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伏拜王阳明
◎刘省平
当高铁如离弦之箭,风驰电掣般掠过浙东大地,五月的阳光毫无遮拦地透过玻璃窗倾泻而入,刹那间,眼前一片光明景象。我侧身望向窗外,只见江水悠悠然在天地间奔涌流淌,那波澜壮阔的景象不禁让人心中涌起万千感慨。就在这一瞬间,东乡平八郎那方刻着“一生俯首拜阳明” 的印章,如幻影般在我脑海中浮现。此刻,我的心境竟与那位久经沙场的百战老将,捧着印章时别无二致。六年的向往,如种子在心底悄然生根发芽;六年的蹉跎,却未能磨灭我对王阳明的崇敬与追寻。终于,在2025年的暮春时节,我跟随阔哥从西安出发,跨越千里风尘,向着余姚那座隐匿着心学密码的宅院——王阳明故居疾驰而去。
初次听闻王阳明,是在九年前那个燥热又忧郁的夏日。彼时,我刚进入西安城南一家广告公司,几乎每日都加班至凌晨。最终,我因为劳累、思虑过度,再加上一堆烦心事的搅扰,大病了一场。在身心俱疲、辞职养病的那段日子里,我偶然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文中提到日本海军元帅东乡平八郎每逢大战,必定会摩挲一枚刻着“一生俯首拜阳明”字样的印章。接着,我又在网上查阅到更多关于王阳明的资料:蒋介石当年在东京电车上,见青年争读《传习录》,借来一读后竟彻夜不眠;毛泽东在长沙师范读书期间,曾批注《王阳明全集》,写出的《心之力》让老师破例给了 105 分;国学大师钱穆将《传习录》列为中国人必读书;更有学者断言:“21 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如同一块块散落的拼图,逐渐勾勒出王阳明那神秘而伟大的形象。我不禁生出叩问的勇气:王阳明,这位五百年前的哲人,他的身上究竟蕴藏着怎样的力量,竟能跨越时空,对后世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我真正系统地了解王阳明及其相关著作是在 2019年的春天。年前,因为合伙人的背叛,我毅然决然地退出了那家由自己一手创办、苦心经营刚满一年的营销策划公司。那是一段艰难的时光,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黑暗的深渊,找不到前行的方向。经过三个月的休整,在朋友的推荐下,我担任了某商业协会的驻会副秘书长。有一天,我与协会领导前往陕西宾馆参加一个会议。会议结束后,我在会议主办方发放的手提袋里,翻到一本红色封面的书籍。那是北京某文化公司精心编辑出版的,里面辑录了一些全国各地人士学习和践行阳明心学之后的心得体会文章。当晚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翻开这本书,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一口气便读完了。读完之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阳明心学的博大精深让我深深折服,它竟然能够改变那么多人的命运,让他们在迷茫中找到方向,在困境中获得力量。从那一刻起,我对王阳明及其著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担任那家协会的驻会副秘书长期间,我始终全力以赴,努力把工作做到最好。然而,在与会长的频繁接触中,我逐渐发现自己为人处事的理念和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有时甚至无法进行沟通。经过深思熟虑,我再次毅然辞职了。赋闲的日子里,我的内心再次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之中,未来的道路仿佛被一层迷雾所笼罩,我看不清方向。就在这时,我突然想起了王阳明,那个在困境中依然坚守本心、寻求真理的智者。我渴望从他的思想中汲取力量,于是网购了一本《传习录》。接下来的半个月里,我沉浸在《传习录》的世界里,认真地学习和研究,每一句话都仿佛是王阳明与我的倾心交谈,让我受益匪浅。之后,我又陆续买下了王阳明的传记、全集、家书等图书,利用三个月的时间,如饥似渴地细心研读了一遍。三个月后,我鼓起勇气第二次创业,开办了一个少儿书法培训班……在这个过程中,阳明心学的智慧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让我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保持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心态。
从余姚高铁站出来,我和阔哥迫不及待地乘坐一辆网约车,直奔王阳明故居而去。十几分钟后,汽车缓缓在路边停了下来,司机师傅轻声说道:“到了。” 阔哥用手指了一下右边说:“就在那边!”透过车窗,我一眼就望见了一道由石材建造的高大雄伟的门楼,门楣上刻写着“新建伯”三个黑色行书大字。那苍劲有力的字体,仿佛在诉说着王阳明曾经的辉煌与荣耀。我的心瞬间激动起来,仿佛有一只小鹿在心中乱撞,我迫不及待地跳下车,朝着门楼飞奔而去。站在门楼下,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拱手叩拜,并在心里默念道:阳明先生,我来了!
