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韩城记》
作孝/李安民
澽水含清暑气消,
象山叠翠入云腰。
古街石径初凝露,
芝圃椒枝尚带娇。
文庙残碑铭往岁,
龙门飞浪接新韶。
凉生客馆思乡土,
遥忆村前旧木樵。
龙门的风在等一个时刻。当钟表指针滑向2025年8月7日13时51分19秒,这道劈开秦晋的峡谷忽然静了静——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三个刻度,正顺着岩壁的纹路,渗进韩城的骨血里。
司马迁祠的柏叶先接住了消息。晨露未晞时还带着夏的黏腻,此刻被风一吹,竟在青石板上洇出凉丝丝的痕,像谁在《史记》的空白处,轻轻点了个逗号。老城的青砖缝里,蝉鸣正一寸寸低下去。巷口卖花椒的老汉掀开竹筐,暗红的颗粒滚落三两颗,他粗糙的指腹捻起一粒,麻香混着薛峰水库的水汽漫过来,恰好接住这声季节的叹息。
党家村的晒谷场早醒了。玉米棒子在青石板上排起方阵,金黄的穗子垂着,像无数支饱蘸晨光的笔。老农用拇指蹭过玉米须,金粉落在指腹,像接住了整个夏天的阳光——它们要在晾晒的画布上,写下“十三”这个沉甸甸的注脚。青砖黛瓦的四合院外,老槐树抖落几片叶子,惊起檐角铜铃。叮当声里,穿蓝布衫的妇人正翻晒新收的芝麻,袖口扫过晾杆的刹那,明清时的秋与此刻的秋顺着巷陌交汇。原来节气的轮回从不是割裂的断章,而是祖祖辈辈掌心的温度,搓成了代代相传的绳结。
黄河在远处转了个弯,浊浪拍打着禹门峭壁,比盛夏时添了几分沉缓。岸边的枣林挂着青红相间的果子,像缀在枝头的星子。洗衣的妇人把木槌顿在石板上,回声混着浪涛,与千年间此时的槌声叠在一起。它们都记得每一个立秋的时辰,也懂得“十三”这个数字里藏着的深意:春生夏长皆为序,到了这一季,该让饱满的归于饱满,让沉淀的归于沉淀。
。当花椒开始转红,便是韩城对时光的应答。那暗红的颗粒把整个夏天的灼热凝成内里的麻香,正如韩城人把日子的辛甘腌进岁月。当13时51分19秒的风掠过龙门,掠过古祠,掠过千百年的烟火人间,我们忽然读懂:所谓立秋,原是天地用第十三个约定,提醒每颗心——要像黄河奔涌不息,也像花椒默默沉淀,在岁月的刻度里,每个生命都在“沉”与“涌”之间,酿着自己的醇厚,凝着自己的热烈。
【作者简介】
李安民,70岁,大专文化,共产党员,陕西韩城人,系退役军人、退休警察,韩城秦东救援中心、退役军人志愿者服务队、红十字志愿者服务队队员,韩城职工摄影协会会员,全国壹基金安全家园志愿者,全国警察和老兵马拉松俱乐部会员,从事写作、宣传、运动、手机摄影、应急救援、志愿服务、婚姻牵线等公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