有上七下八的说法。古时候,徽州府与安庆府、池州府之间有官道相连,后来习称“徽安古道”“徽池古道”。这两条古道全长200余公里,从徽州往池州、安庆很长一段是重叠的,入池州境后,才岔开一途,通往安庆。但现在,这两条古道绝大部分已不复存在,被看不见时间之手轻轻抹去。大洪岭古道,是这两条古道的一部分,而从燕窝至分水岭的南段,又是大洪岭古道保存最完好的一段。

今年孟春时节,我们一行数人相约,再次行走大洪岭古道。在这里,“再”这个词,我们团队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有的人会解读为“一而再”的意思,有的人则会解读为“再而三”的意思,而有的人更会解读为“一再”、一次又一次的意思。

一条古道,何以会有如此魔力,让人走过了还想再走、别后还想再来呢?
是因为每年孟春时节,大洪岭上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吗?当然。但不止于此。否则,不会那么乐此不疲。
有人乐走大洪岭古道,可能是因为它能倍增游兴。这种兴趣,是眼前山水与大徽州的历史文化背景相互作用的结果,给人一种难以言说的美好的感觉。比如,无数人诗文中引用过的汤显祖的诗句:“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让徽州成为天下人梦寐以求的神秘乐土。而查阅《玉茗堂全集》,你会发现,这首诗题为《吴序怜予乏绝,劝为黄山白岳之游,不果》,诗曰:“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黄山,即今日之黄山;白岳,是齐云山的古称。说明当时以黄山、齐云山为标志的徽州地区,是富裕之地,堆金叠银,多藏财富。而汤显祖一生孤洁,视富贵如浮云,故汤显祖心中的“痴绝”,乃超凡脱俗、不合适宜之志趣,而世人则多理解为痴迷、向往之念想。走在大洪岭古道上,每每想到今人与古人虽大异其趣,但其心间蕴藉着错会了的古人诗意畅游徽州,你定然会忍俊不禁,感觉比那些流行的段子之类更解颐解乏。

另据清道光《祁门县志》引明万历《县志》云:“绍兴元年,岳王飞提兵过祁,憩东松庵。终夜度军,及曙,祁人乃觉。自题庵壁而去。”绍兴元年,即公元1131年,岳飞29岁,追击金兵过江后,屯兵江阴。岳飞后来蒙不白之冤,以“莫须有”罪名被杀,其诗词文章几乎丧失殆尽,岳飞嫡孙岳轲各方搜集,编成《金佗稡编》,其中就有这篇题壁,题作《东松寺题记》,文云:“余自江阴军提兵起发,前赴饶郡,与张招讨会合。崎岖山路,殆及千里。过祁门西约一舍余,当途有庵一所,问其僧,曰:东松。遂邀后军王团练并随属嬉焉。观其基址,乃凿山开地,创立廊庑。三山环耸,势凌碧落。万木森郁,密掩烟甍。胜景潇洒,实为可爱。所恨不能款曲,进程遄速,俟他日殄灭盗贼,凯旋回归,复得至此,即当聊结善缘,以慰庵僧。绍兴改元仲春十有四日,河朔岳飞题。”《祁门县志》亦收录此文,但一二处略有错漏。阅读此文,犹见岳飞当年治军之整肃。“终夜度军”而祁人不觉,这是何等的纪律严明?又据《金佗续编》,岳飞尝“自池州进兵于潭,所过肃然,民不知军旅之往来。上闻之曰:岳飞移军潭州,经过无毫发搔扰,村民私遗士卒酒食,即时还价,所至欢悦。”特“赐诏奖之”。阅读此文,犹见岳飞当年文采风流,于十万火急之行军途中,遭逢崎岖山路,而偶遇潇洒胜景,仍不失雅兴,而携若干随属暂嬉焉。东松之景固可爱,而岳飞之从容不迫、临危不乱之风度不亦更可爱乎。

