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圣贤之智,启学问新程
黄州教育文化博物馆 戴 志 供稿
在漫漫人生的学问之路上,我们宛如行者,渴望攀登智慧的高峰。而历代圣贤的言论,恰似那指引方向的登山说明书,然而,这份珍贵的指引,却在诸多时候被世人误解、轻视甚至诋毁。
《尚书》云:“睿作圣。”《家语》亦曰:“圣者,德合天地,变通无方也。”圣贤,绝非浪得虚名,他们立德、立功、立言,是家国天下的光辉楷模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传播“仁”的思想,虽历经坎坷,却矢志不渝,他的儒家学说成为后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准则;孟子继承并发扬孔子思想,倡导“仁政”,以浩然正气的言论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他们以自身的言行,为我们揭示真理,描绘大道,其言论蕴含着常情常理,是构建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底层逻辑,是万世不移的智慧结晶。
可有人质疑,时代变迁,圣贤之言是否已不合时宜?实则大错特错。社会无论如何发展,人性的善恶、美丑始终存在,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准则、道德的底线不会改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穿越千年的古训,在任何时代都是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它简单质朴,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能让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推己及人,多一份理解与包容,少一些纷争与伤害。那些认为圣贤言论过时的人,是未能洞察其精髓,只看到了时代的表象,而忽略了真理的永恒。
还有人觉得圣贤言论众说纷纭,难以定论,难以施行。学问的意义本就在于提升认知。圣贤们修身明德,境界高远,其言论自然不是一般人能轻易领会的。正如《庄子》所言:“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者,而无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吾教之其果为圣人也。”学习圣贤学问,需要我们不断提升自身修养,深入思考,反复揣摩。当我们的认知达到一定高度,便能逐渐领悟其中真谛。对于同一句话,不同人有不同理解,这并非言论本身的问题,而是每个人的阅历、修养、认知水平不同所致。随着我们在学问之路上不断前行,对圣贤言论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刻,运用起来也会更加得心应手。
学问之道,贵在践行,重在自省。船山先生说“行而有知” ,我们不能只是捧着圣贤之书空谈理论,而应将其融入生活的点滴,在实践中检验、领悟。就像登山,我们要拿着“说明书”,一步一个脚印,边攀登边对照,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与进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具备辨识真假善恶的能力,学会独立思考,构建起属于自己的正确价值观。
《论语》中讲:“君子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对于圣贤言论,我们应怀有敬畏之心。不学不懂不实践是个人的自由选择,但绝不能肆意诋毁。举头三尺有神明,妄言妄语不仅暴露自身的无知与浅薄,更可能误导他人,贻害无穷。
让我们心怀敬畏与虔诚,踏上学习历代圣贤的征程,以他们的智慧为灯塔,照亮我们在学问之路上前行的方向,在人生的高山上,不断攀登,领略更为广阔、深邃的风景,实现自我的升华与超越 。
2022年5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