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典看人道和天道
老子如何给不可道的道命名?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意思是:超越时间和空间,永恒不变又周流不息的大道,我不知怎么称呼它,只好称之为“道”,并勉强叫它为“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止,周流不息又伸展深远,伸展深远又重返本原。
“大曰逝”,“逝”,不是不见,不是死亡,而是“行”的意思。
“逝曰远”就是永远地向内外四面八方延伸发展。
“远曰反”,意思是物极必反,回到原点。原点既是终点,也是起点。
老子说过“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反者道之动”,回归根源。这就是道的活动方式。
为什么叫做“道”呢?“道”字上面是“首”,下面是“行”,“首”代表头,“行”就是由至高元首带着走路。任何万物的存在都在运行、在运行过程中,由至高的元首来掌控,所以这个“道”字当做宇宙万物的来源与归宿。
强为之名曰大,勉强给它命名为大。因为它实在太大了。老子认为道的本身,大到无量无边,无有涯际。
“大曰逝,逝曰远”,就是没有大道不及的地方,祂超越了时间和空间,贯穿了古今天际。
“远曰反”。最远的就是最近的,最后的就是最初的,天边就在目前。
大道也不是遥不可及。 并非在天上,以致你们说,‘谁替我们上天取下来,讲给我们听,让我们遵行呢?也不在海的彼岸,以致你们说,‘谁替我们过海取来,讲给我们听,好让我们遵行呢?’
祂近在咫尺,就在你口里,就在你心中,好让你可以遵行。
感悟天道
啊,大道的智慧和知识多么博大精深!祂的判断多么难测!祂的踪迹多么难寻!谁曾知道大道的心意?谁曾做过祂的谋士?谁给过祂什么,要祂偿还呢?因为万物都源于祂,倚靠祂,归于祂。愿荣耀归给祂,直到永远。实实在在,就是这样!
从经典看人道与天道
经典人道
以我转物者,得固不喜,失亦不忧,大地尽属逍遥;以物役我者,逆困生憎,顺亦生爱,一毫便生缠缚。《菜根谭》
译文:如果我可以把控事物,那么得到也不会欣喜,失去也没有忧愁,这样就会感觉人在天地之间逍遥自在;人生如果被事物驱使,那么不顺利困苦时就会恼恨,顺利时就会心生喜欢,这样一点微小的事就能把自己束缚住。
实际上在现今世代里,靠自我力量主导外物,超脱得失,将成败视为自然规律。表现为"得固不喜,失亦不忧"的超越境界是极不容易的。
相反被物质欲望奴役,陷入"逆生憎/顺生爱"的矛盾光景,因细微得失而身心困扰的忧郁人们已经多的不可胜数了!
感悟天道:
欢喜和烦恼都是认知不足而产生的羁绊,但人要想超越物质主义的辖制,保持精神独立的处世能力,必须认识并顺从大道。
所有劳苦困乏、背负重担的人,都可以到大道这里来,大道必赐给你们平静安稳,大道柔和谦卑,你们要顺从大道,学习大道,存这样的心的人就必享受平静安稳。
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喝什么;为身体忧虑穿什么。生命不胜于饮食吗?身体不胜于衣裳吗? 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大道尚且养活它。人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
从经典看人道与天道
人常想病时,则尘心便减;
人常想死时,则道念自生。
【小窗幽记】
译文:
人经常想到生病的痛苦,就会使凡俗的追求名利之心减少;人经常想到有死亡的那一天,那么追求生命永恒的念头便自然而生。
应用:
这句话强调通过想象病痛与死亡,让人意识到生命的脆弱与名利的虚幻。当人们意识到生命有限时,会减少对物质利益的执着,转而追求更生命的本质。
因为当人身强力壮时,会为了名利不遗余力的追求,一旦生病后就会感到生命原来是如此脆弱不堪。
这种逆向思维可以减少对外在名利的追求,促进于内心深处的盼望,这种思想对现代人摆脱焦虑、回归本真仍具有积极意义。
感悟天道
往遭丧的家去,
强如往宴乐的家去;
因为死是众人的结局,
活人也必将这事放在心上。
能够居安思危,才能提升自己的认知和格局,才能真正地认识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