穿过门楼,前边是一座宽阔的广场,左边栽着几棵树,右边是游客服务中心,广场中心矗立着一尊两米多高的王阳明立身铜像。他披着战袍,佩着长剑,目光炯炯,仿佛能洞察世间万物;他身姿英姿飒爽,似乎正要率军出征,去平定叛乱,保家卫国。我静静地凝视着这尊铜像,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绕过铜像,十几米外,一座黛瓦粉墙的院落便赫然出现在眼前,这便是我心心念念的王阳明故居了。等阔哥走到我跟前时,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一起朝大门口走去。
王阳明故居的正门并不大,门楣上悬着一道本色木匾,上面是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鲍贤伦题写的五个古朴浑圆的楷书大字:王阳明故居。穿过这道门,就仿佛穿越时空,真正走进了王阳明的世界。
王阳明故居位于余姚市龙泉山北麓。这里是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的出生地及成长场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如今看到的王阳明故居,是在原先遗址的基础上进行多次修葺改造的,既保留了原先的格局与风貌,又带有博物馆的性质和功能。其核心建筑瑞云楼,属于典型明代浙东官宦府邸,采用中轴对称布局,整体风格简朴庄重。
这里的建筑、家具、物件、书刊及以展板、电子媒体等形式展出的文字、图片资料,全面系统地展示了王阳明的生平事迹及相关资料。总体看来,王阳明故居的内部陈列聚焦三大核心主题:一是王阳明生平与思想体系,系统展示其 “龙场悟道”、创立心学(核心为 “致良知” 和 “知行合一”)的历程,还陈列了他剿匪平叛、教化民众的史迹,并藏有阳明手迹拓片及肖像文物;二是王氏家风与传统教育,通过 “姚江王氏家规家风” 展览,强调 “立志勤学”“戒利欲” 等治家理念,反映儒家伦理对心学形成的影响;三是心学传承与国际影响,故居设有 “知行天下” 主题展区,呈现心学对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的辐射,印证其全球文化价值。
印象最深的是瑞云楼。瑞云楼的展柜里摆着复制品的《教条示龙场诸生》,那墨迹里似乎还能看出笔锋的震颤,仿佛能感受到王阳明当年书写时的心境。讲解员轻声说道,王阳明出生前夜,祖母梦见祥云绕屋,故取名“云”,字“伯安”。我静静地望着窗外龙泉山那连绵起伏的轮廓,忽然间明白:所谓瑞云,原是每个生命里都有的光明,只是多数人在尘世的纷扰中,让它被层层尘霾所遮蔽了。而王阳明,正是那个能够拨开尘霾,让内心光明重现的人。
寿山堂的“真三不朽”匾额在穿堂风里微微晃动,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王阳明那波澜壮阔的一生。这四个字是阳明先生的墓志铭 ,也是中国士大夫的终极理想——立德、立功、立言,三者得一已属难得,而他却如探囊取物般将这三项伟大成就全揽怀中。他一生致力于追求真理,传播心学思想,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道德的真谛;他多次奉命出征,平定叛乱,立下赫赫战功,保一方百姓平安;他的著作《传习录》等,更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人们学习和研究心学的重要经典。
展柜里的《平叛奏疏》复制件,墨迹仿佛还透着硝烟味,让人不禁想起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谋反,妄图夺取皇位,一时间天下大乱。王阳明当时手里无兵无饷,却凭着心学智慧,用一封蜡丸信离间叛军,仅用三十五天就平定了这场叛乱。其实,王阳明用兵从不出奇,却总能料敌先机,只因他懂得“心外无物” 的道理——敌人的破绽都在自己的起心动念里。他能够洞察人心,把握敌人的心理变化,从而制定出正确的战略战术。
参观的时候,我联想到自己第一次创业失败后,整日窝居在城中村出租屋里发呆,仿佛整个世界都失去了色彩。后来,读到阳明先生被贬贵州龙场,在石棺里悟道的故事,我才如梦初醒:困住人的从不是绝境,而是不肯面对绝境的心。阳明先生在龙场,那个荒无人烟、环境恶劣的地方,没有住所,就栖身山洞;没有食物就亲自耕种;还要时刻防备当地人的袭击,疾病缠身。然而,他却在这绝境之中,日夜反思,最终大彻大悟,创立了影响深远的阳明心学。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能够坚守本心,勇于面对,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我超越。