东松山,在祁县西三十里,东松寺在其麓。大洪山,在祁县北五十里,大洪岭古道在其中。岳飞的行军路线,应是经宣州,过池州,至祁门,往饶州。而东松山在徽饶古道上,大洪山在徽池古道上,岳飞带领官兵便应先越大洪山,再到东松山。游人们今日行走的大洪岭古道,或许就在岳飞行军讨贼的路线上。一想到自己是走在岳飞当年走过的路上,自然会脚下生风,心间生慷慨之气。
而有人乐走大洪岭古道,或许是因为它能清心安神。古时候的祁门,如清道光《祁门县志》所载,“祁地僻在一隅,土著之民聚族而处,非如通都大邑,轮蹄麇至,宾旅鳞萃也。”地处偏僻,是其所短,亦为其所长。故县志又曰,此地“复岫崇峦,清峭幽秀,羁人过客,往往癖之。”“且险阻天成,兵革不到,避乱者以此为桃源。”时至今日,祁地已不再是“僻在一隅”,高速、国道、省道、县道,组成了便捷的交通网。但走在大洪岭古道上,依然没有那种“轮蹄麇至,宾旅鳞萃”的嘈杂之扰,依然能够享有那份“复岫崇峦,清峭幽秀”的桃源之乐。各种原生植物,如荚蒾、甜槠、紫茎、漆树、金缕梅、紫弹树、三尖杉、五味子、矩叶鼠刺、香花崖豆藤等等,往常不仅见所未见,且闻所未闻。听说山间还有猕猴、白鹇、赤腹松鼠、白颈长尾雉等野生动物,虽不可常见,但感觉它们就在身边,就在不远处。至于空中不时掠过的鸟影,空气中不时飘来的花香,身边飞去又飞来的蝴蝶,更让人感觉亲切。这恰是问水寻山者们可遇不可求的境界。走在悠悠的古道上,若人山人海,如赶市般,就大扫兴,须是三三两两,悠游不迫,方有情致。想必汤显祖也是如此,且看他诗云:“世路寻常见,心期次第过。一般花月好,只是恨人多。”
但大洪岭古道又与别的古道大不同,并非处于荒山野岭间,如尘封的往事,被人遗忘在岁月的烟云里,冷寂得令人怜悯而生愁绪。这大洪岭古道与村庄为邻,诗意与人间烟火兼得,让你感觉既在旅途,又不似在旅途,无饥渴之忧,可尽兴而行。

又或有其人,乐走大洪岭古道,是在于它行走起来轻松自如。据说,大洪岭古道是现存徽州古道中最宽阔平缓的一段,虽在崇山峻岭间,却给人一种天开地阔的感觉。走在这条古道上,虽是时时向上,但你感觉不到是在攀登,因为你不必特别用力,可轻松前行。村里老人说,古时候八抬大轿能在道上掉头。这让人又想起了岳飞,那时候,大洪岭上大约还没有这条大道吧,否则,岳飞官兵可以在道上策马扬鞭了。
古道南有大坦乡,乡内有大坦村,大坦村口又有大坦河,乡、村、河流,皆名“大坦”,大约与这条宽阔的古道不无关系吧。大坦河上,还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古桥,名“安阜桥”,是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风雨廊桥,单孔石拱桥上横跨粉墙黛瓦的廊屋,廊屋南北两面均有什锦花窗,正中为葫芦,左右菱形、六角形、方形、圆形对称分布,廊屋东西各有拱门,拱门外有石阶连接大坦河两岸的石板古道。廊屋西首,又建有阁楼,可近观远眺周遭山光风物,恰如桥上匾额所书:东维揽秀、西俪昭华。

今天的大坦人,从古道接近山巅处,又另修了一条下山的新路,与古道形成回环的格局。游客从山下燕窝村沿沧桑的石板古道登山,到得山顶,又可由这条新修的依自然地势地貌千回百转的羊肠小道,返回燕窝村。仿佛穿越古今,只是画了一个圆。这是个绝好的创意,既解决了骑行者、自驾游者来回倒腾车驾的劳顿,又使游客心甘情愿地留在大坦、燕窝。
乐走大洪岭古道的理由可能还很多吧,而我们第一次走大洪岭古道,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喜欢上了大坦、燕窝这两个地名。

何家荣简介
何家荣,安徽太湖人,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兼任池州市作协主席。出版专著《池州民间饮食习俗》《李白皖南诗文千年遗响》,参与主编池州大型历史文化丛书《漫步秋浦》、主编《池州民间故事》《池州民间楹联故事》,在《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文艺理论与批评》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发表散文200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