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密 龙 门 寨
作者/冀高明
韩城市西南二十里处的高门塬上,西高门村西有一四周环沟之孤岗,当地人称"寨子",古称"龙门寨"(寨子的门洞上有砖雕门额"龙门寨"和"嘉庆年重修"字样,后由司马迁祠收藏,至今未能找见;2021年在申报古部落村庄时,发现过去的地亩册上出现了"砦子''二字;或"寨"或"砦"皆指同一个地方),面积大约五十亩。东眺黄河,西依梁山,南环亢水,北枕禹山。历经千年沧桑,它静静地躺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携蓝天白云为伴,与世无争地孤独了数千年。
韩城在西周时期称"少梁",为梁国都城所在地,后被秦国吞并改称为"少梁邑"(约公元前641年),秦惠文王十一年(公元前327年)更名为"夏阳",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秦汉时期。经多方权威考证,古夏阳位于韩城西南约10公里处,疑似高门塬,也就是太史故里。因此,司马迁出生在高门村西的龙门寨是有依据的。
如何才能证明司马迁出生地就是高门塬上的龙门寨?这还得从《史记·太史公自序》"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说起。
一说地理位置,"龙门"。这要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最早出现的是"亢水龙门",距今约有万年之久,可谓天下第一"龙门"。传说最早羽山(后称"禹山",此名来自于"殛鲧用禹"之典故,后因"羽"与"禹"谐音,便将"羽山"叫成了"禹山")有庙叫"女娲庙",羽山上有龙叫羽龙,羽山上的水叫亢水,它流经贺龙村和西高门村沟底衔接处,然后东流经吕庄川与芝水交汇流入黄河。在紧挨西高门村"寨子''沟底处突然变窄,约有十米余。亢水流经此处恰似一道门,在此地回旋后破门东去。有一年春天一条白龙从水面上腾空而起,飞天而去。看到的人欢呼雀跃,庆祝神龙升天。从此就把这个地方叫"龙门",因龙从亢水腾起,也就叫成了"亢水龙门"(现有遗迹可考)。大家都认为神龙出现的地方必是风水宝地。从此,亢水南边的人就把村名叫成了"贺龙"村,北边寨子上人把"寨子"叫成了"龙门寨"。
《帝王世纪》《通鉴外记》记载伏羲女娲公元前7724年立国,距今9748年。是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共同开创了华夏文明。从亢水两岸出土的陶器、陶片等物来看,考古学家断定这里 也是新石器时期遗址。以此推断,"龙门寨"与"伏羲 女娲"时代相接近,故称"龙门寨"为"天下第一龙门寨"。
根据《龙族始祖考》"亢水龙门"所在的位置就是传说中的"伏羲龙门"。孔子所说的"亢龙"就是"伏羲龙门"之铁证。由此得知,"亢水龙门"就是天下第一龙门,而龙门寨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天下第一龙门寨"。
司马迁受宫刑后,忍辱负重,在完成《太史公书》写《报任安书》时,就下定了以死明志之决心,告知了司马家族弃寨改名,抛弃了生地龙门寨,在徐村(即续村,暗指司马迁家族延续的村子)落脚,改为"冯"、"同"两姓。从此,亢水龙门旁的龙门寨人去寨空,几百年后"亢水龙门"及"龙门寨"就在人们的记忆里消失了,更不要说两千一二百年以后的"龙门寨''了。
依据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河水》记载,"大禹导河积石,疏决梁山,谓斯处也,即《经》所谓龙门矣。"明确了大禹治水的地理标志。黄河两岸对峙恰似门阙,险峻无比,黄河由此奔涌而出。因大禹治水之功绩得名为"禹门",也称"禹门口",后演变为"龙门"。郦道元还引用《魏土地记》补充道"梁山北有龙门山"。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最早提出:"龙门山位于夏阳县(今韩城)",认为"迁生龙门"即指此地韩城。这些,都强调了司马迁故乡的地标性自然景观。
而这里的"龙门"在汉代来说,所指的是黄河某段峡谷及周围区域的统称,并非黄河两岸的"龙门县"、"龙门村''、"龙门镇"、"龙门新村"。《尚书·禹贡》所记载的"导河积石,至于龙门",这里的龙门也是大禹治水时"凿龙门",即龙门山,也就是现在的"韩"、"河"之间的黄河峡窄地带,并非是司马迁所说的"迁生龙门"的龙门,此龙门非彼龙门。而此前提到的"亢水龙门"才更具有说服力。
毫无疑问地说,司马迁"迁生龙门"就是这个"亢水龙门"旁的"龙门寨",他只所以含糊其辞地用一句"迁生龙门"带过,是因为受千古奇冤而怕连累家族,并有意地把人们的视线转移到五十里外的黄河龙门,即禹门口。留给后人慢慢地探究……
