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分社诗词创作理论研究中心发布:评论员孙福奎格律诗词评论专辑(2025080606——03)
浅谈诗词中的人性美
文/孙福奎
人性美是对人类本性的积极肯定,核心特质包括善良与慈悲、真诚与正直、勇敢与坚韧等。诗词作为弘扬社会理念抒发人类情感的文学形式,应当把展示人性美放在重要地位。综观中国文学史,一些诗词大家对此都十分重视,他们的作品中无不闪耀人性的光芒。
诗圣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绘了他在成都草堂期间,茅屋被秋风所破的困境,并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读这些情真意切的诗句,怎能不被诗人的慈悲善良之心深深感动!
诗仙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前者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感情;后者用绚烂的阳春三月之景、宽阔的长江放舟画面以及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表现出李白送别友人时的无限依恋。这些友人间的真挚恳切情感,让读者禁不住竖指点赞。
诗魔白居易《卖炭翁》,描述卖炭翁的不幸遭遇,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南宋岳飞的《满江红》,诗人面对着破碎的山河,沦陷的国土,心中十分激愤,他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功名利禄,而是国家的命运。心中只想精忠报国,收复河山,完成统一大业。“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字字铿锵有力,句句慷慨激昂,是一首激情豪放的爱国誓词,无处不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辉。
诸多灿烂诗词树立了典范,现今诗词创作者应继承传统,注意在作品中展示出人性美。为此,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作者要走出个人小圈子,发百姓之声。人性是人类应具备的共同本性,是优秀品质品格情感的体现。但它不仅仅是个人属性的展现,而应与社会属性相融合。所以,诗词创作者不要囿于自我小天地中多愁善感,更不要无病呻吟,要抒发老百姓的共同心声,追求和崇尚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作者要加强自身修养。有一种共识:诗言志,词言情。诗言志指用诗歌表达人的思想、抱负和志向。词言情指用词表达人的情感世界。只有作者本身具有科学和先进理念,才能述人民大众所想,表人民大众所愿,关心人民大众的疾苦,痛斥邪恶,弘扬正义,为人民大众代言。反之,如果作者本身思想境界不高,充满狭隘和偏见,其诗词只能是庸俗之作,很难展现出健康积极的人性之美。
三、作者要注重艺术手法的运用。精湛的艺术手法是丰富诗词作品的表现力,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的重要因素。文学是艺术的一种绚烂形态。有人形容说:它如同潺潺溪流,滋养着人类精神的沃土,让我们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情感的波澜与思想的深邃。只有让诗词作品走入人心中,才能于潜移默化中展示它的应有价值。艺术手法表现在叙述、描写、抒情、修辞、构篇等多方面,在此不多述。
综上所述,让作品呈现人性美,应是诗词作者的崇高追求,也是衡量作品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让我们共同努力,奔向这目标吧。
【作者简介】孙福奎,1945年出生,现住黑龙江双鸭山市。1967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中学高级教师。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黑龙江楹联家协会、靖远鹿鸣诗社会员。诗联作品和评论文章发表于多种报刊和文学微刊,入选《中国对联作品集》《对联中国》《黑龙江省文学艺术名人》《党旗颂》《运河联声诗联选》《成安全国征联集锦》《芦九诗草》《中华楹联2021年度优秀作品集》《中国当代楹联评析》《中国楹联传世精品典藏续集》《青海古今对联》等书籍。中华楹联、运河联声主评,上海高行诗社顾问,联斋特邀评论员。
2025年8月7日