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南君

问瑶——陈斋邝以明诗书画印作品展序
文/陈传席(中国人民大学二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原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诗、书、画、印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突出表现形式,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自宋代文人画滥觞以来,四者常常结合在一起,呈现出多重的审美内涵,甚至成为一种文化符号,直指文人士大夫的文艺生活与精神追求。近现代艺术大师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齐白石等人都追求诗、书、画、印的融通,强调“画事不须三绝,而须四全”。
时至当下,在日益物化的社会和快节奏的生活以及高等艺术院校分科教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真正具有全面修养的艺术家寥如晨星。以明是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科班出身,却走着古代文人、艺术家博采兼修的路子,默默坚守先贤延续下来的诗书画印“四全”的追求,并将之与时代相结合,颇见创新。这在专才辈出的艺坛中显得难能可贵。
以明的中国画强调以写生观照丘壑,以书法带动线条,以识见滋养笔墨。无论是《中国印·信系列之中国印文化景观小记》《渔家春早》等主题创作,还是《羊城即景》《我要记住你的样子,像鱼记住水的拥抱》《静界·山外山》等怡情小品,都能看出他扎实的色彩配搭、笔墨控制与丘壑经营功夫,其干净灵巧的水色,疏朗闲逸的结构,透露出一种灵动的文人气息与鲜活的时代气象。流泉漱石,远山近村,忽然飘来一抹云霭,胜似层叠渲染,境界自出;闲花野卉,游鱼戏虾,忽然逸出一块怪石,胜似苦心经营,生气自现。
以明的书法植根于汉晋。他很勤奋,走的路子也正,以《张迁碑》《张黑女》为基础,遍涉汉简、章草、二王、宋四家、赵之谦及黄士陵等经典名碑帖和名家法书,总体上呈现出体态多姿,线质多变,用笔酣畅,富有浓郁的文人书卷气。
以明的篆刻追宗秦汉,其布白分行,具有绘画巧思;其运刀刻石,擅于结合线条效果冲切互用,锐钝兼收,一任天然。除秦汉印外,他还学习丁敬、齐白石、吴昌硕、赵之谦等流派印章以及甲骨文印、图形印,认为多学些各种形式的印章,可以丰富印面的效果与风格,秦汉印为本,流派印为用,加上现代人的审美,可产生新的境界、新的风格。
以明还能写诗联和古体散文。其《观祈风楼主写竹》一诗,笔行风雨,如见千竿,“人生好比潇潇竹,几节高来几节低”,颇有人生哲理;《迁播瑶溪二十四景》一文,音节跌宕,如见清溪,如闻花香;《太行纪游》一文,笔重神凝,似见千峰巍峨,万壑壁立,又见一抹烟雨,飘荡其中。
总而言之,以明的诗、书、画、印见法度,见意趣,见神韵,见人格,见心灵。

邝以明艺术简历
1980年生,广东河源人,号微堂、陈斋、和煦堂等。
西泠印社社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暨南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艺新星,广州画院副研究馆员、展览典藏部副主任等。
策划西泠印社主办“心心相印——西泠印社社员亚运主题作品展”、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第三届广东岭南美术大展(并任评委)、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等举办“岭南墨妙——容庚、秦咢生、吴子复、李曲斋、张大经书法精品展暨学术研讨会”(并任评委)、广东省文化厅等举办“百年华诞•翰墨薪传——第二届广东教师书法展”(并任评委),以及“文脉亲则人心通——粤港澳大湾区艺术家城市记忆主题创作读本”“先生之风——当代艺术名家邀请展(第一回)”(分别被评为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度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提名项目”“2024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展览提名项目”)等。
书法篆刻、中国画参加全国、省、市各级展览,分别获省级展铜奖等各3次,作品为西泠印社、布达拉宫、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广州画院、陈介祺金石博物馆、卢辅圣美术馆、广州政协文史展示中心、高剑父纪念馆等单位收藏;发表CSSCI等期刊论文18篇,获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最高奖、西泠印社国际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第一名,专著《晚清民国岭南美术论稿》被评为广东省优秀文艺评论著作(排名第一);主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明画全集、清画全集)、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转型时期中国城市新移民艺术家的地方感与文化认同研究——以岭南画派为例》、“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华印迹:中国印章功用和美学通史(上、中、下)》、广州市社科规划项目《印迹:晚清民国岭南篆刻的文化地理学研究》等课题共10项。

《那一片彩虹之一》(山水画),纵14、5厘米,横46厘米,2018年

《静界.山外山》,纸本水墨,纵138厘米,横68厘米,2025年

《直上青霄》,纸本设色,纵70厘米,横46厘米,2024年

《草书题画菊诗》,纵138厘米,横35厘米,2023年

《中国印•信系列之中国印文化景观小记》,纸本水墨,纵210厘米,横200厘米,2024年

《微堂印留》,纵138厘米,横35厘米,2024年



《梦中家山》 篆刻 2x1.4cm 202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