我还想起了我的第二次创业在那场前所未有的猝然而来疫情中再次戛然而止的情形。原来,那些写在纸上的道理,不只是念在嘴上、记在心里,而是要在一次次现实的摔打中才能真正融入骨血。
王阳明的一生,是曲折的一生,也是辉煌的一生,是值得后世敬仰和学习的一生。
王阳明出身名门望族,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志向和才华。少时,他师从大文学家娄谅修习程朱理学,又拜谒大军事学家许璋研学兵家韬略。成年之后,他辗转沉溺于诗文词章、佛老之学,不断探索人生的真谛。初入官场,他因忤逆宦官刘瑾,遭致廷杖冤狱,被贬至贵州龙场那个荒蛮之地。然而,正是在龙场的这段艰难岁月里,他实现了人生的重大转折,顿悟 “格物致知” 道妙,遂成陆王心学集大成者。此后,他步入天命之年,多次奉命出征,平叛安民治世有功,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受封新建伯,成为明朝积功受爵的三大文臣之一。嘉靖七年,他卒于江西南安,葬于浙江洪溪。隆庆初年追授新建侯,谥文成,世人又称 “王文成公”;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
王阳明一生经世致用,长期秉持民本思想,倡言育人兴学,力主兴发经济,谋略用兵治军,文治武功皆有所成,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儒学大家。他始创 “姚江学派”,提出 “知行合一”“致良知” 的哲学命题,擘画起完整 “心学” 体系,有力冲击了日趋僵化的朱子理学,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宋明理学,一举将中国古代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推向巅峰。他的思想不仅在中国影响深远,还传播到日本、朝鲜半岛等国家和地区,对当地的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王阳明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把圣人的道理变成了每个人都能走的路。他用自己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智慧,什么是坚定的信念,什么是无畏的勇气,什么是广阔的胸怀。他的思想,跨越了时空的界限,至今仍在启迪着我们的心灵,指引着我们的人生方向。无论我们身处何时何地,无论我们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都可以从他的思想中汲取力量,找到前行的勇气和信心。
参观完王阳明故居后,我才真正彻底地理解了王阳明,也忽然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经历过生活的磨砺,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领悟先哲学问中的深刻内涵,才能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吃过午饭,我们另打了一辆网约车,离开余姚市区,朝河姆渡遗址疾驰而去。窗外,广袤的稻田上正泛着新绿,那生机勃勃的景象,像极了《传习录》里说的“生生不息”。我打开手机记事簿,打出了三个词: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然后,又写下一段话:千里伏拜王阳明,既是来朝圣,亦是来确认:那些在书本里读了千百遍的道理,早已刻进了生命的年轮,它们将伴随我一生,成为我人生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2025年8月4-5日于少陵原下
作者简介:刘省平,号渭川居士,生于1979年,陕西扶风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理事、陕西省职工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曾担任《西府散文选》《扶风作家散文选》主编,《大美扶风》副主编;已出版散文集《梦回乡关》、随笔集《西路行吟》;先后在《宝鸡日报》《西安晚报》《西北文学》《黄河文学》《华夏散文》《文化艺术报》《陕西农村报》《陕西工人报》《西北信息报》等各级报刊发表作品近百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