二说历史沿革,"耕牧"。在西汉时期,龙门区域涵盖了"陕''、"山"两省方圆百公里,是个大概念,并非专指黄河两岸的"龙门村"。传说山西河津市的"龙门村",原称"神前村",北魏孝文帝时期曾设"龙门县"。1961年因黄河龙门渡口而更名为"龙门村"。陕西韩城市的"龙门村",是依托"龙门"这一地名发展而来,见于清代而不是汉代。清乾隆年《韩城县志》有"两岸皆断山绝壁,相对如门,惟神龙可越,故曰龙门"。两岸"龙门村"的起源远远晚于司马迁年代。也就是说,现在的"龙门村"与司马迁所说的"迁生龙门"并非同一个概念。而说明他出生汉代龙门区域的某个地方一一韩城境内。也就是说司马迁"耕牧"之地在韩城境内。
这就必然指向了韩城境内的古夏阳,那个时候是汉平帝刘('彳干亍'组成Kan)执政。(公元前45年至23年)王莽以皇后王政君侄子的身份逐步掌握了朝政大权,自封为"摄政王'',公元8年,他废黜孺子婴,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年号"始建国",将夏阳县改为"冀亭县"。十五年后,汉光武帝刘秀起兵诛灭了王莽,建立了东汉,又恢复了"夏阳县"之称谓。《资治通鉴》记载了王莽篡权后的统治尝试。自此,汉朝又存续了四百年,至汉献帝时灭亡。此后,夏阳县从隋代开皇十八年(598年)正式设韩城县延续至今。
历史的演变,让我们看到了古夏阳地位的重要。它地处"黄河之西,梁山之东",土地辽阔,宜"耕"宜"牧",与司马迁自述的"耕牧河山之阳"相呼应,这个区域也正是高门塬之所在。而"龙门山"仅适合''牧"的特征,而非"耕"的现实。所以说司马迁不可能"耕牧"在这个地方。
郦道元在《水经注》里,创造性地通过地貌(山脉、水糸)、城邑、史事的详实记载,为司马迁的出生"耕牧"地提供了自然与人文双重的地理坐标。
因此,司马迁"耕牧河山之阳",他用"河山之阳"这样一个大概念,其目的使司马家族免遭迫害。这里的"河山之阳''也可能是指龙门山黄河以南的广袤之地,也可能是指亢水和梁山脚下的辽阔之地。这两种说法都对,作者更倾向于第二种说法。这些都需要进一步考察和论证。
三说文化认同,"龙门寨"。汉代《汉书·地理志》记载:"夏阳,古少梁……龙门山在此。"这充分说明了司马迁"耕牧河山之阳",也就是"龙门山"以南的古少梁。黄河无声地分出了"河山之阳"与"河山之阴"。"亢水"也无言地见证着"河山之阳"与"河山之阴",似乎也有"壁立万仞,中通河流"之奇观。这些都为司马迁出生在高门塬上的"龙门寨"作了证。
清代《韩城县志》明确标注"高门,司马子长之故里也。"且高门塬现存的司马迁高祖司马昌、曾祖司马无泽、祖父司马喜、父亲司马谈祖茔及墓碑,还有八世祖司马错、六世祖司马靳皆葬华池。这些都佐证了司马迁家族与高门塬深厚的渊源。
考古学家在"龙门寨"发现的断崖灰土层、绳纹红黑陶片、铜钱币等,都印证了早期人类活动的痕迹与司马迁生活的年代相符。高门村现有的明清四合院、砖雕门楣"耕读第"等物也都体现了司马迁家族的文化传承。
《汉太史司马公高门先茔记》记载司马迁为"龙门人"(即司马迁出生于龙门寨),而汉代的夏阳县高门里就是今天的高门村,那个时候龙门寨就是在高门里的管辖范围之内,现在依然如此。
当地还流传着司马迁少年在龙门寨"耕牧"的传说,以及"耕牧"间隙捧竹简诵读等故事。这些,都很有说服力。
可以看出,"龙门寨"遗址曾是司马迁家族的聚居地。因此司马迁生在高门塬上的龙门寨是最为可信的,其地理坐标、文献记载、考古及官方认证,形成了一整套的证据链。因此,公元前145年(汉景帝中元五年)司马迁出生在高门塬上的"龙门寨",而在此"耕牧"是确信无疑的。
归根结底,从"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文化认同''三个方面都可以得出:司马迁出生在高门塬上的"龙门寨"是无可辩驳的史实。也许还会有人提出质疑,但是,"山"不会说谎,"河"不会骗人,"地"不会欺人,"物"可以见证。
司马迁少年时期在家乡过着"耕牧"生活,接受着家学教育;10岁便能诵读《左传》《尚书》;19岁长安求学得名师指点;20岁游历四方,积累史料,探究"天人之际与古今之变"的奧秘;22岁为撰写《太史公书》做准备;38岁(公元前108年)继任太史令,整理史料;42岁(公元前104年)起开始编撰《太史公书》;54岁(公元前91年)汉武帝征和二年完成了《太史公书》即《史记》的撰写。他历遭磨难,用生命著史传世,被后世人尊称为"史圣"。
龙门寨,它是华夏文明发源的历史坐标之一,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更是一本被遗失的历史教课书。它像一幅展开的历史画卷,历史遗迹随处可觅。还有太多的历史遗迹等待揭示其真象。龙门寨伴随着迤逦的梁山和脚下汩汩亢水,跟着时光的脚步默默地流淌,犹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守护着这一段厚重的历史,静静地诉说着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和岁月沉淀的宝藏,激发后来者自觉地成为历史文化传承的使者!
025、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